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组织退休老同志观摩榆次城市建设,共享改革开放建设成果。观摩了新建的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陈列馆、新投产的吉利汽车生产线,还看了城北相互贯通的高速路、立交桥、龙城中央大道和城南潇河湿地公园艺术部落群建设。老同志们兴味盎然,兴奋之余是感叹,说如果是自己一个人来,肯定迷路找不到北了。因为过去的参照系没有了,城市变化太大了,改革开放的建设日新月异。
不仅仅是城外,城里也有许多大家不知道的变化。参观中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段城中步行观摩体验。步行街头走走,街头的风景可细看。小时写毛笔字时,曾有一仿帖,记得里面有句话是写步行的:“一去走了二三里,沿途工厂四五家”,这句话反映着当时工业发展带来的乡村变化。如今这“一去二三里”看到的是: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派现代生活的繁华景象,过去的榆次城郊安宁村、锦纶厂现在已然是城市的热闹中心地带了。就在热闹的安宁路与锦纶路交叉口不远处,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旁边,在残留的铁路线上,新建了街头铁路公园。每段公园边立起了一块块漂亮的界石,上面还镌刻着几个字:“139记忆”。
这是一条横穿数条马路的狭长的铁路线,如今已变为城市里的一段有关铁路文化的绿色长廊。这里有铁轨、车厢,还有一个漂亮的蒸汽火车头,还有着流着清粼粼水的喷泉池,路中间车厢前还耸立起有着那个年代特点的用钢板焊接的“139记忆”几个大字,那字也刻在石头上,也写在墙上,引人深思。路旁是铁路站台,铺上了干净雅洁的路面砖。当年的铁路线,现在变为贯通数条街道的休闲的文化走廊和过道公园。公园中的路旁还有一座“139记忆管理处”。游人们悠闲地观赏,或匆匆地路过,这漂亮幽雅的路面景色,让人乐意从此走过。
139处曾是城郊的一座国家物资储备局的仓库,城市中这段铁路是它的专用线。解放后,国家从战争状态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那时延用战时的计划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调拨,这条专用线曾经很繁忙。现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用不了的物资仓库大都闲置了,专用线也就荒废了。但那段生活还值得大家记忆,于是“139记忆公园”建成了,成为城市一景,走在这里,会想起这座城市的过去。那时榆次城郊用数字符号代名的物资仓库还有“172”“525”,临近的太谷还有“171”。
铁路线旁的蕴华街口还有一片拆迁空地,那曾经是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广播录音器材厂,当年由于战备需要,从北京迁此。厂里的职工是随厂从北京迁来的。他们离开了首都和家,也算是“背井离乡”,成为榆次小城的一员,为小城带来了大城市人的文化,带来了首都人的生活理念,也带动促进了榆次这座小城市人生活品位的提高。
城市的西边郊区还有着全国液压系统最大的榆次液压件厂,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新建的液压行业龙头型的工厂,技术工人大部分从东北调来,那些工人们讲些沈阳话、抚顺话,有着关东人的爽快。
再往西有经纬纺织机械厂,号称东亚第一大厂,隶属国家纺织工业部。工人从上海迁来,带着他们南方的生活习惯。当时由于企业可以办自己的小社会,大型国企经纬厂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区,有商店、学校、影剧场、公园,以致形成了厂内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活圈。他们的语言发音,是南北方话音的结合体,大家称为南方普通话。
榆次城中还有着曾经是华北最大的晋华纺织厂,这是民国时建的老厂,这里的居民有不少的家庭全家人都在厂里上班,他们和工厂成为生活命运的共同体。早年时晋华纺织厂上下班时鸣汽笛,那呜呜的鸣叫声曾经响彻榆次城的上空。如今晋华纺织厂已成往事记忆,拆留下的厂部院落有着民国建筑中西古典合璧的特点,成为纪念园区,部分厂房成为现代文化创意园。
榆次还有着辛苦走南闯北的铁路系统的建设者,铁三局、铁十七局的很多单位落户榆次,为榆次的建设添光增彩。
城市该记忆的事物太多了,我们曾在寿安里小学办的初中班学习过,这座学校最早是天主教会小学,后成为榆次第一完全小学,简称“一完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以上学校全部停课停止招生,数届小学毕业生上不了初中,而1969年各停课学校复课时,中学的招生又容纳不了数届小学毕业生。于是当时在有能力的小学办起了初中班,解决当时的小学毕业生就学问题,那座“一完校”就成为我们曾经的中学校园,遗留过我们初中时的别样的青春身影……半个世纪后,寿安里小学初中班的同学们聚集母校,献上了大家深情的怀念,汇成了一本热情洋溢的青春纪念文集:《寿安里同学的记忆》,中学班的同学几乎每人都写了文章,其中我自己就写了洋洋万言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为进一步怀想自己年轻时侯曾经的生活,我还写下了《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七十年代凭证供应生活琐忆》,还应“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沙龙之约,写下了《地委机关宿舍大院的记忆》,我的同学朋友读后说,感到记忆很亲切、甜蜜,有的还说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榆次 上也常常刊载“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忆旧文章,读文友们的文章,如《晋华街的记忆》等,大家分享着回想记忆之快乐。
记忆这东西太美了,它使人感慨万千。回想过去的美好记忆,在感叹之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又生活了一次。当我认真地欣赏一篇与自己有同感的怀旧文章时,或看反映
我们曾经时代生活的电视剧时,都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特别愿意看,感受那特有的生活气息,有时还会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那回忆,哪怕是“往事不堪回首”也需要回首,你看那南唐后主李煜不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一次又一次回首,甚至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何况是我们美好生活奋斗的回忆?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的人生财富,有着我们走过的人生路途,有着我们的情感寄托,所以有人忆起一些感情深处的记忆时会不由得热泪盈眶。
小小的城市“139记忆”公园,留住了城市这段的历史,也勾起了我们相关的许多记忆。这座城市应该多留些历史实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亲切的回忆,让以后的人知晓昨天,知晓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
那是城市走过的路,承载着许多这座城市居住者人生岁月的回想。那是真实、生动、深刻的人文历史。
2018.11.26日
武江波 (黄河韵), 男 ,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山西省晋商故里平遥古城。曾当过工人、教师,后在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文化晋中》杂志主编。平时喜欢文学诗韵,作品散见于地方 刊,辑集了《文趣散得》《闲爱孤云》《黄河情韵》作品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