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矿区仍是“灰头黑脸”?

从“遍地乌金”的辉煌,到满山尽是塌陷区的苍凉,矿竭人去,是过去很多资源型企业的最终结局,留下的往往是“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烂摊子。

“资源开采过程若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本大得很。我们坚决不能等到环境破坏了才保护,也不能让员工得了尘肺病了才重视。”这是张宏上任之初的承诺。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红柳林矿业不重蹈过去老路,坚持随采随治,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将资源开发效率做到最高,对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小。

红柳林作为高起点的“年轻”矿井,始终把绿色矿山建设与安全生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让高碳产业低碳运行,实现矿井上下绿色生态协调发展。

2021年,红柳林矿业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名录,跻身能源企业低碳发展贡献力50强。靠煤吃饭的红柳林煤矿,正在预留着未来的“饭碗”——靠矿山旅游吃饭。

每一滴废水达标后都被利用

伴随着能源型企业的高收入、高回 ,高能耗、高污染也成为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红柳林煤矿距神木市滨河新区仅十公里,是国内距离主城区最近的煤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陕北地区干旱少雨、矿区地表植被本来就稀松,采空区沉陷、矸石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矿区绿树成荫 孙国伟/摄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底线要求,更是能源型企业必须始终坚守的红杠杠。”张宏表示,要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为能源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谋出路。

行动力比态度更重要。红柳林矿业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的井下磁分离矿井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能力达33600立方米。经过处理的矿井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形成矿区内部水循环,矿区生活、生产用水实现100%自给自足。

“我们对矿井水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红柳林矿业副总经理郭奋超说,后期,矿井水将一部分回用井下生产消尘,一部分用于新村杨业公司生态补水,一部分用于塌陷区万亩草原生态补水,一部分用于周边农田灌溉。

采煤不见煤,运煤不落煤。一条封闭的输送带使煤炭破碎、存储、装运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智能辅运、智能主煤流、智能洗选等多个场景的应用,确保煤炭生产每一道工序都能达到绿色环保生产要求。

智慧运销平台,实现仓位对接、调拨单配送,AI智能装车机器人仅仅15秒便完成50吨装运。直到一车车煤炭运出矿区,整个运输环节不见一块煤落下。

红柳林矿业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投资1.9亿余元,将洗选矸石进行采空区充填,避免因矸石堆放造成土地压占损毁。新建危废暂存库,对危险废物分类贮存,规范管理,100%合规化处置。采空区、沉陷区的年治理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采矸不见矸。

红柳林的绿色发展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活区也有着同样严格的标准,先后投入5600余万元,对地面供热锅炉设备、车辆尾气净化、厂区照明等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绿色是底色和价值,生态是责任和潜力。绿色低碳发展,就要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模式,在矿区生产生活多个场景践行低碳理念。”红柳林矿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说。

每一方废气净化后才释放

井下空气质量一直以来都是煤炭行业的痛点,曾经一个又一个尘肺病工人的血泪史,刺痛着大众的神经,更让千千万万个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提心吊胆。

“员工福祉从呼吸清新的空气开始。”在煤炭行业干了几十年,张宏一直有一个念头,要彻底祛除这一病根。

“过去我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尘措施,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产技术中心负责人坦言,井下采掘面原有的防尘技术措施较为单一,采用全断面喷雾、安装净化水幕等措施治标不治本。

智慧园区IOC运营中心 马夫/摄

2020年6月,红柳林矿业与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团队共同成立项目团队,开展“井下空气质量革命”课题研究,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共同技术攻关。

项目团队很快就完成了生产区队不同作业现场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对1531名矿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调研,开展早期健康指标筛选与预测预警研究。形成三套适合不同粉尘和汽车尾气浓度的呼吸防护用品方案,并进行推广试行。

“如果说布局优化矿井现有防尘装备设施是做加法,那么从矿井生产全要素环节出发,寻求关键技术突破就是做乘法,为井下空气质量净化赋予了更强的提升动能。”红柳林矿业总工程师苗彦平信心满满,井下空气质量将从源头上得到改善,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

