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欧美农机企业在华各有怎样表现,迪尔或将出现战略调整

外资农机企业虽然进入中国市场有先有后,但投资经营这么多年,有的界入很深,有的还处在探索阶段,但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欧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表现。

老农的一位朋友,是农机行业老专家,他参观今年国际农机展后,向老农谈了一些感想,特别是对欧美跨国农机企业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现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的点评做简单整理,一同与业内人士和各界朋友分享。

一、约翰迪尔的特点是稳扎稳打,产品成系列,技术有底蕴,但赚钱的产品已不多

约翰迪尔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农机企业。先是迪尔佳联,后有迪尔天拖,再后来分别变成迪尔独资公司。进入中国的产品,最早是改革开放之初,东北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全套迪尔农业机械。之后,中国引进迪尔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在国内生产1065、1075型联合收割机。

约翰迪尔的特点是不喜欢与别人合资经营,在中国的迪尔佳联和迪尔天拖是特例,也是迪尔公司的权宜之计和过渡安排,最终还是走向独资。

另外,他们不允许其他品牌在公司的存在,即使有也是短期行为。所以,中国的佳联的”丰收”牌联合收割机和天拖的”铁牛”牌拖拉机,与迪尔合资后很快就弃之不用了。

约翰迪尔进入中国这么多年,不愧为世界农机老大,为中国的农机企业树立的榜样,成为国内农机企业经营模式和产品模仿的典范。

通过本次展会约翰迪尔没有参展这件事分析,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太强大了,他们无法在常规产品上与中国企业开展竞争。

从小小的产品打火机,到一般技术产品家用电器,再到高技术产品电脑和智能手机,只要中国人掌握了生产技术,就能把产品变成”白菜价”!

迪尔也曾根据中国市场需求,综合吸收中国国内产品技术,开发了摘穗玉米收获机等产品,但与中国的农机产品在市场上的较量中,还是败下阵来。

2007年,迪尔公司收购了当时经营效益最好的宁波奔野拖拉机公司,强势切入中国的中小型拖拉机市场。然而,在十多年的中小拖拉机市场的拼杀中,世界头号强手却败在众多中国农机企业之手。

本来,迪尔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开发出了水稻插秧机,投入市场的时间一推再推,到现在也没敢推向市场。开发的水稻收割机,在投产之初就夭折。

目前,常规机械传动的大型拖拉机,在中国已经成了”白菜价”,就连迪尔这样的外资企业根本不是对手。

国内企业动力换挡的重型拖拉机也越来越成熟,大型智能采棉机这样的高端农机产品,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竞争,迪尔等外资企业高端农机产品的暴利时代也将结束。

不可否认,约翰迪尔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早在中国农机市场开始下滑之前,他们就调整了发展战略,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收缩。

日前迪尔中国换帅,国际农机展缺席,高调参展中国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可能是再次调整发展战略的信号。

约翰迪尔有可能退出在中国的农机产品制造业务,而对于中国的高端农机产品需求,则通过外贸途径进入中国。

二、凯斯纽荷兰在中国农机市场上有得有失:如同猛虎,输了上海,赢了东北

凯斯纽荷兰进入中国也是比较早的,早在凯斯与纽荷兰合并之前,纽荷兰农机就先一步进入了中国。

1、输了上海

2002年1月与上拖内合资组建了上海纽荷兰公司。众所周知,上海纽荷兰由于意大利方和上海方磨合期太长而始终不能融合,最终因经营不善而解体。

其实,上海纽荷兰同样也是败在国内拖拉机的众多竞争对手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输了上海”。

2、赢了东北

凯斯纽荷兰在哈尔滨的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经销公司,最多加上一些组装业务。也就是说,多年来凯斯纽荷兰哈尔滨公司主要业务是销售进口大型农机产品,充其量是将进口来的大型农机零部件运来哈尔滨,进行组装后再销售到市场上去。

由于这样的经营方式,没有大的投入,而且可以做到以销定产。公司主要是一些营销、组装和售后服务人员,占用人员很少,人工成本很低,因此盈利比较大。

其中凯斯系列纯单纵轴流联合收割机,适应东北种植的调整,对收获玉米的速度与效果绝对在迪尔同级别产品之上,迪尔产品根本无法招架。加之后来结合中国市场推出的4088型联合收割机,彻底在东北市场打了个胜仗。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赢了东北”。

可见,哈尔滨凯斯纽荷兰与约翰迪尔的经营方式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结果也大不相同。

