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勇做尖刀中的刀尖
“我们总是有意营造一种争第一、扛红旗、打头阵的氛围,是希望全营官兵能把我营的优良传统——先锋精神,作为新时代强军征程上拼搏奋进的动力源泉。”该营营长潘少明说。先锋营组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军某型号常规导弹部队“种子营”,发射导弹数量多,完成任务出色,在全军部队树立起了榜样和标杆,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为了不辱使命与荣光,官兵永远把“先锋”装在心头,用先锋精神激励自身、激发潜能。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党的领导下,每一位官兵都誓当尖刀中的刀尖,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中奋力奔跑,面对强敌对手誓不服输,面对困难挑战冲锋在前,把胜战刀锋越磨越利,将制胜铁拳越磨越硬。
擎旗聚力,誓当先锋。王杰摄
冲在头阵、矢志打赢:在练兵备战中逢比必拼
一次,部队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二连惨败,在所有单位中排名倒数第二。“身在先锋营,一连、二连同样都是先锋……”营长在全营讲评大会上的一席话,让二连官兵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
知耻而后勇。经过上次比武惨败,二连“开启”了反击之路。全连官兵在军人大会上联名向连队递交请战书,每天提前起床,晚上推迟睡觉,加班加点学专业理论、跑“三路图”、练技能。
饭前小练兵就是其中一项。一连练什么,二连就加练什么,而且每周都会主动向一连发起挑战,比一比专业、比一比操作、比一比体能。
刚开始,二连稍落下风,但官兵们越挫越勇,每个人都不服输,如同沉默的火山积蓄着爆发的能量。慢慢地在部队各项比武中开始崭露头角,从倒数第二、第四……
钻火圈。王杰摄
第二年军事技术大比武成绩出炉,二连直接飞跃到前三,士官指挥长谢中华也一战成名,打败一连贯有导弹兵王之称的何贤达,取得“十佳金牌指挥长”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先锋营,较量从未曾停止。
2017年6月上旬,“砺刃杯”军事技术大比武鸣金收兵,先锋营再一次独占鳌头:不仅囊获团体第一名、发射专业9个单项第一,政工干部更是包揽相关专业的前三名。“先锋营的兵真‘讨厌’,他们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上。”“再怎么拼,还是比不过,宝宝心里苦!”……除了先锋营官兵的内部比拼和暗暗较劲,在其他兄弟单位眼里,先锋营官兵争强好胜,战胜他们才有夺取冠军的可能。
“在我们的官兵看来,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一连连长王飞云说。在先锋精神这一动力之源的驱使下,先锋营的官兵把考场当作战场,有荣誉必争,见第一就上,在强军路上矢志为打赢,在备战打仗上勇于冲锋。
创新立制、引领先行:在创新创造中敢为人先
“如果战争来临,每个号位只有特定的号手才能操作,这样可以满足需要吗?”“战场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怎样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特情?”一次营党委扩大会让大家记忆犹新,会上官兵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问题,让所有人陷入了沉思。
沉默,持久的沉默。休会!
召集班以上骨干广开言路,会场讨论更加激烈。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术业有专攻’已难以满足实战需要。”“我们必须培养全能号手,让大家练就‘十八般武艺’,叫谁谁能上。”大家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紧皱的眉头又舒展开来,最后一致认为,要让官兵“全精全能”,锤炼出“号手随机转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全岗操作单元。
说干就干,先锋营率先在全旅开展全岗操作训练,并通过随机抽选的形式定期考核,还会评选出优秀与不合格,在营区张贴“红黑榜”。
“一次向首长展示全岗操作的演练中,各号手在操作过程中互换号位后,圆满完成任务。首长为我们点了大大的赞!”一连连长王飞云说,先锋营官兵的实际行动让旅里领导看到全岗操作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当前,全岗操作已在全旅全面铺开。
全面开展全岗操作。王杰摄
这只是先锋营敢为人先、敢开先河、敢趟新路的一个缩影。他们还研制出液压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仪、无弹瞄准训练装置等21项实用性革新成果,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增效器”;探索导弹发射减员操作,在火箭军部队推广……他们将创新创造作为永葆先锋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闯出了一条先锋之路。
先闯先行、攻坚制胜:在迎接新挑战中接力冲锋
来到先锋营的官兵都知道,这是一支充满荣誉的部队,一面面锦旗、一个个奖杯、一幅幅奖状承载着昔日官兵立下的功勋。进入新时代,面对信息化战争下的新问题新挑战,能否扛起先锋旗帜,接力传承?这是摆在官兵面前的时代课题。
去年,先锋营在全旅率先换型某新型导弹。这次任务中,他们面临缺经验、缺装备、缺人才等的考验,对于新型装备的操作使用,不少官兵坦言,有很强的“本领恐慌”感。可恐慌解决不了难题,实干才能战胜困难。他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技术资料,绞尽脑汁求学技术专家,看不懂教材就加班加点学习,生怕落后掉队被淘汰。
曾获得旅里“金牌指挥长”、被官兵们私底下称为“技术大拿”的谢中华也坐不住了,经常手捧专业教材,熬夜学习到凌晨。“‘技术大拿’还学什么?”面对战友的提问,谢中华说:“换型新装备了,我不懂不了解的地方太多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迎着晨光到迎来月光,多少个清晨和夜晚,谢中华加班加点,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被派去跟岗见学时,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有事没事和厂家师傅“套近乎”,只为能从他们那边多学点东西。每天还随身携带记满笔记的小本子,在忙碌的工作中见缝插针地拿出来看看,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去请教,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把来龙去脉、每个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
连续多次获得旅里“金牌操作号手”的汪明喜也不甘示弱,他拍着胸脯当仁不让地说:“我在营里当了20年号手,这次新装备换型的操作使用中,千万不能落后于新兵,我才不想被换成备份号手呢!”
新排长段瑞乾,主动请缨带队赴厂家跟岗见学,刚进厂,他就跟着厂家师傅动手组装车辆,一起钻底盘、搞上装,衣服没多久就满身油污,虽然刺鼻难闻,但他依然干劲十足,甚至调侃说知识正是这样“油榨”的。他还毛遂自荐参与操作规程编写,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他70多天学习上百万字的专业教材,整理20余万字技术资料,带领团队与3个兄弟单位专业打擂,包揽结业考核前四名,成为新装备训练的首批种子号手。
脚踏实地、艰苦攀登带来的是丰硕果实。今年年初,先锋营被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2005年,他们是“发射先锋”,时隔14年后,他们是“强军标兵”,他们就仿佛导弹的弹头,总是奋力走在前列,他们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荣誉没有顶点、奔跑没有终点,人人都能跑好“接力赛”。
严寒条件下,导弹发射。王杰摄
视频:吴远航 、袁帅、 罗日稳、 朱鹏鹏、于少辉 、李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