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的典范,怪异的苏联米-10直升机,能吊核弹打游击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除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之外,提到大规模成熟的航空工业,没有国家能够撼动苏联的地位。著名的米高扬、图波列夫、苏霍伊、安东诺夫等一众航空制造企业,让苏联成为了那个年代数一数二的存在。

而在无数诞生的经典机型里面,今天文章的主角看起来要更为“生猛”一些,作为一款运输直升机,其怪异的外形让许多人都感到惊讶;而苏联方面对于它的使用,现在看起来也很“强悍”——运送核弹!这就是苏联米尔设计局所研发的“米-10”大型运输直升机。

一、为大件运输而生

作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在交通运输方面一直都是“西多东少”的局面。因为地形地貌的关系,苏联东部地区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西部地区还是有所差距。因此航空运输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使用运输直升机。

有鉴于此,苏联方面研发了著名的米-6运输直升机,并且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米-6的不足方面也开始显现:面对一些重量过大、尺寸过大的民用货物和军事物资,该机的运输能力就显得能力不足。为此苏联高层决定在1958年2月开始着手研发一款新式的大型运输直升机,经过多次研究和考量,米-10最终成为了这个“幸运儿”。

根据原本的设想,米-10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大型器件和弹道导弹的运输,所以在数据上要足够“坚挺”——至少要载12吨的货物,续航距离达到250公里。为了节约成本和节省时间,其外形和结构参考米-6运输机来进行研发。

1960年1月15日,首架米-10直升机在米尔设计局的机场试飞成功。试飞场上,军方和米尔公司高层对于新机的运输和飞行性能都比较满意。从数据上来看,米-10直升机长度为32.86米、旋翼直径35米,机身高9.8米、空重27.3吨,其总体布局被分为上下两层,特别有辨识度。

设计方面,上层主要借鉴了米-6的整体机身,在保留了机身整体的旋翼、变速器和动力装置外,去掉了原机身上面的短翼;而下层主要是对机舱内部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减肥”——从机身机舱窗线的下方开始“瘦身”,使得机身腹部变得更加的平坦,并且加长了机身长度,提供出更大的空间用于运输与储存燃油。

整个米-10由4名机组人员进行操控,除了正副驾驶员外,还有一位负责无线电操作,一位负责机械维护和修理。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修长宽敞的运输舱室,根据要求可以装载3吨的货物,或者使用可拆卸的座椅来容纳28名士兵和平民;最为特别的是,在驾驶舱下方还有一个凸出的舷窗,方便驾驶员观察下方,早期型号还在舷窗下安装了一部光学摄像头,但因为图像质量太差在后期改进时被设计师拿掉了。

米-10的驾驶舱

在最关键的动力方面,米-10直升机也和米-6的动力能力相一致:主要使用两部“索洛维耶夫” D-25V涡轮轴发动机(下图)为机身提供动力,这款发动机每一台能输出5500匹马力;同时在机身内部有一个内部燃油箱,机身两侧还有额外的两个外挂油箱,这些油箱的总载油量为9000升,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机舱内附加两个辅助油箱用以提升续航里程。

这些动力装置能够让米-10的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平均时速也能达到每小时180公里。直升机的续航距离为250公里,最大升限为3000米,非常适合进行中距离的运输起降。最让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米-10略显夸张的起落架,为了可以装载货物,该机起落架与机身的距离变得很大,可以塞进一辆公交车或者一栋3.75米高的房屋。如果加入一个大型的金属平台,其吊载的货物会更多。

搭载客车的米-10

1964年,米-10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北约代号为“镰刀”(Harke)。主要负责大型武器的运输和人员的转移,据称苏联军方还曾考虑用米-10来搭载小型核弹,来进行未来的打击作战,这样的画面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惊悚。想想看,一群外形怪异的直升机,每一个起落架之间都搭载着一枚小型核弹头,气势汹汹地向目标而来,这场面真的是不要不要的……

二、从军用到民用

但好景不长,许多购买了米-10的民用公司和苏联军方开始向米尔设计局打来电话,纷纷吐槽“镰刀”的不足:噪音过大,一起飞如同打雷一般;结构设计不合理,机身下面的液压夹具不稳定;稳定性欠佳,很容易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造成侧翻。此外庞大的起落架抵消了轻质机身减轻的重量,液压升降平台带来巨大的空气阻力等等,都让这款直升机饱受诟病。

米-10K和米-10

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主要的使用方——苏联军队经过实际考核,认为该机型搭载军用载具有局限性,用它来搭载核弹更是“花样作死”,危险性过大……最终苏联军方没有继续使用米-10,而是转头研究更为稳定、安全的运输直升机,即后来的米-14、米-171,以及有着“光环”美誉的米-26。

但米-10已经量产,如何不让这款飞机闲置下来,也成了苏联方面的一大难题,经过改造,其改进型号米-10K正式诞生。在保留原本的优势之外,将早期型号夸张的起落架进行了缩短,并在机鼻下方增加了可以控制直升机状态的吊运观察舱。此后米-10K投入到民间运输方面,负责大件运输工作,尤其在道路水平不佳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米-10K成为了一大主力。

正在飞行的米-10K

根据数据统计,自1964年量产以来,米-10及后续的米-10K累计生产了55架。除了部分机型在苏军短暂服役外,剩余的都交给了远东的民用航空公司和运输公司,负责货物和人员的运输,虽然没能在战场上展现实力,但在后方兢兢业业的表现,还是让米-10直升机有了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

乌塔航空麾下的米-10K

2012年,米-10K的最大拥有者——俄罗斯乌塔航空(UTair)决定逐步退役这款使用了50余年的“老家伙”。曾经的“运输能手”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飞行员心中那个不朽的传奇,但属于俄制运输直升机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未来还会有其他的后辈来出现。

结语

米-10的故事虽然落幕,但它在军事和民航爱好者心中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这个怪异的大家伙,未来还会以另一种方式永远保留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成为了那个年代一个深刻的印记。

参考资料

1.《米尔的直升机家族》

2.《军事直升机》

3.《米-10的苏联岁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