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一般指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共建成7艘,由苏联孔雀石设计局设计,1968年6月2日首艇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开工,1969年4月22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完成4艘原型艇后,又在苏联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厂建造了3艘改进的705K型。
研制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苏核潜艇的研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期间美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核潜艇、鳐鱼级攻击核潜艇、鲣鱼级攻击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和和鲟鱼级攻击核潜艇。而苏联在50年代末除了有3艘新型的627型攻击核潜艇(北约称N级)服役外,在建的还有658型战略核潜艇(北约称H级)和1艘627改进型645型核潜艇,另有即将建造的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E-1级)和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E-2级)。研制中的下一代产品有661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P级)、671型攻击核潜艇(北约称V级)、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C级)、Y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最终未能建成的664型运输核潜艇。和美国新建的核潜艇比较起来,所有这些苏联核潜艇的特点都与其不同,都都保证约为30%的大储备浮力,除个别外都使用了双壳体、双反应堆及双螺旋桨,水下最大航速不超过30节,其中下一代的V级预计可达31节,P级预计可达44节,当时已建成的核潜艇下潜深度只有300米,设计中的可达400米。
苏联核潜艇都是按照设计学派的思想研制的,因此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下一代的V级核潜艇虽然有所突破,采用了水滴型艇型,但仍是双壳体,大储备浮力,当时苏联就有关于美苏核潜艇结构形式的优劣和关于是否应保证艇的水上不沉性的争论。那时关于美国核潜艇的资料很少,有的也是零碎和互相矛盾的,特别是与减少艇员人数有关的核潜艇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关于SOBIC(潜艇综合控制)计划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为了弥补与美国核潜艇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差距,苏联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
服役
705型攻击核潜艇由于被定位为一个试验平台性质的潜艇,因此在服役期间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的状态,自首艇服役至末艇退役,很少被派出执行远洋任务。在服役期间,705型首艇K-64艇在1971年11月系泊试验时,由于初期制造工艺不够完善,发生了壳体开裂,导致一回路中有一自控环路损坏,1972年2月试验性运行时又有一环路损坏,1972年该艇退入预备役。与此同时,批产艇的建造也暂停,以待查明事故原因。随后苏联在冶金与焊接技术上的快速进步使得以后的钛合金潜艇没有再次发生壳体开裂的事故。1972年4月,K-64艇进行出海准备工作时,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开始了凝固过程,采取种种挽救措施均未奏效,最终反应堆被堵死并被拖回北德文斯克拆除,首部的几个舱室包括鱼雷舱室和第3舱,被运到列宁格宁用作教学实习用,尾部舱室在北德文斯克拆毁,反应堆被封存在北德文斯克的一个岛上。1974年8月19日,K-64艇正式从编制中除名。由于这起严重事故,705型的批量建造计划也就此画上了句号。705K型K-123艇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厂建造,1967年12月29日开工,比K-64艇开工还早,但1977年12月1日才交艇。1982年4月8日,该艇一回路的冷却剂发生泄漏,由于中子照射导致铋变为钋-210,放射性扩及全艇。从1983年10月6日至1992年8月27日,该艇进行了长达9年的大修,大修中切割了反应堆舱,并换上了新舱,1996年7月31日该艇从编制中除名。幸运的是,两次重大事故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尽管705型潜艇成功地完成了在各地区的值勤战斗任务,但由于技术复杂,维修和保障困难,再加上故障频发,使得海军作出了将反应堆和潜艇寿命还未到退役期的该型艇1990年中期全部退役的决定。
