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拐河镇党委、政府坚持“荒山秃岭变绿、山岗薄地变金、自然山水变景”的“三变”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宜居、宜游新拐河,逐渐走出了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样本。“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河南省水美乡村”“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卫生镇”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彰显着大美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秀丽的山川美景。
一、强化综合利用,推动荒山秃岭变绿。“六山三水一分田”是拐河镇的地貌写照,山区群众原来“靠山吃山、垦林开荒、广种薄收”,不仅经济上难以为继,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6万多亩可利用荒山资源,开展“荒山变绿”生态革命,推动山区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一是全面摸查。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国土、规划、各行政村参加的荒山摸底工作小组,以村为单位,进行全面排查统计,摸清荒山数量、分布、类型、开发利用等情况,登记造册,建立荒山绿化台账。对已造成破坏或损毁的少数荒山及时制定治理恢复方案并上 县政府;对存在破坏隐患的,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护,确保生态防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聘请高校、院所农林专家,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荒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对植被稀疏的宜林荒山进行封山育林,实行封、管、造结合,加快绿化进程。三是典型推动。以管理区为单位,每个管理区选取一个荒山绿化示范点,进行重点指导,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以点带面,在全镇全面铺开。采取“政府吹哨、企业 到、社会仿效”的荒山绿化模式,持续绿化荒山2万多亩,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岗薄地变金。拐河镇域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5万余人,耕地仅有7.5万亩,且大部分属于旱坡地。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贫瘠,亩均最好的收成也就百十来元,差的时候连种子和人工费都会倒贴进去,部分土地由季节性抛荒变成常年抛荒。针对现状,拐河镇围绕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强优势、补短板、调结构、扩链条,已初步形成了果药菌、油料作物、田园综合体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以前杂草丛生的荒芜坡薄地,如今已变成了老百姓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一是育强果药菌产业。拐河镇党委、政府盘活山岗薄地资源,鼓励果农和种植大户按照无公害、无污染、纯绿色、有机化的要求,引进、种植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质品种,聘请农技人员,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引导群众从事绿色、有机生产,解决种植农户关心的技术问题。按照“扩果、稳药、调菌”的思路,把以桃为主的林果、以裕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作为果药菌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桃类种植效益明显,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做出了品牌。目前,全镇共种植桃类2.6万亩,品种达20多种,血桃和大白桃,亩均收益在万元以上。香菇种植规模超千万棒,羊肚菌种植达到300余棚。二是育强油料作物产业。拐河镇挖掘山地资源优势,充分研究市场走向,通过“培育大户、带动全镇”的方法,大规模推广以油菜和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2019年全镇油料作物种植收益比粮食作物种植收益净增收5000多万元。通过发展油料作物,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全镇已培育3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68户,50亩以上花生种植户152户,通过这些大户带动, 2019年种植油菜近2万亩,种植花生4万余亩,花生种植面积达到全镇耕地面积的60%。同时,在延链、强链上做文章,成立了油料作物种植服务指导站,为群众提供供、产、销一体化服务指导;建设了花生收储车间,负责对全镇花生保底价收购;主动与南阳现代花生新技术推广公司对接,建立新技术花生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良种供应、技术指导、销售加工等一条龙服务。三是育强田园综合体。鼓励群众将手中的荒岗薄地流转给大户或公司,政府帮助搞好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采用“公司+农户”“ +农户”等形式,培育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提升农业产业自主“造血”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黄土岗村,有荒山数万亩,以前乱石遍野、水源缺乏、植被稀少,为了改善恶劣的地理环境,拐河镇党委、政府招引鹏迈农牧公司入驻,鼓励企业采取“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一体”的方式打造生态循环产业。经过5年的发展,黄土岗成为了拐河的“塞罕坝”,已初步形成种、养、游一体化的田园综合发展模式,养殖区年出栏生猪10余万头,流转荒山荒地近10000亩,种植以桃为主的林果业,林下套种裕丹参5000多亩,带动499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分红,8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在全镇推广黄土岗模式,几年来累计改良沙岗、山岗近两万亩,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四是育强生态旅游产业。拐河镇通过举办“梨花节”、“向日葵节”、“油菜花节”、“桃花节”,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养的美丽休闲镇村发展之路。2019年,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吸引5万多游客到拐河赏花游玩,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确保乡村旅游的镇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拐河镇近年来逐步推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建设民宿宾馆6家,旅游商铺3处,餐饮住宿以纯绿色原生态为主,吸引了周边大批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形成了旅商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生态旅游同时带动了全镇食用菌种植和山珍销售等产业的发展。
三、描绘生态画卷,实现自然山水变景。拐河镇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镇、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绿化提升等重点工程,保住了山青水秀,天蓝气净,实现自然山水变景观,产生了绿色经济效益。一是护绿保存量。把生态保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坚决摒弃“靠山吃矿、靠山吃砂、靠山吃林”的发展模式,严禁毁林开荒、毁林烧炭、毁林开矿,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今年以来,共打击非法烧炭者3人,处理非法采砂者2人,有力的震慑了不法分子。同时,大力实施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道路、美丽河道“五美”拐河建设,结合生态旅游、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道路沿线复绿等项目,开展护绿、复绿、种绿工程和植树造林活动。通过长效监管修复,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8%,位居全县第一。二是增绿扩容量。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和比例,不断扩大水域面积,先后用5年时间,投资近亿元,完成澧河治理,建成了河南省规模较大、效益最好的液压钢板坝,蓄起了一泓清水,增加了镇区水量,改善了镇域气候。同时,完成了19座重点水库除险加固、56座坑塘堰坝治理。河道治理和水库加固的完成,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全镇新增湿地近万亩,镇域绿量明显增加。三是建绿显效益。该镇以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扩展镇域绿量,增加绿色效益。徐沟村林场是全县为数不多的集体林场,该林场之前因为滥砍滥伐现象频发,森林生态受到破坏,近年来,建起了护林房,成立了集体护林队,有效保全了林场,如今这里成了野外探险、垂钓娱乐的休闲胜地;杨家庄村注重保护原生态森林资源,将野生槐花林扩建至3000余亩,通过举办“槐花节”,发展乡村旅游,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赵庄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仿野生菌类种植,群众年增收超百万元。“山水绿色化、休闲养生化、生态自然化、景观田园化、功能现代化、文旅融合化”的壮美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