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西飞:下半程 我们的剧本是奋斗!(二)

此前,我们 道了航空工业西飞试飞站和总装厂年度任务攻坚的“现场战况”。其实,在航空工业飞机所有成员单位和各条战线上,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今天适逢“大暑”,小编继续带你去陕飞、一飞院、西飞民机和天飞“火热”的攻坚现场,看看那里的兄弟姐妹们又是如何攻坚公司年度任务目标,用奋斗点亮夜空的。

月亮慢慢升起,厂房外显得格外寂静。20:20,我们赶往航空工业陕飞总装厂脉动生产线。

“细线还有么?要托架么?你考虑粗细问题了么?能不能开一个U型口……”还没从厂房内的灯火通明与室外的黑夜形成的鲜明对比中缓过劲儿来,我们就在飞机舱门口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狭小壁板下,三名职工正猫着腰,举着照明灯,拿着工艺文件,边比划边讨论着。机舱内,十几名职工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电缆铺设。跟产工艺员告诉我们,这样的电缆打实样工作已经干了整整一天。他指了指不远处显示屏上滚动的当天计划安排说:“大家都在抓紧时间,仅今晚就有电缆整理收头、液压系统单调等9项任务。”

半小时过去了,蹲在狭小空间里的他们始终没有出来。飞机旁不时有人上下穿梭,或拿工具,或拿单据和工艺文件,工作谈论声不绝于耳。

21:30,我们“转战”运九数字化部装生产线。一进门,此起彼伏的铆枪声瞬间钻进耳朵。通道旁的生产看板上,足足19项的七月份部件厂外翼班生产计划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架外班副生产工长肖涛正和同事配合着某部件铆接装配工作,“干了一整天,任务还差一点,今天估计又得忙活到凌晨了。”

生产不能耽误!节点不能延迟!三季度部件厂开始实行“加班分流”,不少人被派往外场排故,人手紧张。为了确保全年任务完成,部装厂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大家常常在现场吃加班饭,累了就睡在临时床具上,靠在工具箱旁。在不眠之夜里,他们用苦干和攻坚为总装、试飞工作赢得周期,为年度任务完成夯实基础。

这样的夜战每天都在陕飞上演着。看着灯火通明的厂房,回想起他们挥汗如雨,奋力攻坚的专注表情,耳边回荡的是他们平凡的话语,“交付飞机的那一刻特幸福,因为它让我们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地点:一飞院科研生产现场 时间:凌晨—拂晓 剧名:夏日夜短,唯有只争朝夕

经过连续11天的奋斗,这一日凌晨,团队终于取得了项目阶段成功。设计员小秦下意识的看看表,00:57。试验攻关好比爬山、闯关,每一步都很难。在某项试验最初的4天3夜里,试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团队成员从一根根线缆外观完整性检查开始到每一条线的屏蔽接地,排查一个方案检查一个方案,没有黑夜、没有白天,有的只是航空人永不气馁的决心和毅力。

试验团队习惯用“加把劲,挺过去”来相互鼓励,因为十几次试验状态均实现一次成功的成绩单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一刻,现场没有欢呼,没有拥抱,有的只是一份释然,一份责任担当后的如释重负!

技术团队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在战斗。自打第三期外场技术保障团队换班,外场就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每日5点进场,11点多完成夜航接机才能返回,尤其是任务多的时候,更是把进场时间提前到了4点、3点半。技术人员杨景朝形容这是“顶着二更月回,迎着五更月去”。无论是现场技术支持,还是远程协调,技术团队都以“好”“马上”“没问题”来积极响应,坚持“努力到竭尽全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结构所主管副所长袁伟最近在惦记着一件事。成品厂的最快安装记录要比规定时间慢11分钟。怎么办?技术团队从设计、制造层层梳理,优化试验流程并反复练习,一遍、两遍、三遍,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争分夺秒的时候常常会忘记汗水横流,实在是湿了眼睛就抹一把汗,继续战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技术团队以提前5分46秒的成绩完成试验,完全达到研制要求规定的安装时间。

当前,一飞院在科研管理上,采取计划牵引、刚性考核等措施,层层压实责任,严肃“第一责任人”考核;做实项目错峰计划安排,全局统筹资源布局、实现项目资源错峰;同时,重大项目采取月度会、季度会等方式,定期评估问题风险、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提升客户服务意识,建立外场保障快速响应机制,全力以赴保证科研生产任务推进。

