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熟悉点武器原理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电影里的很多开枪镜头是假的,或者说只适合某些特殊体格的人士。。。比如下面这种:
现实中的真实场景应该是这样滴:
不过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还真就有这么几种大口径步枪,后坐力小到没天理,居然就可以端着打,而且还是打连发:
图:匈牙利杰帕德公司GM6山猫反器材步枪
图:你没看错,这是大名鼎鼎的巴雷特,不但后坐力小到没朋友,而且特么也可以打连发!
这两种枪都是12.7mm大口径狙击步枪,一般也称为反器材步枪。这么大口径的”炮狙”是怎么做到把后坐力减小到可以站着打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枪炮世界里一种少见的减小后坐力的办法——管退式原理。
啥是管退式原理?
自从人类发明火器后就和它的后坐力较上了劲,原因也无需多讲,这个后坐力太影响火器的操作和精度了。早期的人们选择和后坐力硬刚,火炮的身管都是刚性连接炮架,让后坐力传递到炮架,再由炮架传递到地面。
图:典型的早期火炮,靠炮架硬抗后坐力。
随着火炮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炮威力越来越大,后坐力也越来越大了。显然硬刚后坐力这种办法不怎么靠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便发明了管退炮。大概意思就是让炮管沿炮架导轨后坐,压缩弹簧(或液压装置),弹簧在收缩过程中产生阻碍后座的阻力,抵消后坐力,并且让炮管运动到终点后,复位弹簧推动火炮复位。
图:现代火炮基本都采用了管退式原理抵消后坐力
管退式原理结构简单,效果可靠,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各种火炮上。而枪支的后坐力因为不大,人们一般不会使用管退式原理来减少后坐力。但口径上了12.7毫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巨大的后坐力既可能伤害到射手,甚至可能影响射击精度。于是有些设计师便突发奇想,把火炮的管退式原理也运用到枪上了。我们先看一下巴雷特的管退式枪管复进方式:
当然,作为一种狙击步枪,运用管退式原理多少会影响其射击精度,但总好过让强大的后坐力把肩膀撞肿了强,而且巴雷特毕竟是一把反器材步枪,对精度的要求没有专业的狙击步枪那么高。换句话说,这算是设计者在精度和后坐力之间做了一个取舍吧。
如果你觉得设计师们只在大口径狙击步枪上使用了管退式原理,那就错了!其实管退式原理在各种枪支上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如下面这支现代机关枪的鼻祖——马克沁机枪,也使用了管退式原理减少后坐力(注意看枪口):
相比较前文提到的山猫、巴雷特狙击步枪而言,马克沁的管退距离没有那么长,因此也被称为短行程管退式原理,而前者被称为长行程管退式原理。短行程原理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因此被运用得更加普遍。比如法国绍沙轻机枪、丹麦麦德森轻机枪等。
法国绍沙Mle.1915自动步枪
丹麦麦德森轻机枪
除了步枪、机枪,由于后坐力太大,霰弹枪也有不少采用管退式原理的,比如勃朗宁Auto-5半自动霰弹枪:
勃朗宁Auto-5射击时,枪管会后退一发子弹长度的距离,一方面吸收后坐力另一方面将弹壳抛出,随后枪机复进,将下一发子弹推入膛。
说完步枪、机枪、霰弹枪,一定有部分读者在想:手枪有没有用管退式原理的?
图:不懂枪的第一眼会看上面这把——毛瑟军用手枪,国内又称驳壳枪、盒子炮等等。懂枪的第一眼会看下面这把——鲁格,二战名枪。美国大兵在战场上有幸捡到一把回国后能吹一辈子那种。这两种枪都采用了短行程管退式复进原理。如果你以为它射击时枪管是固定不动的,那就错了~
驳壳枪和鲁格的枪管和整个枪身的上半部分是连为一体的,击发后枪管短促后坐,给闭锁卡铁让出开锁空间并带动卡铁摆动完成开锁等一系列动作。
结 语
管退式原理作为一种可有效降低后坐力的方法,曾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枪械的设计中,但目前已渐渐淡出枪械设计界的主流了。一方面是因为它毕竟影响射击精度,另一方面今天的枪械设计潮流喜欢在枪身前部挂各种附件,像倍镜、射灯什么的,这就和管退式原理产生了冲突。不过,国外这种管退式原理的思路还是值得咱们借鉴的,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丛林、沼泽等一些特殊地形下,如果有一把可以端着打、精度又不算太差的枪,不失为一个可考虑的选择。
最后附一张采用管退式原理的国产QBU10 狙击步枪特写:
(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