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海战中沉没,“广甲”逃离战场的过程中触礁沉没。不算在丰岛海战中触礁沉没的“广乙”,北洋海军在这场海战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力。
海战后返回旅顺基地的军舰中,邱宝仁的“来远”中弹最多,据统计共被击中225发。其次是“镇远”中弹220发,旗舰“定远”中弹159发,“靖远”中弹110发。海战爆发后赶来支援的“平远”,以及海战中逃离战场的“济远”中弹较少,分别中弹24发和15发。而联合舰队方面只有“松岛”、“西京丸”、“比叡”、“赤城”、“吉野”受到重创。
“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交出这样的成绩单,让世人多有诟病。事实上,北洋海军远远没有想象的这么强大。
刘公岛 海军公所
01
清华大学清史所潘向明教授认为,“双方舰队是蒸汽舰时代海军史上,两种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者。
北洋海军的十三艘主力战舰均采取蒸汽动力,整个动力系统通常是由燃煤锅炉和复式蒸汽机组成,也就是说燃煤燃烧后产生高压蒸汽,蒸汽在气缸内膨胀做功推动活塞作往复运动,以此输出动力驱动蒸汽机,这样借助连杆机构和曲柄带动螺旋桨旋动。
可见,舰用活塞式锅炉中的膨胀式主机,是军舰动力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北洋海军组建比较早,1888年成军之后,再没有购进一艘战舰。各舰的膨胀式主机较为陈旧,只有“致远”、“靖远”等四舰是二级膨胀式主机晚期产品,其余几乎皆为二级膨胀式主机早期产品。
黄海大战中联合舰队各舰,“扶桑”、“比叡”是日方服役比较早的军舰,舰用活塞式锅炉配置了二级膨胀式主机早期产品。大部分主力军舰配置的不是二级膨胀式主机晚期产品,就是三级膨胀式主机。比如“吉野”配置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级膨胀式主机,航速达到了23节,也是当时最先进、速度最快的巡洋舰。
海军公所 议事厅
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落后,维修保养等后勤保障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18世纪后期,军舰上舰用活塞锅炉使用寿命是15年,北洋海军半数以上的舰船存在锅炉老化的问题。在海战中沉没的“超勇”、“扬威”,两艘服役十几年的战舰,锅炉已经到了 废的边缘,航速只有7–8节。丁汝昌早在1893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苦于经费问题,两艘“超勇”级只能无奈的更换锅炉金属导热管来凑合。
相对舰用活塞式锅炉的落后和老化,燃料问题也让丁汝昌头疼不已。对比一下联合舰队的优质燃煤,北洋海军使用的是开平煤矿提供的劣质碎煤,即多石的“八槽煤”。北洋海军是这样评价劣质碎煤的,“烟重灰多,难状气力,兼碍锅炉”。这种劣质煤不仅可燃性差,而且燃烧会升腾起大量的黑烟。对于没有雷达的年代,搜索军舰基本靠目视,联合舰队就这样提前北洋海军一个小时发现了对手。
动力系统的代差,维护保养不到位,燃煤质量的低劣,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到机动性上,一切不言而喻了。
02
中国甲午战争史学会原会长戚其章指出,“在炮火的双方质量对比上,那比日本就有差距。”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龚耘则指出,“北洋海军多储存的实心弹,对开花弹可望而不可求。”
“定远”纪念舰
黄海大战中,中日两支舰队火炮数量对比163:171,好像是半斤八两。仔细分析下数据会发现,中、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对比却是58:104。再进一步分析,让人感到吃惊,中、大口径新式速射炮北洋海军一门都没有(广丙或许有3-5门,有争议),联合舰队有67门。北洋海军的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炮,和联合舰队的新式速射炮大不相同。
19世纪中后期,铁甲舰上装配的大口径架退式后镗炮,火炮发射后,火炮随炮架一起运动。架退结构的火炮,炮架分上下两部分,火炮发射后的后坐力推动着火炮的上炮架,在前低后高的下炮架上运动,通过“爬坡”来抵消后坐力。然后,上炮架会慢慢“下坡”归位。上炮架归位后,还需要重新瞄准。理论上10-15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定远”级装备的1880式305mm主炮,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架退结构。
