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传奇:放飞战鹰的一级军士长李丙航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渤海湾畔某机场战机轰鸣,18号机库内,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机务3中队机械师李丙航正带着机组人员对刚返航的战机及时检查维护。走下战机的飞行员说:“飞老李维护的战机,我们放心!”

在战友们眼中,干了一辈子机务的李丙航是一个传奇,战友们对他满是崇拜。

“今天维护好了,

只能保证今天的飞行安全。”

那次教训,让李丙航终身难忘。

1996年8月,一次普通的进场维护。李丙航先进去检查进气道,他不时这里伸手摸一摸、那里弯下腰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其他人员各就各位,有的打开飞机座舱盖检查、有的拿着仪器挨个部位进行测量,个个认真投入。

因为之前上级连续通 了兄弟单位的坠机事件,团里决定让技术过硬的机械师维护的战机先上。因此,李丙航维护的战机被安排在第1架次。

天有不测风云。飞机升空后不久,塔台与其失联,接着传来坠机的消息。翘首以盼却没等到战鹰返航,盛夏时节外场如烤炉般炽热,李丙航感觉头“嗡”地一下,差点儿晕过去。

很快,上级来调查事故原因。残骸取证、调阅笔记、检查工具、谈话询问,所有程序按部就班。李丙航清晰地记得,那几天整个人都精神恍惚,心里悔恨交加。机组成员们也都沉默不语,大家心里都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军旅生涯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两天后,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系发动机内某轴承故障。大家听后都舒了一口气。可李丙航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事故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不管是不是你的问题,从你手里放飞的战机发生事故,都是机械师的全部责任!”说来也是,上千次放飞,天天悉心维护,一丝不苟地擦拭,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突然就在空中陨落,怎能不心痛?

第一次,李丙航深切地感受到“对战鹰安全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战争胜利负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口号喊起来容易,可如今整天维护的战机没有了,朝夕相处的副团长牺牲了,又何来对战争胜利负责?

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真切地珍惜生命,经历过事故的李丙航也更加地珍惜战鹰。维护战机多一份细心,放飞战机多一份担心,李丙航比以前更小心翼翼了,已经维护好的战机也忍不住再检查一番,大家都说他有“强迫症”。面对部分人的不解,他说:“今天维护好了,只能保证今天的飞行安全;明天的飞行安全,要靠明天的悉心维护。”

切身的体会带来切身的感悟,维护战鹰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是一种责任心,是对战鹰一种无微不至的爱。就像有一次,正在维护的李丙航感慨地对徒弟王磊说的那样:“你对她好,她才对你好;你倾心对她,她才会安全归来,给你带来荣誉。”

耳朵立大功

反思那次教训,故障发生在发动机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就连探伤仪器也很难查到。李丙航就想,什么时候能练就神医把脉那样的技术,就能为战机多一份保障。

“揽了瓷器活儿,就得有金刚钻。”李丙航开始了精益求精的学习和锻炼。他总结出一套锻炼的“宝典”:一掌握,掌握飞机的使用性能;二清楚,清楚飞机的原理结构、清楚飞机易发生故障的部位;三经常,重点部位经常检查、常用部位经常观察、基本部位常抓不懈。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每天在战机上敲敲打打的磨练中,李丙航练就了能听声辨音的神奇功夫,任何故障似乎都逃不过他那双神奇的耳朵。

2009年夏天,一次飞行训练中,返航的战机平稳着陆后缓缓滑入停机坪,机组人员迅速上前接应。就在发动机停车的瞬间,李丙航耳朵竖起,似乎听到进气道中传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他连忙询问飞行员,得到的答案却让他有些“失望”:仪表参数指示正常,空中无 故。“不过,既然老李听出有问题,还是查查的好。”飞行员对李丙航的技术也心存敬意。

换上进气道工作服,拿起手电筒钻进进气道,顶着狭小空间里面的炙热,李丙航一点点地往里摸、一块块地仔细看。10多分钟后,他的“神奇听力”果真被验证:发动机叶片附近的进气道内壁有轻微摩擦痕迹。后经检查核实为发动机内部故障,返厂分解检查确定为叶片变形所致。消祸患于萌芽,李丙航的耳朵立了大功。

李丙航的工作有三件“法宝”:手电筒、放大镜、抹布。手电筒能使死角“亮”起来,放大镜能让故障“大”起来,抹布能使隐患“显”出来。正是凭借这“三件宝”,经他发现排除的重大、危险性故障有近40起之多。

一次飞行前试车,李丙航又“听”出了发动机振动系数超标。连接测试仪一检测,数据显示正常,中队领导说:“既然没问题,就正常参加飞行吧。”李丙航却说:“这台发动机跟了我很久了,我了解它,建议去别的中队借台测振仪重新测试。”经过再次测试,发动机振动系数确实超标。一查原因,竟然是他们中队的测振仪出了故障。在场人员无不心服口服,立即开始着手排故。

排故记录汇成“排故宝典”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已经是团里机务维护带头人的李丙航,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冲锋着。2011年,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全年安全保障飞行时间超过某一值。而那时,团里的所有机械师还没有谁达到过。

按照惯例,为方便定检,战机飞行时间的安排有一定梯次。但为了确保飞行安全,如果你维护的战机完好率越高,被安排的当然就越多。

目标牵引下,机组人员个个劲头十足,维护认真细致,问题深研细抠。那一年,李丙航维护的78号飞机完好率最高,安全飞行时间比他预定的目标还超出6小时。

不服输、敢攻坚的人注定要不断刷新纪录。那年李丙航维护的战机在机务人员操纵平尾拉杆时,突然出现翼襟自动下掉的故障,而当时另一个中队也有一架同样故障的战机已经趴窝了3个月,当时只知道原因可能是回油压力大所致。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李丙航暗下决心。那段时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排故上,先是把整个液压系统检查了个遍,一个个地清洗油滤,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找不到堵塞位置。

整个战机的管线路都清晰地印在李丙航脑子里,液压系统全都查遍,为何还找不到故障点?“是不是外来问题?”李丙航灵光一闪,再次排查后终于发现故障原因。原来此飞机刚从空军接过来,之前被加装了一个回油滤,位置非常隐蔽,加上双方移交时资料不全、沟通不够细,导致隐患一直未解决。

看着两架故障战机重返蓝天,劳累一周的李丙航深感欣慰。接着,他又把排故经过和个人反思建议整理成论文“操纵平尾时翼襟下掉故障的排除”,当即被《海军工程技术》刊发。很多兄弟单位还专门打来电话向他感谢并请教排故细节,李丙航都一一悉心作答。

后来,李丙航把每次排故的经验和体会记录下来,论文多次在海军以上杂志刊发。如今,他的排故记录成了战友们争相传阅的“排故宝典”。

李丙航记得,曾在一次飞行训练中,老师长王天林登机前突然对他说:“老李呀,我不要你给我放飞,我希望你的徒弟给我放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丙航培养徒弟不仅限于本机组,他还经常去其他机组、别的中队进行带教,团里3个中队的机械师大都出自他手里。截至目前,李丙航已经培养了百余名机械师、机械员,成为维护飞行的中坚力量。

值班:陈 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