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枞阳县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全县上下人心思进、民心思富,广大干部经受作风锤炼和能力磨练,整体融入铜陵提速发展,汇聚成包容创新、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皖江经济带县域发展第一方阵、全省一类县综合实力先进位次”定位,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综合交通和深化改革五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开启“四个枞阳”建设新征程,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繁荣富强的实业枞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5亿元,财政收入达22亿元。工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8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5亿元,经开区成为百亿园区。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农业产值的2.7倍。
建设开放创新的活力枞阳。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发展空间持续拓展。招商选资成为全县上下自觉行动,项目到位资金240亿元以上。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加快推进。
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枞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能源资源消耗显著降低,绿色产值比重不断提升。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养成。省级生态文明县、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森林城市成功创建。
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枞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达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政策托底功能充分显现,五项社会保险实现“一卡通”,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016年,枞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各项约束性指标达到规定要求。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加快促进跨江融合发展
全力打造崛起核心。积极对接融入新铜陵,加强规划衔接,借势借力发展,打造皖江北岸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兴明珠。优先发展县城核心经济圈,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推进产城港一体化,提高县城人口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力。呼应合铜发展走廊建设,以横埠工业园为重点,打造发展新引擎。
全力推动文化相融。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年度任务,启用文广影视中心,增强文化惠民供给能力。提升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影响力,深化方以智等历史文化名人和地域文化研究,建设东乡武术文化产业园,对外开放博物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提炼和弘扬当代“枞阳精神”,开展铜枞两地文化旅游交流互动,使江北“桐”名片与江南“铜”名片相得益彰。
全力构建顺畅交通。加快打通主动脉。开工建设全长62公里、投资29亿元的G347普济圩至枞阳段公路。力争建设安庆至枞阳一级公路枞阳段、池州长江大桥县城接线公路。配合建设池州长江大桥及北连接线、引江济淮工程。配合做好G3高速铜陵长江大桥替代桥、池州梅龙过江通道、合肥至铜陵一级公路前期工作。启动安庆经枞阳至合肥、枞阳至桐城两条一级公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白湖至麒麟公路,完成横江路、白会路、铜安路小水涧大桥维修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改造乡村公路100公里。运营公路客运中心,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东方造船、皖江铸业等兼并重组。推行“房票制”安置,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就地购房。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争贷款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深入开展银政担“4321”合作,创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推动金誉金属、枞阳农商行等企业上市(挂牌)。启动“调转促”五年行动计划。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以上。抓住铜陵市建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机遇,积极参与“千百十亿”工程建设,全力争取重大项目落户。支持玄武岩纤维、非晶磁芯等项目达产达效,大力承接铜基新材料、住宅产业化等项目。支持展鹏液压、宇腾真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规划建设白色家电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0亿元。支持宏润纺织、蓝兰巾被等骨干企业提速发展,进一步做大纺织服装业。加快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建材、造船、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配件等产业转型发展。科学修编第三轮矿产资源利用规划,规范管理非煤矿山,引导采掘业整合升级。推动互联 向传统产业渗透,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项目5个以上。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个。出台电子商务产业政策,加快实施淘宝村项目。规划建设枞阳物流园,实施综合大市场二期工程。继续推进“新 工程”,实现县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大力支持浮山5A级景区、缘酒文化园4A级景区创建,全面推介白云岩、岱鳌山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浮山徽业旅游小城镇、大山花海世界等项目,促进多业态旅游融合发展。
全面激发招商活力。主抓专业招商,推动全员招商,创新招商机制,强化双向约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项目到位资金不少于40亿元。绘制产业招商路线图,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产业链延伸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实更新项目库,编制大企业大集团、周边地区企业、枞阳籍在外创业人员三大客商库。实施提升工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切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项目牵动。深入开展“四督四保”,实施省市重点项目58个,完成投资54亿元。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成大运洲业国际汽车城、泰阳高档家用装饰布、金誉金属三期等项目,力争完成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天然气接线、三公山风力发电等项目。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动向,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筛选申 ,确保达到可研深度的项目超过100个,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计划。强化园区带动。组织开展“三区”对标行动,努力把经开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承载区、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全年新入园亿元以上项目8个、投产项目10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支持连城工业园、新楼工业园、横埠工业园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滚动发展,启动桥港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筑四大板块,加快建设百亿园区。强化双创驱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万人返乡创业”五年行动计划。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个。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安徽名牌产品2个。申请发明专利500件以上。强化改革推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PPP运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运行平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规范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国有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模式。积极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打造宜居县城。开展规划提升行动,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开展畅通行动,整治经营秩序,改造新建菜市场2个。开展绿化提升行动,建设金山大道、银塘东路绿道。开展整洁行动,实施连城路雨污分流改造、望龙湖截污工程。开展拆违行动,建立拆违控违统计台账。开展出口整治行动,高标准提升整治成果。积极稳妥实施上码头棚户区改造。建设美丽乡镇。分类推进乡镇新一轮总体规划、近期开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明晰乡镇定位,错位发展工业重镇、农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生态靓镇,加快培育“国字号”、“省字号”品牌。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建成横埠污水处理工程。抓好四城同创。深入创建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城,确保通过首轮测评。扎实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确保达到市级标准,夯实省级验收基础。积极落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大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有序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力争粮食总产63.4万吨。巩固提升水产、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板块。建设“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0个。扶优扶强缘酒、朝龙米业等龙头企业,建好陈瑶湖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龙头企业15家,新增家庭农场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申 枞阳萝卜、枞阳苦荞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抓好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提升枞阳黑猪、媒鸭和黄公山白茶等品牌影响力,力争通过“三品”认证12个。推动“互联 +农业”和农超对接,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新增耕地2000亩。继续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启动农业清洁生产试点,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扩大“粮安工程”覆盖面。推广先进实用农机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建10个省级中心村、10个县级中心村,整治一批自然村。全面推进“三线三边三小”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枞阳海螺拆迁安置区建设。持续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80个。完成八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造林11882亩,新增森林长廊10公里、森林村庄4个。
统筹抓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
强力脱贫攻坚。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落实扶贫开发“四项清单”,整村推进65个贫困村,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深化产业扶贫,扶持建设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辐射带动1.1万人脱贫。深化就业创业扶贫,实施“雨露计划”,带动6000人脱贫。深化社会扶贫,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结对共建帮助2000人改变贫困面貌。兜住民生底线。实施省级31项、市级5项民生工程,完善项目管护机制,力争民生工程效益最大化。改造农村危房3000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加大全民参保登记力度,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村干部 酬标准,解决群众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做优社会事业。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整体搬迁疾控中心、血防站。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出版《枞阳文化丛书》、《枞阳年鉴》(2008—2013)。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全面推进依法信访。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引导、妥善应对 络舆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等。(枞阳文明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