地点:西飞民机集成交付中心 时间:20:00 pm—1:00 am 剧名:争分夺秒的夜之战

抢出被疫情耽误的时间、克服因疫情造成的影响,新舟700项目研制各条线上无不争分夺秒、恪尽职守,生产现场更是随时待命,只要条件具备,不分昼夜随时开工。

这天下午,小编来到西飞民机集成交付中心,他们刚刚接到任务:做好101架翼身对接前准备工作,完成机身下架,转站位,运输至翼身对接站位等工作。此时,机身部件还在三段对接站位上,这就意味着要连夜将机身“接”到厂房另一头的新舟700总装生产线1站位上,并将机翼、机身“各安其所”;同时,检查所有翼身对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工具、物料等等;对接可能只是瞬间,但为了这一个瞬间的完美,需要无数个瞬间的充分准备。

很快,大家各司其职开始做机身下架准备。在忙碌中,夜幕悄然降临。厂房外幽暗灯光下的夜色与厂房里灯火通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时,吊挂已安装完毕,接下来就要将机身起吊到AGV运输车上。灯光将厂房照得异常明亮,黄绿色的机身在灯光下显得纤尘不染;青灰色的地面、绿色的安全通道也被映照得发出淡淡的光,现场处处都透着整洁;挂在高处、鲜红的党员突击队队旗格外抢眼。

机身下架即将开始。现场人员分成两组站在机身两侧,两个人分别拉着机头和机尾的牵引绳;航吊慢慢降下来,准确无误地落在机身的吊挂点上,随后平稳而缓慢地升起、平移到已经准备好的、与机身站位平行的AGV运输车上,再稳稳落下。

随即,AGV运输车托着机身沿着绿色的安全通道驶出厂房,左拐、直行、再左拐,从另一个厂门进入到总装1站位(翼身对接站位)后,采用自主寻迹模式沿着地面上的标记线,精准地进入对接站位并停稳。

已经对接完成的左右机翼早已在AGV车上等待已久。随着机身进位,AGV运输车开始向指定位置平移,AGV车的正中间与指示线完全对齐成九十度后,再沿着指示方向向前,直至在机身后位停下。几个技术人员蹲在旁边一个液晶屏幕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的每一个变化,不时地用手指点着、小声讨论着……

时间早已过了午夜。顺利完成的任务的喜悦让大家睡意全无。这一场夜战,完成了预定计划,距离年度任务更接近了一步。

地点:天飞部装厂 时间:盛夏之夜 剧名:奋斗之歌

夜幕降临,天飞部装厂依然灯火通明。ARJ21飞机组件生产周期压缩,下半年交付任务加重,热火朝天、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已成为部装厂新常态。

哒哒哒的铆枪声此起彼伏,工作间隙中,负责前后货门、壁板、球面框的操作工们,汗流浃背地相互开着玩笑,“今天你喝了几杯水,流了多少汗?”开心一笑后继续全神贯注地抢赶任务。在ARJ21飞机球面框部位的加工现场,因为球面框体积大,铆装难度高,操作中的配合人员一个在球皮内侧,一个在外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除了高度协作、密切配合,还需要铆装过程形成一种微妙的“心灵感应”。分隔在球面框两侧的小伙子们,喊着特有的号子,合着哒哒哒的铆枪声,在这盛夏的夜,演奏出一曲曲铆枪“协奏曲”,伴随着独特乐曲的是那一件件赶制完成的精品。

漆黑的夜、闪亮的星、汗水打湿的工装和天飞铆枪“协奏曲”,绘成天飞ARJ21生产现场接续奋斗的美丽风景。

每一场战役的打响,都需要精准无误的保障支持。深夜,部装厂的技术组,亮光依然亮着。这支年轻的技术团队坚守在电脑前,灵巧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清澈的目光在技术图纸中认真的查找着……为了确保生产的准确、高效,他们要提早处理好技术问题,提前完成技术变更,为生产做好技术准备。这样的情景,反复呈现在2020年的夜晚。“多给工作点时间,天飞的发展终能得偿所愿。”这是这群年轻人的口头禅。只有在工作的间隙,抬头眺望远方时,他们的脸上常常会浮现出一种难以觉察表情,那是对家人、对孩子的歉意。

上半年重点任务的圆满完成,犹如一支高效的加速剂,使盛夏中的航空工业天飞生产热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