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信号塔 初心代代传 —— 一位基层航标人的故事

位于天津新港船闸南侧的香蕉岛上,矗立着一座27米高的信号塔,塔身指示牌及灯光交替变化,为过往船舶提供全天候的水深信号指示,这里便是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标处临港航标管理站的驻地。信号塔下,一位老师傅正带着几个年轻人检修保养液压电机,口传心授,讲述着这座信号塔百年来的变迁。

那位老师傅的名字叫崔永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这个领域里,崔永发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张耀眼的名片,更是一个航标发展时代的见证。“1919年当局在大沽口炮台遗址上重建北岸炮台水深信号台,至今刚过100年”,崔师傅讲述着信号塔的历史变迁,回顾着与航标站40载的工作历程。被滨海新区文博局授予的“大沽口北岸炮台不可移动文物”牌匾在塔下庄重威严。

《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崔师傅来说,“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好航标工作。经过航标站近40年的摸爬滚打,如今57岁的崔师傅既保持着年轻人的干练,又有着中年人的沉稳,仍默默坚守在一线岗位,不管严寒酷暑,风雨交加,只要接到工作任务,他就像军人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冲在最前。

海上工作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诗情画意。虽然有风平浪静,但更多的是惊涛骇浪。当年,没有开发之前的曹妃甸是渤海湾深处的一座沙甸孤岛,常被称为“拆船厂”。为保证曹妃甸灯塔的正常发光,崔师傅要带领海上班的同志定期去检修维护、更换电瓶。

当年没有正规的路,去曹妃甸灯塔首先要乘车四、五个小时,好不容易结束颠簸,到达海边后,还要继续等潮水,只有赶在落潮,曹妃甸露出水面时才能登甸,所以常常要在凌晨二、三点钟上船,才能到达曹妃甸灯塔附近。为防搁浅,渔船在落潮时段,不能靠近岸边,航标工只得背着数十公斤的器材,穿着鱼叉淌水几百米,才能登上曹妃甸。登甸后,大家再爬上几十米高的灯塔检修和更换电瓶、灯器等。夏天还好,可冬天就有些困难,脱下的鱼衩很快被冻成冰碴,甸上没有避风的地儿,冷得受不了,大家就只能靠跺脚、小跑这样简单的运动来增加热量。

每当这时,崔师傅总是默默地冲在最前面。有了他的带动,其他同志便有了斗志,便争先恐后地劳动起来。当大家看到检查修复后的灯塔正常发光,他们的寒苦便都被通通抛在脑后,便真正感受到作为航标人自身使命的价值。如今,随着曹妃甸的开发建设,灯塔早与陆地相连,航标工候潮趟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这段艰苦的经历却见证了崔永发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航海保障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2009年冬天,渤海海域发生30年一遇的大冰灾,极有可能使个别航标发生破损,给船舶航行带来安全隐患。那一年,崔师傅同志任航标站海上班班长。为了应对严重的冰情,海上班的同志们突然进入24小时待命的紧急状态,随时准备对失常航标进行应急恢复。

12月31日晚,引航站突然向天津航标处值班室 告,个别航标灯光熄灭。作为海上航标班班长的崔师傅深知,苍茫的海面上,那不停闪烁的航标灯就是航海人心中的火种啊!冰封大海,无情的海冰将点点希望压于海面之下,推于航道之外,进出港的航船受阻,如果发生船舶搁浅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尽早恢复失常航标,崔师傅带领海上班的3名同志连夜住在船上,转天天还没亮就随船出海了。海冰最严重的那几天,白天零下7、8度,晚上零下将近20度,从海面起到甲板的冰标像是一个大冰陀螺,顶端的灯器被海冰紧紧包裹着,而滴落到人身上的海水,不到半分钟便已结冰。以往换一个灯器只需20分钟,可现在他们却先要砸掉覆盖在灯器上的冰,才能找到螺丝。为了方便操作,尽快完成任务,在崔永发的带领下,大家杂碎冰块后,便徒手开始作业,手冻僵了,就用嘴哈一哈,凛冽的海风吹在脸上,吹得生疼,就用手捂一捂,暖一暖。当看到航标复位发光后,那种成就感、使命感便自豪地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2018年元旦前夕,为保障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舶的顺利通航,缓解京津冀地区冬季清洁能源使用的紧张局面,天津南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需要紧急布设航标。刚刚结束了2017年冬季大型航标作业的同志们突然又接到这个紧急任务,的确有些始料未及。但为了不耽误液化天然气船舶进港,崔师傅连夜带着几位年轻人把航标灯器的卡号、编号整理出来。第二天一大早,全体同志直奔四十多公里外的南港航标堆场。