2020国际农机展上科乐收春雨的展位

三、科乐收CLAAS自成体系,步步为营,更像大家闺秀

科乐收进入中国也很早,而且很早就与中国农机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我国最早成熟的联合收割机产品新疆-2,就有着科乐收产品的血统。因为中国农机院在研发新疆-2时,就有过与科乐收的合作。而国内现有的联合收割机产品,基本上是在新疆-2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科乐收的农机产品尤以简洁轻小结构件的收获机械见长,产品自成体系,而且产品管理非常严格。

农机行业知名领袖级专家高元恩,早年曾在科乐收研修工作,据他介绍,科乐收农机产品的零部件通用性和互换性非常好,因为在新产品开发时,不能轻易增加新零件,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保持与现有零部件的互换通用。这一做法一直延用到后来的部件互换通用和现在的模块互换通用。

在产品系列方面,老农也有深刻印象。就在前两年,科乐收推出了一款针对中国市场,专门研发的联合收割机产品——DOMINATOR 370型联合收割机。

科乐收CLAAS DOMINATOR 370型联合收割机(2018年在中国市场推出)

这让老农想起1982年3月,那时老农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即到哈尔滨黑龙江农机校,参加农业部举办的9省市联合收割机师资研究班,学习期间,在黑龙江农机校门口的广场上,停着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其系列型号就是DOMINATOR 106,当时我们北京的学员登上收割机拍了一张合影,留下了这台联合收割机的影像。

科乐收CLAAS DOMINATOR 106型联合收割机(拍摄于1982年4月)

科乐收的一个联合收割机产品系列能够延续近40年,并且可能还要延续下去,这就是一个百年企业的做法,这就是为用户着想,能够吸引用户持续购买其品牌,确保用户忠诚度的做法。

反观我们国内有的农机企业,用户刚买了3年的拖拉机,再买配件时到处买不到,去原产厂家去买,却被告知这种产品因更新换代已经停产,无法提供配件,这为用户造成的损失何其巨大!试想,难道这个用户还再购买这个品牌的拖拉机吗!

2013年7月,科乐收并购山东金亿春雨后,没有抛弃春雨原有机型,而是借鉴收购的春雨平台,改造原来的产品,开发推广适应中国市场的收获机械。这次国际农机展上打出的是CLAAS和春雨两个品牌。与迪尔这个农机老大相比,科乐收更像大家闺秀,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一路向前。

2020国际农机展上爱科的展位

四、爱科目标不清,措施不利,行动迟缓

爱科采取的是多品牌战略,旗下有中国农机人熟悉的芬兰维美德、英国福格森品牌,还有德国芬特、美国卡特匹勒和海斯顿等品牌。

爱科在中国是从基建开始的,2009年爱科宣布在中国投资建厂,2010年在常州设立公司并开始建造工厂,2015年生产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

2011年4月,爱科收购山东大丰80%的股份。大丰是徐祥谦于1995年创办的以收获机械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当时,老农就认为,如果愿意,徐祥谦很快就会再建一个大丰。果然,仅仅过去3个多月,山东金大丰就诞生了,金大丰延续了以前的经营项目,而且比以前更有了底气和实力。这可能是中外农机合作中,一次为数不多的中方最大的赢家。

据说,爱科在中国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没有产生多大效果。爱科产品研发流程和市场投放都很严谨,但各部门之间衔接协调存在困难。自成立至今设置的产品经理基本不懂产品和市场,研发部门这几年研发的许多产品,最终都因采购、成本和市场原因被高层枪毙,理由是只要不赚钱就不能投入。

尽管目前爱科经营不是很顺利,但毕竟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是真心实意的,而且是唯一一个从基建开始的。爱科在中国的发展应该有耐心,要坚持;国人也要有耐心,要等待。

2020国际农机展上道依茨法尔展位

五、道依茨法尔不争不斗,我行我素,谨慎做事

道依茨法尔几乎是最后一个进入中国的大型跨国农机企业。2011年,意大利赛麦道依茨法尔公司投资20亿元,在山东临沂开发区与常林合作,设立了道依茨法尔机械有限公司,目标是致力于打造高端智能农业装备产品,采用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成熟的静液压、电液压、动力换挡、无级变速等技术,为满足匹配大型农机具的现代农业作业需求,结合中国农业农艺自主研发产品,引领中国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再升级。

赛麦道依茨法尔在全球农机制造的排名不在前列,所以进入中国也是静悄悄的。加之合作伙伴常林的波折,更使其小心翼翼。经过几年的市场摸索,道依茨法尔要在中国入乡随俗,收拾常林原有产品,同步市场通用机型。

虽然能够生产高端农机产品,但从今年国际农机展上可以看出,按照中国农机市场的需求,全系列展出的产品,完全像一个标准的国内企业展位,同样展示传统机械传动的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产品。

以上就是5个欧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表现点评,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在评论中分享。谢谢!

(图片来自 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