这几天整理了一些现役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图片,从C-17,A400M和运-20上发现了一个细节,东西方阵营确实有明显设计思路的不同。以致又翻出了自己拍过的IL-76,C-5和AN-124这些大型运输机的各个角度图片,确认了这个细节确实值得玩味,现在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喷子们就一边呆着去吧,说了你们也不懂。
C-17,A400M和运-20都在主起落架舱后部的机身两侧各开设了一个舱门,明显是供伞兵跳伞出舱用,从下面这些图片可以看得很明白。
C-17机身后部两侧舱门
A400M机身后部两侧舱门
运-20机身两侧也有这样的舱门,下方黑框即是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就应该看出来了,以C-17和A400M这些西方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这个伞兵出舱门的打开方式,是舱门向后打开,再整体向上滑动,完全打开。而且,在舱门向机头侧有一个多孔板,在伞兵跳伞时打开,阻挡气流对伞兵的直接吹袭。而运-20的这个舱门是沿着在机头侧的铰链直接向外打开,舱门直接起阻挡气流的作用。
日本的C-2军用运输机也是这样设计
在航空君在C-17等型号机内参观时,都看到了这种奇特的舱门设计。
C-17舱内,可见升起的舱门
C-2舱内,也可见两侧升起的舱门
行文至此,航空君很好奇东西方阵营的舱门设计为何如此不同,但一直没有得到权威性的答案。为了伞兵出舱安全,减少干扰,按道理确实应该在出舱口设置一个阻挡飞行中机舱外高速气流的挡板。这个挡板虽然会增加一定阻力,但可以对气流起到减速作用,外部气流速度越小,伞兵离机才越安全。西方(小日本也是那边的思路)军用运输机这种设计,得有两套动作机构,结构复杂,重量大,但挡板多用多孔板,空气阻力可能会小些。运-20的这种设计,对舱门的铰链和液压机构要求较高,但节省重量,也没那么复杂。具体在使用中孰优孰劣,还真得行家来说说才行。
到这里航空君不禁想起中国空军还大量装备了俄罗斯生产的IL-76大型运输机,运-20和它的渊源也比较深,一起来看看IL-76这个舱门是怎么布置的。
意外地发现,IL-76在后部机身两侧没有舱门
IL-76在后部机身两侧没有前面看到的那种舱门,而是布置在前部。
IL-76空投图片
结合 上找来的IL-76空投图片判断,IL-76的这个设计,和运-20舱门的动作方式一致,都是舱门向前打开。而且IL-76的这种布局,航空君判断,在伞兵和装备同时出舱的时候,伞兵从前部舱门跳出,装备从机尾大门跳出,这样双方的干扰会少些。而西方军用运输机那样,伞兵和装备同时从后部跳出,可能会有干扰。设计思路确实有所不同。
C-17的前舱门
A400M的前舱门
C-2的前舱门
可见C-17、A400M和C-2的前舱门自带登机梯,明显是不可能在飞行中打开,无法作为空投用途。回头看那张IL-76在地面的图片,前舱门打开时需要假设梯子才能上下飞机,和西方军用运输机又是明显不同。
运-20的前舱门
运-20的前舱门和IL-76类似,但没有见到打开的状态,不好判断。而且运-20机身上的舱门好像特别多,在前后机身上部都有小一号的舱门,在别的军用运输机上看不到类似设计。而且运-20的这种设计,至少从理论上说,伞兵即可以从前舱门出舱,也可以从后舱门出舱,根据任务不同自由选择。
中航发布的运-20空投图片,可见机身前部两侧的门也是打开了
都到这份上了,一不做二不休,把再大一号的AN-124和C-5也拿出来看看吧,反正航空君都拍到过。
AN-124机机身两侧根本没有开舱门
AN-124机机身两侧根本没有开舱门
C-5在机身前部两侧没有舱门
C-5在机身后部两侧开有舱门,但没有挡风结构
很明显,在俄罗斯、美国各自机队中最大型的AN-124(AN-225只有一架,基本就是摆设,也未作军用用途)和C-5,担负的更多是大件货物运输,基本不会执行空投,尤其是伞兵空投这种任务。导致其在机身上并没有IL-76,C-17这些实用型运输机的伞兵出口舱门。C-5曾经进行过弹道导弹的空投发射,但也是试验性质,并未实际装备使用。当然,真有作战需要,伞兵也可以这两种飞机的尾门出舱,并不是什么难事。
仔细看看片子,并且动动很多喷子稀缺的脑子,确实能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