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已进入局部领域“质的突破”阶段。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仍存在自主创新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短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科技成果外流,“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区域发展最不愿看到的局面。作为海洋科研机构集聚、高端人才云集的青岛蓝谷,更是想尽办法、多管齐下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今年以来,青岛蓝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截至11月底,技术合同交易额近9.5亿元,是2019年的6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是去年的2.7倍;进入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23家,超过之前高企累计量,实现总量翻番。
量质齐升,蓝谷如何做到的?
把科研队伍变成根结盘固的“创业大军”
“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黑珍珠’已经生产了近200套,为公司带来了上千万元的营业额。”说这话的,是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秀军,其研发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是迄今我国自主研发的连续航程最大、负荷能力最强、拓展应用最广的海洋观测系统。蓝谷为其提供了1500平方米的研发及中试场地,支持其获得了“科技助力2020”国家重点专项资助经费600万元,推动其与众多“国字号”高端研发机构对接合作,让公司方便地链接到国内的涉海资源、刚需客户。
这是科技成果通过科研人员创业在蓝谷得以产业化的一个代表。作为青岛市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产物,历经八年沉淀,青岛蓝谷已集聚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大洋钻探船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6个,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24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5个,以及各类人才6200余人。这是青岛蓝谷的底气所在,也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强军团”。
针对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不灵活、资源未有效整合等制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突出问题,青岛蓝谷以市场化思维和手段,支持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合法合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通过“研究院+产业平台公司+成果转化公司”模式激发院所创新创业活力,实现自我造血。目前,川大青岛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青岛研究院等已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其他研究院也均提上日程,各研究院内孵化的公司累计超过60家,开展成果孵化收效明显。
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发挥综合学科交叉优势,针对白色家电生产需求,开发了集智能涂装对象识别、专用涂装机器人、涂装表面质量检测等多个模块为一体的智能涂装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溶剂涂料,为企业涂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该研发成果已申请专利11项。为推进该项成果产业化,研究院通过平台公司与北京东方昊为等联合在蓝谷成立青岛昊为智能涂装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正与中车株洲电力、上海振华港机、青岛波瑞特、一汽解放青岛等企业进技术对接,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亿元;大工青岛研究院持股孵化的蓝光晶科研制的硅靶材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其半导体硅电极已获得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产品认证,部分产品成为指定供应商;山东大学张友明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公司,新一代多功能农用微生物菌剂今年首次试生产成功,成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以来就地转化的首个产业化项目……科研人才创业,成为青岛蓝谷一道最具活力的风景线。
把服务团队变成“八面玲珑”的“牵线红娘”
山大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技术优势,却缺乏产业化经验;小微企业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手握客户需求和市场基础,却在技术提纯上实验了上百次仍未突破,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停滞。青岛蓝谷管理局牵线搭桥,引导双方深度合作,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的供货商。
“蓝谷专门发起设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扮演起‘红娘’的角色,将海洋科研院所与企业、行业组织等联系起来,着力为企业破解寻求院所合作时‘找不到路、敲不开门’的困境,为科研机构解决产业化过程中没资金、没经验的难题。”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负责人说。
要当好“红娘”绝不是那么简单,既要八面玲珑,又要心诚则灵。今年以来,青岛蓝谷立足院所集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拓宽院企对接通道,构建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方面,区域内协同,联合即墨区科技、人才等部门,局区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即墨本地产业需求,推动即墨产业优势与蓝谷人才、技术优势相结合。
例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该企业投入资金300万用于推进医用及阻燃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与青岛浩恩医药耗材有限公司共建了医用塑料开发应用工程中心,开展高分子医用塑料的研发及应用。
一方面,联动即墨区科技、人才等部门,以及半岛科创联盟、柠檬豆、卡奥斯等平台,充分挖掘本地产业需求。
仅天大青岛研究院一家就与14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其母校学科及品牌优势,与海信集团共建了物联 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微电子、自动化等学科工程博士12人,形成20余项技术需求合作意向。
另一方面精准化对接,“服务专员摸底、大数据配对、一对一对接”三线联动,为企业找技术、为成果找承接。与“万链?青科信指数联合实验室”合作,探索通过大数据技术,将蓝谷院所成果资源与青岛市高企进行匹配,挖掘合作可能。同时,通过服务专员下沉一线,走进院所、企业了解需求,之后通过一对一对接让院企深度接洽。
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场,院企粘合度持续增强。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针对鳌福机械提出的液压举升机技术瓶颈问题,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定制设计方案,目前正在与企业做细节对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各学院与森科特智能仪器、聚大洋藻业、康尔生物、海利尔药业等数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在11月11日举办的山大成果推介会上,与海创链、国数信息、浩恩医药、德瑞骏发4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青岛蓝谷还注重发挥园区重点企业的产业组织能力,推动其与重点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例如,山东易华录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中心,集合来自东风技术中心、华砺智行、镭神智能、晶众等10余个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顶级团队进行项目研发和部署,实现全省首个园区内载人无人驾驶项目试运营;国信、中船工业等联合成立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与海洋试点国家试验室、水科院渔机所等单位强强合作,建设运营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可移动式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正式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把产业生态变成葱茏繁茂的热带雨林
发展海洋产业,不仅要盯紧诞生在本地的科技成果,防止“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要抓住适合在蓝谷落地的科技成果,争取“墙外开花墙内香”。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挪树苗”,还要“育生态”,打造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挪树苗”,就是把符合蓝谷产业定位、适合蓝谷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直接引进来、种下去。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强化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仅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蓝谷落地转化的项目就有10余个。例如,在海工产业事业部的推动下,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垂直轴XV型和V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已落地蓝谷,将建设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目前正在大小管岛开展5.95MW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为推动细胞药物研发及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青岛大学与深圳华赛医学等联合成立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汇聚青岛大学知名医学生物学专家和从美国、欧洲归国的顶级科学家,在蓝谷的大平台上通过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加速转化,近期青岛市工信、发改、科技、卫生委、市场监管局5部门联合复函,支持其建设“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
“育生态”,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区域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吸引一批成熟成果到蓝谷产业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前沿技术、价值评估、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服务。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坚持市场化、平台化思维,引进一批基金、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不断补足科技服务短板,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大量科技成果在蓝谷转化落地。
青岛聚信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便是青岛蓝谷引进的代表性平台企业之一。依托自身知识产权、高企申 、成果转化、项目咨询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该公司已先后为蓝谷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近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10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服务和海洋装备研发为主业、以聚集知识产权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的小型“企业创新群落”。其中,其引进的青岛华兴水下机器人技术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环保水下清洗船底机器人系统”近期已测试下水成功,并在远洋科考船体上正式使用,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功能区改革一年有余,变体制、变机制、变队伍、变战术,作为青岛发起“海洋攻势”主战场和“双招双引”排头兵,青岛蓝谷唯有充分发挥区域内海洋高端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在“变”中求办法,在“变”中寻机遇,盯准“变”字做文章,开启本地转化的新“硬核”时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果既来则安、来则必安,方能真正扛的动海洋产业工业互联 大旗,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 之都、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源源不断的贡献蓝谷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