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牛肉与黄鼠狼坦克—-TAM轻型坦克的故事 4

与时代同类的对比

在TAM投入量产的年代,世界上的同级别战车其实已经拙指可数了,这就使我们将TAM作一番横向对比成为了一件较有价值且直观的事情。事实上,由于TAM可以视作豹1A4主战坦克的“黄鼠狼”版——在火力、火控系统方面完全达到了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准,至于机动性与防护则与“黄鼠狼”齐平,具备与当时世界上大量装备的T-62、M48、M60之类主流主战坦克相抗衡的实力。因此,TAM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完全凌驾于以M41、AMX-13、PT-76、62式为代表的战后第一代轻型坦克是有把握的。

TAM综合战斗力接近豹IA4(或者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辆轻型化的豹IA4

首先,如果与阿根廷军队曾经大量装备的法制AMX-13相比,TAM性能上的优势是显尔易见的。AMX13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摇摆式炮塔,将炮塔的左右旋转运动和火炮的上下俯仰运动分别处理,这样便可以便炮塔座圈的直径减小,有利于减轻整车的重量。具体说来,摇摆式炮塔将传统的炮塔“一分为二”,即上塔体和下塔体。火炮刚性地安装在上塔体上,二者成一体绕火炮耳轴作俯仰运动,是谓“摇”;上塔体靠耳轴支承在下塔体上;下塔体支承在炮塔座圈上,带动整个炮塔及火炮作旋转运动是谓“摆”。合在一起,就成为摇摆式炮塔了。出于纵向重量平衡的考虑,火炮耳轴的位置明显偏后。这样火炮在打仰角时,炮尾不致于降到座圈以下,从而可使炮塔座圈的直径做得较小;再加上火炮和上塔体无相对运动,无需预留出火炮打俯角时炮尾上抬的预备空间,有利于缩小上塔体的高度。所以,炮塔重量轻是摇摆式炮塔的最大优点。一般地说,即便是轻型坦克,摇摆式炮塔也可减轻14吨的重量。摇摆式炮塔的另一优点是便于实现炮弹的自动装填。因火炮和上塔体是一体的,只要把炮弹布置在上塔体后部的适当位置,便可以非常方便地推弹入膛。而传统式炮塔自动装弹机的输弹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空间运动过程,特别是旋转弹仓式自动装弹机,要完成“选择弹种→提升炮弹→对准炮膛→推弹入膛”等一系列动作,非常是麻烦。AMX-13坦克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装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安装摇摆式炮塔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AMX-13轻型坦克结构示意图(该炮由炮塔后部的2个鼓形弹舱供弹,每个弹舱装有炮弹6发。火炮发射后,空弹壳可经炮塔后窗口自动抛出

但事情要一分为二,摇摆式炮塔也有突出的缺点。最大缺点是炮塔的外形削弱了防护性能,上、下塔体之间的密封难度大。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AMX-13坦克的上、下塔体之间仅用帆布一类材料“密封”起来。作为战斗车辆而言,这种“密封”太不可靠。上、下塔体的结合部,成为摇摆式炮塔的薄弱环节。此外,摇摆式炮塔高低射界较小、防弹能力也差。摇摆式炮塔的另一个缺点是火炮的俯仰角减小。所以,虽然后期型装有FL-15炮塔的AMX-13,由于同样装备了一门CN-105-F1式105mm 56倍径坦克炮,在火力性能的纸面数据似乎与TAM的L7 105mm坦克炮有一拼,但其火炮俯仰角为-5°~12.5°,而TAM这类采用传统设计的轻型坦克可达到-8°~+17°(+20°),其中目的道理不言自明。再加上AMX-13设计于1946年,整体设计理念落后,本质上属于国力不足条件下企图以低成本来突出某方面性能的产物,摇摆式炮搭的结构决定了狭小的空间无法容纳过多的观瞄设备,事实上既便是装有FL-15炮塔的AMX-13后期型也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火控系统,在这方面与TAM的差距绝对是一种代差(AMX-13的观瞄设备非常简单,炮长为望远式瞄准镜,倍率为7.5倍;车长也有1具瞄准镜。早期生产型也未安装夜视设备,后来生产型装上了被动式夜视仪、激光测距仪等,使火控能力得到了有限提高)。再加上,如果要对比13吨重的AMX-30与30吨级别的TAM在装甲防护上的孰优孰劣,本身显然是一件不厚道的事情(30吨级别的TAM完全能归入“中型”而不是“轻型”坦克的行列,毕竟T-54/55的战斗全重也只有36吨),而后者的最大公路速度却高达75千米/小时—-这足以让前面那个13吨的前辈汗流浃背了(AMX-13的最大公路速度只有可怜的60千米/小时)。因此,无论是面对AMX-13还是其奥地利洐生型SK105(采用塔体尾舱稍小的改进型FL-12炮塔,但底盘采用动力传动系统前置布局,阿根廷军队在马岛战争后作为TAM数量不足的替代品进口了120辆奥地利军队使用过的二手SK105),TAM在性能上的优势是显尔易见的。

