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很多人是从一个段子开始了解区块链的:
假如你是一位女性,当男朋友或先生每对你说一句肉麻的情话或做出一个承诺,你都会立刻记录下来,并且发到你和他共同的朋友圈、等平台上,在大家共同见证后,他也就再也无法抵赖。
这,就是区块链。
崩塌与蛰伏
当一部分旧秩序崩塌之时,正是另一部分新世界崛起之日。
在电影《监守自盗》中,冰岛的崩溃成为全球金融巨震的恶因。金融业背叛了整个社会,而在它背后隐含着的是,无论身处经济危机或信任危机,账本作为商业社会的底层逻辑,那么重要却也那么脆弱。
账本1.0时代的技术代表根植于工业革命的机械技术和液压技术,而当今世界呈现出的形态,则可以用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B区块链(Block chain)、C云(Cloud)、D大数据(Data of big)四者来概括,其中,数据开发、共享和流通是数据资源价值发挥的关键所在。但由于互联 缺乏数据源追溯、数据确权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机制,给数据价值的发掘带来了巨大挑战。
2008年11月,在雷曼兄弟破产仅六周后,名为“密码学邮件组”的秘密讨论群里更新出的一则新帖被高高置顶,“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授信第三方的介入”,署名者正是塞托西·中本聪。
两个月后,同样是这个神秘人物,在Source-Forge.net发布了比特币0.01版的源代码,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区块链的狂潮。
2018年,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微信群振臂高呼:“区块链革命已经到来,这是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
可惜的是,比特币辜负了徐小平和大批人的期望。区块链公司一个个倒下,这场热潮在一轮高涨后突然冷却下来,区块链的世界陷入沉寂。
亲历这一过程,运通链达CEO邹均不禁哀叹,随着传销的成分越来越重,区块链到后来就也变了味,演变成为一场“割韭菜”的游戏,“即使迫于监管的压力交易所陆续关停,但这一次的风波终归是深入人心的,大家潜意识中的区块链已然与发币画上了等号,而现实中真正有模式的应用却少得可怜。”
好在,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话音一落,区块链终于重新被人“想起”。
清华大学教授、区块链研究者韩锋曾在讲话中这样总结,第一代互联 去中心化地解决了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传输问题,但没有解决信息的信用问题。因此,第二代互联 必须突破的是:怎样去中心化地建立全球信用,让价值传递也低成本高效率进行。
正如中国信息协和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副会长阎冠和所说,从产业发展来看,共享经济、互联 金融业都经历了从“大众狂欢”到“一地鸡毛”的过程,但是喧嚣过后留下了什么呢?
在科技领域,唯有既掌握先进的技术又能和实体经济发展密切融合,才能行稳致远。
狂欢与冷静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本质上,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进一步剖析可将其理解为:这是一种分布式且只能进行内容添加的账本,在它之上存储的所有交易记录都是由时序链接、可证明的签名以及密码学来确保安全性的,这些记录会在由计算机节点组成的 络中进行,而由软件驱动的共识机制会持续地添加新纪录。
不是信用不可被计算,而是我们还未构造出可以精确计算它的环境或系统。可以想象,区块链将构建起一个基于数字化的全球信用体系,逐步改变市场中人们交易的方式,优化按价值分配利润的体系。
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技术邓福喜曾用一种及其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帮助人们理解它的效用,“不妨将它想象成四个矿工打麻将的场景,谁最先从144个随机数字中碰撞出一组牌,宣布‘胡了’,便是获得了记账权。这个过程是完全随机的,因而最后的结果也能够被认可。”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算力呢?可以这样来类比,算力高的节点相当于可以一次买很多张彩票的人,算力低的节点则相当于一次只能买一张或几张彩票的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轮开奖中,前者的概率会更大却并不一定会中奖。
邹均提出,区块链所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围绕资金流展开的,“to c的方向上它能在信任相关的场景里打消人们对利益无法维护的顾虑,例如当消费者再次来到一家美容店或健身房时,便不会被强制性办卡,而是通过智能合约规则来低成本地建立信任,增大话语权;to b的方向上第一是能帮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降低成本,并在借贷过程中保证公平透明,第二是能在结算过程中用数字化的结算方式做到物流、资金流的同步。”
布比区块链CEO蒋海倾向于将这一赛道中的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将区块链当作可运营的商品提供给客户;第二类企业则将区块链技术视作“刚需”,进而展开针对各细分行业的服务与应用;第三类是那些原先已具备较为成熟业务线的企业,在看到区块链后便尝试性地将它加入进来。“长期来看,行业梯队的变化将遵循沙漏的模式,也许到最后剩下的企业数量只是个位数了,但正是它们可以将区块链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这就如同一至预备盖楼的工程队,在构建出底层数据库后,要垒建一层层的上方应用,最后寻求与行业的充分结合。金融壹账通区块链团队产品负责人王梦寒这样形容道,“并不是像做一个软件卖一件产品这么简单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高投入的‘重行业’,因此现在市场中跑在前面的大都是前期积累比较充分实力的头部企业,另一部分基于技术研究起来的一批小公司虽然也具备一些先进的概念理解,但在资源与场景的结合上仍然在苦苦寻觅的过程中。”
对此邹均却相对乐观一些,“目前行业里是存在几种策略的,一种是怀着盲目的跟风心理,但并不了解技术应用本身;第二种则依靠原有积累的平台资源,会确实地投入去做一些尝试,但还未实现落地与盈利;那些早期利用发币起家的企业正思考如何通过重新定位与包装实现转型。尽管大部分技术型的创业公司在市场中很艰难地去找落地场景,愿意为其买单的客户也寥寥无几,但当成功案例逐渐多起来之后,这些玩家将挤满整个市场。”
数字货币之外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从区块链应用来看,它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加密的数字货币;第二阶段为数字化的股票、债券、期货、智能合约等数字金融资产的应用;第三阶段是在政府、健康、能源、制造、供应链、文化等各方面的数字化资产的应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区块链的2.0时代,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需求最大的,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纷纷向区块链抛出了橄榄枝。
在王梦寒看来,区块链与金融行业间的这种强关联性是具有一些天然的决定因素在里面的:
一是弱信息化的强需求。区块链技术是需要建立在数据高度信息化的场景之中的,这对于房产、基建等虽然对多方交叉验证具有强烈需求,但信息化几乎从零开始的行业来说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此时金融行业的优势便被凸显了出来。
“就好像是从一开始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金融行业较高的数字化程度能够弥补那些信息不透明”
二是属性的高吻合。区块链技术类似于一种解决信任问题的机器,而金融行业主要经营的恰好是风险,二者相结合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以跨越的信任门槛。
“目前区块链的大多应用场景都在供应链金融、ABS这类参与主体众多的长交易链行业中,由于参与方多且杂,带来了交互障碍,信息孤岛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方案便能相对应发挥作用,巧妙地连接长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风控。”
王梦寒认为,要想将参与主体众多长链条中的所有环节串联起来,达到所谓的“三流合一”(物流、现金流、信息流),只做单一的支付产品或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基于链上的各类信息,区块链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风控和产品定价,从而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此外,链上的贸易进出口企业或物流企业也能够在区块链的帮助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率适中的贷款,一解燃眉之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