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不再谈笑风生。今年云栖大会上,他表情严肃地谈到“新制造”这个略显沉重的主题。
未来10到15年,传统制造业的痛苦将远超想象。依靠资源消耗的传统企业必定会非常难过。
对这一痛苦,新制造是药方。它的地位相当于最近两年开始实践的新零售。什么是新制造?马云以提问的方式,给出了几个标签:按需定制、个性化、智能化、知道客户是谁、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过去,流行的是大街上姑娘穿一样的衣服;未来,则是在5分钟内生产2000件不一样的衣服。”这一定义已十分接近柔性制造。
国务院参事汤敏说过:“未来中国,以大批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到东南亚势不可挡,中国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换言之,当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不在,新制造是中国的出路。
马云安慰人们说,未来的制造业是 Made in Internet ,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人人参与的时候,不会再有贸易战。
他还认为,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其魅力不是在制造本身,而是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和服务能力。中国这样的国家,一定是现代服务业成为主要的发动机。
最后,马云用一段沉重的话做结:不是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不是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不努力,而是我们这些人不够努力。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启动,如果我们不拥抱未来,不改革自己,未来10-15年,大家会哭天抢地。
今年云栖大会的音乐节上,马云再没上台高歌,听到一半就冒雨离场。2016 年云栖大会,马云提出了以“新零售”为代表的“五新”战略。两年来,“新零售”引爆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零售行业变革。这次他诠释的新制造又会怎样演进?
阿里巴巴的新制造版图
2016年,宗庆后这样评价马云的新制造:“(马云)本身不是(从事)实体经济的,(能)制造什么东西?”
今天,阿里巴巴有了详细解释:我们自己不做制造业,而是帮别人变革。以前是制造者主导,现在是消费者主导,创新的中小企业收益。
目前淘宝上,已有“淘工厂”这样对接生产企业的平台出现。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主办方急需100万件毛绒公仔,有些高达2米。一位商人就找到了“淘工厂”。许多先前沉淀的中小企业,像组织有序的蚂蚁族群一样同时开工,很快就生产出对方需要的产品。
阿里云的总裁胡晓明甚至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一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销售的商品,从生产线到消费者平均要被搬运7次。如果能调整到4次,集中仓储统一管控,用最小库存撬动市场,将释放巨大的效率。
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并没有一个“新制造部门”,而是每个部门各有推动方式。阿里云也是其中一例,他们很早就想好要进入制造业领域,开放计算能力。如今,”ET工业大脑“已成为阿里巴巴在制造业升级中的旗手。
阿里云进入制造业颇为不易。最初,阿里云员工是在一个饭局上认识了协鑫光伏的人。制造业对改造效果颇有怀疑,这家光伏龙头企业也不例外。阿里云干脆提出,签一个对赌协议,看到效果再付钱。
从此,阿里云的工程师就搬着电脑进入了生产车间,从生产流程数字化开始。在另一个案例中,生产企业甚至没有生产数据的电子文档,阿里云员工背着几十斤重的手写资料,回到公司将上千个参数电子化。最终,协鑫光伏的良品率提升了1%,也就是数千万元利润。阿里巴巴从此提出,让中国制造业的良品率提高1%,就能多出上亿元利润。
目前,中策橡胶、攀钢、淄矿、博世都成了新制造的案例。但一位ET工业大脑的员工透露,只有每个行业的龙头才有可能提供完整的生产数据,并直接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对于小企业,阿里云有另一种合作方式:由当地政府与阿里云共建平台,邀请当地小企业集体上云。
谁不同意马云?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提到新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新零售是将消费者数据返回电商,新制造则是电商将数据返回工厂。这引起了颇多争议。展会上,一位展商就担心:这种提法是阿里巴巴利用了自己的零售优势,盖住了制造业的创新。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在最近罕见发声:同意工业AI、同意制造业要结合服务,但坚决不同意“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在制造业本身(而是在零售)”。
除了对阿里身份的担心,对“新制造”推行速度,业界一些人士也不乐观。富士康工业互联 解决方案事业处技术经理张先生表示,目前制造业的升级有三步:首先是升级管理,如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软件;第二是收集数据、改造硬件;第三才是马云说的“按需生产”。
对应地,提供制造业升级方案的企业有三类:第一种是SAP、Infor、金蝶、用友这样的企服软件厂商;第二是富士康这样亲身涉及制造业的公司;第三则是阿里云、百度云这样的云服务商。
然而,无论是金蝶还是阿里云,提供服务时还需要工业领域的人做中介。阿里投资的雪浪数制,一位员工就证实:阿里确实在大量招、投懂工业的人才。相比之下,富士康懂得工业生产痛点,能直观让企业看到改造效果,在现阶段可能更受欢迎。
在制造业,每个工厂的生产流程千差万别。能否自动化地找到可升级之处,是新制造能否大规模推行的关键。云栖大会上,多位展商提及任正非8月的一次讲话:《我们不怕场景多,但定制化是失败的道路》。云服务的人力成本昂贵,注定了用堆人的方法做项目,无法换来持续增长。一位ET工业大脑员工表示:不用担心,他们已初步进入产品化阶段,但收入状况还不方便透露。
新制造还有多远?
