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诺贝尔奖揭晓,来自美国的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庶佑是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如果算上两位美籍日本人,日本已有28个获得诺贝尔奖。
而这次这位本庶佑拿到了诺贝尔奖金之后,第一时间就把这1亿1500万日元的奖金捐给了自己的母校京都大学,用于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技行业经历了丑闻不断爆发的一个阶段。
首先是号称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的红芯浏览器,被爆使用了谷歌Chrome 浏览器内核,一场围绕” 红芯造假” 的讨伐开始迅速蔓延。最终,红芯发布声明致歉,称公司存在夸大宣传问题,给公众带来了误导。
这几天,科大讯飞又被同传译员揭发AI同传造假:人类翻译冒充AI。
国内科技圈丑闻频频上演,大洋彼岸的硅谷科技圈也是丑戏不断。
9 月5 日,华尔街日 道,陷入困境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 将很快正式解散。 道称,有投资者损失10 亿美元。这家曾声称研发出了颠覆血检行业的革命性方法的公司,自2015 年被曝出检测作假,2016 年起被美国各州吊销医疗执照并关闭了旗下血液检测设施和医学实验室,在今年三月Theranos 高管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民事欺诈罪起诉,六月遭到美国司法部刑事指控,如今终于落下帷幕。
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科技造假事件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件需要潜心钻研,屏住浮躁,长期投入的领域,但当下很多人的心态,是普遍想赚快钱,喜欢走捷径,用“旁门左道”快速达到目标。因此,科技造假一直以来屡禁不绝。
1
舍恩事件
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的德国科学家舍恩,负责一个研究有机晶体(一种净化后的塑胶)制晶体管的项目工作,这是热门的研究方向。
舍恩先是声称取得了包括单一分子大小的超微型电脑在内的多项成就。他的论文在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上刊登。他在3年中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他本人称为“爱因斯坦二世”,有极大可能性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仅在2002年,全美有超过100家实验室,投入数百万资金,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舍恩的实验。后来有人发现他的三篇毫不相关的论文中使用完全相同的图表。贝尔实验室组建的调查委员会,发现他实验中多处数据造假,随即解雇了他。康斯坦茨大学则收回了他的博士学位,而各大期刊也将他的论文整批整批地撤销。他的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2
汉芯事件
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号称自己发明了“汉芯一号”芯片,该芯片每秒钟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这一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进靠这个项目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获得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获得了无数荣誉和职位。
但在2006年1月,一个匿名人士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揭露陈进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之后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骗取了如此数额的科研经费,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任何法律追究。
3
STAP细胞造假事件
然而很快,她就被公开质疑篡改论文图像。7月,《自然》撤回她的两篇论文。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笹井芳树自杀。年末,重现小保方论文结果的实验因失败提前终止,小保方晴子辞职,2014年科学界最大的丑闻落下帷幕。
4
大众尾气门
2015年9月,美国环境保护署指控大众汽车销售的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可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被检测状态,继而在车检时秘密启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以“高环保标准”过关,而在平时行驶时,这些汽车却大量排放污染物,最大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
违规排放涉及的车款包括2008年之后销售的捷达、甲壳虫、高尔夫、奥迪A3,以及2014至2015款帕萨特。大众股价一度惨跌31%,超过300亿欧元市值(合2350亿人民币)在尾气作弊丑闻中烟消云散。大众CEO文德恩宣布辞职。
为什么科技造假这么猖獗?
一个个历经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功成名就之后,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剽窃造假的科技蛀虫。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术环境,让他们禁不住抛弃、践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生观,投身科研圈钱的黑色游戏之中?
1、资本驱动的浮躁社会
自移动互联 诞生以来,越来越低的创业门槛,和活跃的风投,共同催生了大量新兴的创业公司,仿佛进入了一个人人皆可淘金的时代。
随着创业公司数量的增加,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评价创业公司增长速度的数据也更加丰富,这使创业公司为了生存,必须快速迭代快速增长。即使是成长到后期的” 独角兽公司”,也承担着上市、股东退出的压力。
而已经上市的科技巨头们,仍然无法摆脱公司的逐利本性和来自于股东和投资人的增长压力。部分企业自上而下便产生了” 唯业绩论” 的文化,过分强调KPI 和增长速度,导致企业为了增长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造假,为市场讲故事,博取资本的投入。
2、公然无视科学精神
无论是什么研究,都不能靠偷盗,更不能靠巧取豪夺,而要靠踏踏实实的坚持、坚守和诚实的试验,还要不停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
除了不顾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周期的好大喜功之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是科技造假的重要原因。看准时机,不惜投机取巧和坑蒙拐骗,目的既是为了取得巨额利益,也是为了获得更多名誉。
造假和浮夸是公然无视科学精神,不能辨识造假和浮夸则是科学精神的严重缺失。实际上,科学精神和契约精神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当一个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相伴生的不讲诚信、浮夸浮躁也会渗透到产业界、科研界乃至全社会各个角落。
3、狂奔模式下的监管缺失
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规律,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同时需要人才、时间、思想、理论、经验、资金等条件的积累和协同,缺少任何一点,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有科技实力的提升。很多科学研究,并非几年、几十年就能获得的。
目前,守法创业和非法牟利之间的边界非常模糊,” 法无禁止即可为” 的灰色空间越来越宽。
一些头部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大肆扩张,破坏了正常的行业秩序,而监管却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未能对全新的问题作出妥善的处理。在唯增长论的驱使下,成为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狂奔的发展模式种下隐患。
结语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领头羊,极可能是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科技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而这一领域的创新,离不开实打实的科技研发。为科学正身,不仅需要科技界自上而下的道德自省。更需要法律的威慑力,那些利用科学的外衣去寻个人之私的造假者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