1886年下水的“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中最为“新式”的军舰之一。“致远”的210mm火炮则采用了液压复进的炮架,火炮发射后,斜面炮架及身管向后移动,布置于身管两侧的液压装置,会抵消火炮的后坐力,位移大大减小,发射一颗只需2-3分钟。
无论是架退结构的火炮,还是液压复进结构的火炮,它们的射速都无法和新式速射炮相提并论。
1892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152mm新式速射炮获得成功,该火炮将斜面炮架改为了弹簧设计。火炮发射的时候,火炮身管后移,利用液压系统驻退,再利用弹簧装置复进。火炮本身没有移动,只是身管移动。发射效率大大提高,152mm新式速射炮每分钟可以发射5-7发,120mm速射炮射速更是达到了每分钟10-12发。
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申请为“定远”等5艘主力战舰,添配18门120mm口径新式速射炮。考虑到经费问题,丁汝昌提出也可先为两艘“定远”级添加速射炮,其余各舰以后设法添购。光绪皇帝看到奏折后批示,“该衙门知道了”,便将此事搁置了起来。
火炮落后也就罢了,炮弹的存储和质量上也有问题。1891年的海军外购禁令,让北洋海军的装备更新之路雪上加霜。不仅仅火炮等装备无法升级更新,炮弹也无法进口。这样对于一个农业国家的近代化海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北洋海军中、大口径炮弹,大多为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也有一部分为天津机器局仿造。北洋海军配备了开花弹、实心弹和穿甲弹三种。开花弹也就是榴弹,为熟铁或者钢制,弹壁比较薄,药镗比较大,药镗内填置黑火药,弹头处安装着发引信。这种炮弹击中目标后爆炸,通过燃烧破坏敌舰。
由于开花弹储存极少,又不能进口。1894年,北洋海军向天津机器局申购了360枚开花弹,由于技术能力的欠缺,最终只生产出来了58枚,在弹箍和引信上存在隐患的开花弹。加上之前存储的64枚开花弹,“定远”级铁甲舰就这样携带122枚开花弹投入了战斗。海战一个半小时后,“定远”级便打光了所有的开花弹,之后的战斗中不得不已实心弹还击。
说到实心弹,不得不提穿甲弹,穿甲弹药镗较小,装配黑火药。弹头较尖锐,呈水滴状,以便穿透装甲。当时的克虏伯公司,还不能生产稳定着发引信的克虏伯穿甲弹,很多穿甲弹往往是穿而不炸。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药镗内不再添加黑火药,而是添加砂石,增加势能。所以, 也可以认为实心弹是穿甲弹的变异弹种。
反观日本海军有充足的军费做保障,有足量的穿甲弹和开花弹。日本海军的穿甲弹和开花弹,又有别于北洋海军。穿甲弹内置黑火药,配置了稳定可靠的山内改正式引信,当击中敌舰时必然会发生爆炸,开花弹中则填配了恐怖的黄火药。黄火药即“苦味酸”,它的爆炸力是黑火药的75倍,能产生3000度的高温,可以在水上、钢铁上燃烧,破坏力极强。在法国监造“松岛”号的日本军官,窃取了“苦味酸”样本。日本的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以此样本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获得成功。
03
海军史专家陈悦,在一档纪录片中说道,“黄海海战这一战,通过实证告诉全世界,军舰的航速、火力必须要引起重视。”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在军舰的机动性上,还是火炮及弹药的能效上,北洋海军已经被联合舰队落下了一个身位。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时,亚洲第一毫无疑问。然而,自成军之日起,北洋海军的建设就处于了停滞状态,日本海军则以每年购进两艘军舰的速度高速发展。甲午战争爆发前几年,北洋海军实际已经为日本海军所超越。清史专家潘向明也认为,“中日两国舰队在技术装备水平上有10年差距这一事实。”
那么北洋海军世界第六的排名是怎么来的呢?19世纪英国著名的《布雷赛海军年鉴》,在介绍各国海军的时候,首先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后面的介绍依次按照英文首字母排列:阿根廷、奥匈帝国、巴西、智利、中国。其实,当时世界海军真正的前六位是这样排列的,英、法、意、奥、俄、德。很多人不去认证查证,以讹传讹,北洋海军就这样成了世界第六。
参考资料:《北洋海军舰船志》 陈悦
《甲午海战》 陈悦 著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 陈悦 著
《甲午镜鉴》 张铁柱 刘声东 主编
《北洋海军兴亡史》
《甲午海战中日双方军事科技水平对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