在云栖大会,一位展商员工表示,马云说的“个性化生产”更像是个“十年大计”。
在企业应用软件Infor公司工业和解决方案战略副总裁Andrew Kinder先生看来:“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正在转向个性化制造。”一些先进公司,如法拉利、耐克等是个性化制造最早的实践者。
他认为,个性化制造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是在价格大众化前提下,能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来做产品,比如法拉利为客户定制不一样引擎、轮胎和颜色的汽车;又可以是企业从过去的大型工厂,演变小型企业,为某一方圆很小的区域客户提供服务;还可以是采用3D等技术,制造个性化产品;也可以是业务模式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企业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式,就是走上了个性化制造的道路。
不过,马云说的“个性化生产”势必要经过改造硬件的一步。而现状是,大量制造业拿出钱做数字化升级比较困难。相比改造生产线的停工,这种加装传感器、收集数据的方法已经是侵入性非常低的方式了。
对于制造业“拿不出钱”的窘境,富士康的张经理感同身受。在富士康探访的中小企业中,“一个厂七八百台设备,都是老式油压式、液压式,没有任何电子化。光是加装传感器就要千万元。可一个厂利润才五六百万,于是很多老板想,能否用人来赌三年?”
然而人口红利确实在衰退。中金公司研究部黄乐平表示,“如今年轻人宁可在家玩抖音,也不愿去工厂做工。”阿里云IoT事业部一位人士也表示:现在很多单位,比如海关都只能从偏远地区招人。素质不一不说,光是能否持续劳动的风险就很大。
富士康作为制造业龙头,则直观感受到这种冲击。“苹果新机要发布,我们郑州工厂要招人吧?一个厂调5万大军出来,10个厂就是50万人,用潮汐的方法补人。但全球其他企业谁有办法这么做?”
对此,郭台铭6年前就提出变革。如今富士康在全国有6座“关灯工厂”,也就是产线上没有人,不需要开灯。其最高峰时曾有140万员工,现在是90万,但这6年订单反而往上走。
但中小企业则很难下这种决心。对于一次性上千万元的开销,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在听方案时,都是“好好好,我要”。但当费用清单开出来,就开始讲“可不可以只要这一块”。甚至一些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型公司,因为项目难度太大,最终卷钱跑路也不少见,使刚开始改变的中小企业又缩回壳中。
据统计,全国肯投入研发的制造业在一些发达地区仅为15%,还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有一波,再因为之前被骗的有一波。如果再错过这波升级,这些企业可能就成了马云口中“落后的生产力”,将可能被制造业淘汰。
对此,张经理表示,国家政策鼓励,“尤其是补贴”,可能也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一步。而制造企业自身的乐观态度更不容忽视。Infor的Andrew Kinder引用麦肯锡的数据:去年,对制造企业数字化持较乐观态度的中国企业占比为86%,不乐观的仅为11%。而数字化是制造个性化的前提。企业自身的态度,将有可能决定未来。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
如果不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
但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布留索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