这样一来,似乎有资格与TAM相提并论的量产型现代化轻型坦克,也就只剩美制M551“谢里登”—-两者实际上都是按照能够抗衡主流主战坦克的标准设计制造的现代化轻型坦克,而不是一种低成本的“自行反坦克炮”。不过,对于M551轻型坦克来说,最可炫耀的资本就是其M81型152毫米两用炮了。该炮由沃特布利特公共产研制,它不仅可以发射普通炮弹还可以发射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与苏联可以发射炮射导弹的主炮不同,该炮是一种低膛压火炮,不可发射高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种以破甲弹为主。它具备双向稳定器,采用液压-弹簧式同心反后坐装置。全炮重607公斤,只占全车重的3.8%,不到M68坦克炮的一半,身管长2870毫米,并有导弹发射导引轨及发射破甲弹的专用摆动式炮闩。火炮身中央有抽烟装置,炮口安装保护套。

正在进行XM-13“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发射试验的M551

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M551的最大“亮点”是这门XM81152mm两用炮,但问题出得最多的还是这门火炮。早在XM81这类能够发射XM13反坦克导弹的两用炮研制之初,反对的声音便已经不绝于耳。这些声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XM81两用炮无法发射动能穿甲弹;2. 发射破甲弹时,其力要比理论上降低20%~30%,原因是破甲弹的旋转稳定对其金属射流的集中有不利的影响(破甲弹是利用“聚能效应”(又称门罗效应或空心效应)原理制成的弹药,主要由弹体、空心装药、金属药形罩和起爆装置组成,大多采用电发引。其破甲过程为:当弹药击中目标诱发装药爆炸时,所产生的高能量集中在金属药罩上,并在瞬间将其融化成为一股细长(直径3-5毫米,长达数十厘米)、高速度(高达8-10千米/秒)、高压力(100-200万个大气压)、高温度(1000℃以上)的金属射流,这种具有强大能量金属射流的在顷刻间穿透装甲后,继续高速前进,加上它所产生的喷溅作用,就会破坏坦克内的设备,杀伤乘员,并极易引燃料及诱爆弹药,产生“二次杀伤效应”);3.反坦克导弹飞行速度低,在制导过程中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易于被敌方反击;4.导弹的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特别是在欧洲战场上地形较复杂,交战距离在1 000米左右,导弹跟踪容易失去目标,而且有线制导的导弹也空易被树枝等小障碍物干扰起爆;5. XM13最小射程高达730米,而且在这个距离内无法制导,当发生遭遇战时的尴尬可想而知;6.反坦克导弹的价格是炮弹的20倍,成本太高。相比之下,TAM采用的L7105mm线膛炮就要务实的多。尽管在火力上的确可能无法应付臆想中类似于苏联“M1970”那样的厚皮怪兽(实际上是被过分神化了的T-64A),但收拾绝大多数苏联坦克则毫无问题(第5次中东战争,安装在梅卡瓦I上的L7A3 105mm坦克炮用20多辆T-72的残骸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更何况TAM的研制初衷本是满足阿根廷军方逞拉丁美洲雄心的需求,对比其实际面临的装甲胁,这样的火力已经是“过杀”了)。

美军坦克兵、XM551空降坦克与XM-13“橡树棍”反坦克导弹

此外,虽然具有空降能力的M551在战略机动性上明显优于TAM(不过TAM仍可由C141级别的运输机空运,战略机动性明显优于主战坦克)。但就战术机动性而言,由于TAM不需任何准备的情形下即可涉渡达1.4m,若装设适用该坦克的换气管则可涉渡达4m。从这方面看,TAM又要明显优于需要围帐浮渡M551。再加上TAM的战斗全重几乎是M551的两倍,况且前者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结构又使其很“意外”地在正面防护能力上得到了大大的加分,二者在装甲防护性能上的优劣自明。结果TAM也许不如M551“时髦”,但“黄鼠狼”给了它一幅结实的好身板,“豹”又给了它一幅锐利难挡的利爪与敏锐的猎手之眼,这使德意志血统的TAM要比杨基味儿实足的“谢里登”们实用得多,实用战斗效能或许可能更高(在越南战争中,安装152毫米两用炮的M551“谢里登”坦克表现得非常差劲。越南高温多湿,不良的气候导致可燃弹药外壳膨胀,使炮弹无法装填到炮膛内,又由于丛林战场的特点,导致反坦克导弹无法使用。由于在这场战争中的糟糕表现,美军士兵对M551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