在“2521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安装了40台液压支架负压卷吸除尘器后,液压支架工田军涛将粉尘数值录入系统,数据显示总尘降尘率达到了72.7%,而之前采用的除尘装置总尘降尘率仅为42.7%。

“我们现在出矿以后,脸都是白的。”综采一队副队长邸春雷对井下空气革命感触颇深。

但对红柳林煤矿负责人而言,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的预期目标是采掘面总尘降尘率达90%以上,吸尘降尘率达到85%以上。

“依托工业互联 平台搭建,我们研发了井下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红柳林矿业智能化部部长石超说,智能化矿井建设也为职业健康研究、预测预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井下空气质量状况分析、数据检测实现了“一键直达”,这也是国内首个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

项目执行负责人薛生教授认为,红柳林矿业重金投入在井下空气革命上,对全国矿工职业健康保障意义重大,对促进整个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每一处矸石堆都被覆土植绿

当阳光刚刚给天边的朝霞抹上红晕,红柳林矿业厂区以南一公里的荒沟内,一株株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也披上了霞彩。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红柳林矿业的排矸场,大量矸石堆积在荒沟内。如今,荒沟被花草树木所覆盖,到处都是鲜活耀眼的绿色。

这是红柳林矿业近年来生态恢复规划中的一项重点示范工程,在矸石场种植樟子松、河北杨、杏树、紫穗槐、臭柏等植物,为的就是防止水土流失,在原本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上种出更多可能。

种植仅是开始,养护才是关键。陕北气候干燥,植物不易成活。为此,红柳林矿业制定了专业的养护计划,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日常养护,保证绿植的成活率。

为了最大程度克服采矿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矿区生态治理水平。2020年,红柳林矿业成立生态环保工作专班,携手蒙草集团、陕西生态产业公司等企业院所,开展立体生态修复。

覆土整形、植被重建、生态平衡等修复治理工程从规划变为现实,红柳林矿业不断摸索着矿区立体生态修复的科学路径。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红柳林矿业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36.52亩。所打造的“绿色立体生态示范园”一期工程边坡绿化、植被景观、温室大棚、疏林草地等已初具规模。生活区、工业区、办公区、道路两边草木葳蕤,苍翠欲滴。

立体生态修复示范园内,一个智能化煤矿科普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智能化与碳中和是科普馆展示的两大主题,借助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绿色减排、清洁能源、能耗管理等先进技术,将建成现代化科普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

场区外,即将建成的矿区“口袋公园”,以工业元素造景,展现独特的景观魅力。集生态恢复、文体娱乐、康养休闲于一体,与山下新区的水景公园、音乐喷泉融为一体,荒漠草滩上,一座新的绿洲正在悄然建设。

“要把矿区打造成景区式绿色矿山,在推进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上下功夫、动真格。”张宏认为,现在的营林造绿储备,都会成为红柳林未来的“生态银行”。

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推向更高层次,红柳林矿业专门成立了生态环保部,在各中心、部门配备环境保护工作专干,并将环境保护纳入目标考核,采取风险抵押的形式兑现奖励,抵押金额最多可达5万元。目前,已有114名员工完成风险抵押金缴纳。

“公司每年只要无环保事故,风险抵押人员就可以额外拿到最高5万元的奖励。”生态环保部部长刘裕说,绿色,浸染了矿山,也与每个红柳林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实施生态治理项目的同时,红柳林还开展数字生态碳谷的建设,对生态植物固碳能力进行监测,逐步打造独具红柳林特色的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加植物碳汇的新模式。

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研究生米叙柯,去年来到红柳林矿区工作,他坦言,红柳林煤矿的工作环境完全超乎他的想象:“青山环抱、绿树绕矿、花香四溢的花园式矿山,让我们员工真正体验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的高质量工作、高品质生活。”

“在生态治理修复的过程中,我们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将煤炭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和景观园林相结,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张宏表示,未来,红柳林煤矿将不光是员工的花园式矿井,更是市民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学生的工业研学目的地。

(当代陕西 李 彬 赵娇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