头天夜里,南港飘了些雪花,给航标编号的喷涂带来困难,为此,崔师傅就直接用自己套着工作服的两只胳膊,麻利地给每个即将下水的标体认真地作着清洁。雪花伴着厚重的灰尘融在他的两只胳膊上,脸上,胸口上,甚至全身,而他却不喊一声脏一声累。

冬日海边的早晨冷得透彻,带着手套又不方便干活,于是崔师傅便直接摘掉手套,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便在寒风的侵袭中被冻得紫红。在崔师傅的带领下,大家不停地忙碌了整整一天,终于在日落前完成了包括喷涂编号、调试组装灯器、倒运航标及锚链沉石,以及装船系固的前期任务,而这也只够明天一天的抛设量。

拖带了数十座航标的作业船根本开不起来,而抛设位置又离航标码头很远,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尽快缓解京津冀地区冬季清洁能源使用的紧张局面,崔师傅主动请缨,并建议将出海作业的时间提早到凌晨两点,这样一来,等船开到抛设点时,太阳刚好升起。

本来这种出海作业的艰苦工作应该留给年轻人,可崔师傅却再一次当仁不让地冲在最前面。就这样,他带着年轻的同志上了船。船上逼仄,大家就在破旧的沙发上打了个盹,天空便泛起鱼肚白,忙碌的新一天也就此开始。定位,抛标,拍照,记录,崔师傅始终忙前忙后,一直工作到太阳落山,才总算结束了这一天的抛设任务。返航的路上,崔师傅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他望着左红右绿闪动的航标灯,脸上却是自豪的浅笑。

经过大家整整五天的忙碌,南港10万吨级航道顺利开通,来自澳大利亚的“中能北海”号LNG 船舶顺利驶入航道,停靠在南港工业区的中石化天津LNG码头。

除了工作,崔师傅还热爱学习。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出海实践作为教材,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同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自知学历不高的他,身边总是带着书本,白天工作忙没时间看书,他就晚上回家继续学。在不断的努力下,他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工人技师考试,并拿到了大专文凭。

除了学习,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也是他工余时间的“特殊爱好”。记得有一次巡检航标时,他发现有的航标在船用雷达上的回波较小,有时在风浪较大时更加不容易识别。于是他便查阅大量资料,并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探讨,认为在航标上加设雷达反射器具有可行性。之后他测量数据、画图纸并实际动手制作,最后研制出加设在航标上的雷达反射器,并把试验品安装在航标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观察,航标在船舶雷达上的回波有了明显增强,克服了恶劣天气造成的雷达识别差的状况,得到船舶用户的一致好评。

在崔师傅的影响和带动下,站里的年轻人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这份光荣的职业。从崔师傅身上,大家学会了航标作业时的安全站位,学会了通过观察锚链来判断沉石位置的技巧,学会了灯器不密封时的调校方法,学会了航标遥测遥控通讯不畅时的处理手段,也学会了崔师傅身上那股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以站为家的职业情怀。通过大家的辛勤付出,助航服务广受好评,近年来,站里多次获得各级部门颁发的党员示范窗口、安全优秀班组、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获得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小家,也获得多家港航单位及政府部门授予的荣誉锦旗。

说起来,航标管理工作属于偏小众的职业,然而,随着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提出,航标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使命却越发凸显。如果说航标的使命是指引船舶安全航行,那么崔师傅的使命就是管理好这些笨重的铁疙瘩。

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两条壮阔的航道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船舶从这里进进出出,矗立百年的信号塔,见证着崔师傅这样一代代航标人,为这个港口,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交换着源源不断的希望。默默地守护着它的初心,肩负和传承着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的光荣使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