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名不争利,那争什么?
全光纤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海沙尔 摄
2015年,激光所成为首批8家加盟江苏省产研院的专业研究所之一。这些年,类似的专业研究所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江苏省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布局建设了55家专业研究所。激光所有了名气,工程师们就经常接到“科研订单”,他们不做基础研究,也不做大规模生产,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研发服务。企业愿意“买单”,科创需求才是真需求。
聚焦“合同科研”有什么优势?
产研院成立6年多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新模式。在业内,这种以市场化机制运作,从事企业研发服务外包的模式被称为“合同科研”。即由企业等技术需求方来出题,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商定合同的模式进行双方的合作协同,最终双方共享研发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合同科研有点类似于兴盛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的工作机制,它曾为那个年代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要素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相比之下,合同科研不仅确立了技术供需双方在交易中的对等关系,方案也更加灵活,可以约定科研成果归属,以及失败风险和减损方案——国外比较成熟的案例是德国弗劳恩霍夫 ,该 每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万项科研开发项目,年经费逾21亿欧元,大部分科研任务都采取合同科研模式完成。客户享有弗劳恩霍夫 各研究所的研发科技积累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的服务,通过研究所的多学科合作,可直接、迅速地得到为其“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和成果。反过来,企业又为 的科研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馆内展出多家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能源材料、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产业领域。 海沙尔 摄
过去,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于外包合同研发并不了解,一般只会选择在已有的技术研发上耗时耗力,不慎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而在合同科研模式的加持下,中小企业享受更完善的科技服务,不仅是信息对接,更能参与科研,发现并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科研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价格也相对合理。以往企业出钱请专家,若研发失败则“不退不赔”,现在则可以将项目分解,不仅做研究预判,还可以“分期付款”,降低风险。
1天转化3项技术,活力何在?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0000家。 海沙尔 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怎么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