705型攻击核潜艇采用了许多没有使用过的众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当时苏联核潜艇中明显的处于领先地位。它创造了苏联核潜艇建造史上的“六个第一”,即首次在潜艇上采用了新型作战情 指挥系统,在当时苏联电子设备不十分先进和在60年代苏联的控制学、信息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才开始起步的情况下,是十分不易的。首次采用了液态金属冷却剂的大功率反应堆,功率密度为普通反应堆的4倍,因而具有极高的航速。首次采用了400赫兹、380伏的交流电力系统,大大地降低了电气设备的尺寸重量。首次安装了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能在潜望深度至极限深度下发射鱼雷武器。首次设置了漂浮救生舱,可在应急情况下保证全体艇员的逃生。首次采用了三维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全部可收发式升降装置和折叠式的艏升降舵,具有很好的机动性和操纵性。705型攻击核潜艇虽然潜深比M级稍浅,航速比P级稍慢,但是其集大潜深和高航速于一身,比仅建成一艘且最终沉没的M级和试验型的P级相比更“惊艳”世界。
705型攻击核潜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采用的一些新技术也是当时还很不成熟的技术。最主要的是液态金属冷却剂的反应堆可靠性很差,事故频繁,性能并不是很稳定。400赫兹的交流电力系统,涉及苏联核潜艇的电制问题,同时也涉及一大批新电制产品的生产和老电制产品的存废问题。武器发射装置虽然先进,但是其排水量较小,艇载的武备量也相当有限,攻击能力不是很强。三维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使艇员无法从艇艏甲板走到艇艉甲板,艇员会感到不便。可关闭的流水孔、开口在设计、制造、安装上都会有一些麻烦。最为人垢病之处在于其低速巡航时与苏联其它型号攻击核潜艇的噪声相差不大,而在全速航行时辐射噪声惊人。据美国海军称,设在百慕大的监听站竟然都能够收听到位于挪威海的该型核潜艇的螺旋桨噪声。这一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说明705型的噪声的确相当大。此外,705型整体的可维护性不好,可靠性也不高。705型攻击核潜艇从设计工作起就倍受争议,研制工作历经艰辛。在最初的构思阶段,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都很重视,并得到了造船工业部门和海军领导的支持,然而最后又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批评和指责。从事该型艇设计、研究工作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中为数不多的艇队干部赞美705型潜艇,而有些设计局满意的,未必受到海军使用部门和工业部门的欢迎。例如,采用钛合金制造艇体就会因加工工艺困难复杂和价格太贵而不受欢迎,同时又会使钛合金的供应紧张。705型攻击核潜艇的优异性能虽然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甚至是苏联核潜艇没有达到过的,但是这些并没有完全满足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定对该型核潜艇所提出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地说705型攻击核潜艇是界于苏共中央要求研制的高速反潜鱼雷潜艇和海军“捍卫”其水上不沉性要求和为确保艇的安全、可靠性而摒弃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这两者之间,研制完成的一型折衷产品,是苏联海军单纯追求“高航速”、“大潜深”而牺牲了其它性能的“怪胎”。由此可以看出在核潜艇设计中要有所创新,不仅在技术上有种种困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会遇到重重阻力。苏联核潜艇的发展史显示,虽然从V级核潜艇开始,突破了“常规线型”而采用了水滴型线型,但705型核潜艇也终未能突破苏联海军“捍卫”的确保“水上不沉性”的防线。
705型攻击核潜艇虽然在试验和操纵使用中未牺牲一名艇员,但也未立下显赫战功,最终也未被海军接纳。尽管705型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而不能进入现役的状态,但是705型还是给苏俄以后的潜艇设计产生了影响,尤其是阿库拉级和885型攻击核潜艇,采用了和705型一样的高自动化标准从而降低艇员数量。阿库拉级“猎豹”号的排水量高达12000吨而艇员仅约为78人,这比同时期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和洛杉矶级的约130人要少的多,885型的艇员也减少到了80人以下。705型攻击核潜艇还被定位为一个试验平台以试验各种作战的电子设备,经过该型潜艇的研制后,苏联潜艇电子设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很多之后的潜艇都装备了该型艇电子设备的改进型。705型攻击核潜艇的研制和最终放弃,是苏联解体之前出现武器装备领域的反面范例,其发展历程证明此领域内过于激进的变革很少能够成功。“壮志满满,不计成本,弯道超车,却冲出赛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