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 现代的“鲁班”

他们是工作中身怀绝技的“达人”,是技能高超闻名行业的“名人”,是热心带徒并带领团队屡建战功的“高人”,是引领创新成果出众,为社会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牛人”……这样的他们,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昨天,88名首批“上海工匠”正式诞生。他们中既有不少原本就在本市职工中具有号召力的技术大牛,同时也不乏一些新生代的技能高手。就让我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

新一代知识型的工人楷模

李斌[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数控工段工段长]

李斌现为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数控工段工段长,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进厂30多年来,发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一位专家型的技术工人,成为新一代智能型工人的楷模,具有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近几年来,他主动提出并承担了“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并成功突破,相关技术已先后申请19项发明专利及21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用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集团等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厂家配套,部分替代了进口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超2亿元人民币,经济效益和行业引领作用显著。目前,由李斌团队攻关的项目研制成果已被广泛运用于军工产品的研制及生产过程。这些产品已运用在我国的海军及陆军的各种先进武器装备上。他还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影响身边的职工,以他名字命名的班组曾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共青团号等光荣称号,他所在班组有三位成员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零差错的国产大飞机首席钳工

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班组长]

胡双钱在36年如一日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始终牢记“一次做好、缺陷为零”的质量理念,把“用产品质量践行对生命的尊重”放在第一位,经他手的零件成千上万,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差错。目前主要承担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零件攻关、转包生产等工作。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在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厂,参与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研制运10,并见证了运10成功飞上蓝天。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由于飞机处于研制和试飞阶段,经常会遇到不能或来不及使用数控机床加工的特质零件、首制零件加工任务。凭着自己对民机事业的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坚守民机战线30余年,无数次保质保量完成各种型号飞机零部件加工任务,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对比检查法”、“反向验证法”、“四个一点工作法”等都是他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严格产品质量的工作方法。他还常常鼓励青年安心型号研制,工作中做到严格按照零件“标准加工方法”加工零件,不多步骤、不漏程序,始终带着感恩、责任和思考做工作。

打破3项世界纪录的电梯安装工

俞建民[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职工]

高金明[玛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技术厂长]

高金明现任玛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技术厂长。他为企业新建一条年产300多万件高级骨瓷生产线,骨瓷生产工艺布局设计、施工、调试,节省设备资金800余万元。作为新产品研发造型师,近年来高金明参与设计开发了数百套新产品、新器型,深入现场及时指导和解决技术上问题,力求在产品器型研发、设计、制作上做到精益求精,极致完美,并不断创新,不断地挑战自己。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黏土中骨炭含量达到36%以上的瓷器才能被称作是“骨质瓷”。骨瓷因为在黏土中加入了骨炭,所以相比于其他种类的瓷器在制作时更难塑型。为了提高骨瓷的品质,高金明尝试改变十几种原料的配方比例,重新计算理化分子式,并通过小试、中试,一步步确定最佳方案。38%、39%、40%……最终,骨炭含量提高到了45%。如今,玛戈隆特公司的骨瓷一直坚持使用45%以上的骨炭含量,这在陶瓷生产上几乎没有过先例。前不久一套具有西湖元素的“青绿山水”骨瓷餐具惊艳亮相G20峰会国宴,让不少人认识了玛戈隆特,其实,高金明设计的产品早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使用餐瓷的设计制造等都离不开高金明的努力和付出。 中国制造“太空之吻”的缔造者

王曙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长]

四十年磨一剑的冷轧专家

王康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技能专家]

作为宝钢技能专家,王康健扎根冷轧生产一线40余年,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专家,累积解决生产疑难杂症350多项,改进操作工艺150多项,主导科研、重大技改项目25项,拥有专利121项、技术秘密106项,多次获国家、冶金行业、市科技进步奖,巴黎和中国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由他主导完成极薄两片罐轧制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让中国人首次用上国产钢制易拉罐;带钢视觉成像在线检测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品质量自动检测和预警;轧制润滑系统集成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产,项目创造效益超1.1亿元。多年的努力也令他硕果累累,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国家技术能手、劳模年度人物、工人发明家等荣誉,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28年全心全意护理患者的白衣天使

蔡蕴敏[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创面诊疗中心副主任]

蔡蕴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造口治疗师之一,她的工作就是应用现代伤口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创面治疗技术,给予患者及其家人全面的专业化的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她在各类慢性疑难伤口造口护理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望-闻-评-判-断”五步法的工艺专长,为各类疑难伤口患者缓解了病痛。

在上海之巅作业的85后塔吊司机

李杰[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人]

作为一名超高空起重塔吊操作机长,李杰参建了上海环球金融大厦、上海中心大厦、大连国贸大厦等多项顶级地标性品牌工程。在上海中心大厦建设的千百个日夜里,李杰驾驶着国内最大的M1280d型塔吊,操纵铁臂衔起万吨钢梁,伴随中国第一高楼登顶632米的上海之巅,李杰也成为了中国最高的塔吊司机。翻开李杰的履历,会发现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农民工小伙和超高层建筑结缘已久,从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到如今的上海中心大厦,这位塔吊界的绝顶高手从出道至今,始终屹立在中国建筑的制高点。李杰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却也充满着重重挑战:在650米的高空独自驾驶价值3000万元的M1280d型塔吊,任何一个细小零件的掉落都是场灾难事故,手上的操作杆误差一厘米,最终吊装就位点将会偏移数米。从上海中心大厦开工到封顶,李杰依仗一手精吊细筑的绝活,和同事们先后将几十万吨的建筑材料和机电设备,全部安全吊运到了所需的位置,创造了“顶级高楼、顶级建筑施工水平”的建筑奇迹。

城市光 的布线专家

徐臖[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局工程师]

徐臖作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电信局客户终端服务工程师,18年来专注于通信末梢线路接入技术。正是这份专注,他完成系列技术攻坚和创新。他发明暗管入户四小工具,推广暗线入户操作法,使上海公司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51.6%。他研究隐形光缆布放改进工艺,布放中国首根实用隐形光缆,他也成为该种光缆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

目前,他和团队已获得4项专利。同时,他还参与集团装维师资力量培养,及线务员技能认证,近5年承接各类通信末梢接入培训达三万多人次。作为全国劳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近期培养4名骨干成长为技师或高级技师。2003年起创建“线务员之家” 站,成为中国首个专注通信线务技术的 站。他帮助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青年选手。两位选手分获42届优胜奖和43届季军。他坚信:中国线务员也能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绽放光彩。而他本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