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军校教员

军校教员

郭维远

昔日军校同学

军校同样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主角是教师,可比可说,学生是配角,值得商榷。

换句话说,教师,不完完全全就是单纯教书,还有育人之责。

虽说,古人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军校地教师也和地方的老师一样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内容。虽身着军装,似乎不太习惯那身军服,就像新兵刚刚穿上新军服,一样,别人的感官,不舒服、入眼、别扭。

每天上课前,全体学员起立,教师敬军礼,大家才能落座,只是看着教师敬的军礼,由于初入伍,动作十分别扭,搞得坐下后,不知缺了什么,带着这种遗憾,跟着老师教书的思路往下走。

有人自然而然想,军校一定是以军事理论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吧?其实,军校的教学内容,分三大块。即培养政治思想方面的指挥院校,即培养军事方面的指挥院校,即培养后勤方面的指挥院校。

诚然,此种分法,是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教学架构大致如此。

本人曾经的读书院校属于后勤部队指挥院校。但编制所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种。

有几位军校教官,时常浮现眼前。

理论力学的将老师,原籍好像是东北级,授课较标准的普通话,板书写得很漂亮,条理、逻辑性很强,能把十分教条、生硬的课堂,在授课里,便能演绎得鲜活起来,把学员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绝非易事。

教官的本领就在于,自身功夫深,所谓的打铁的需要自身硬、教台上进一小时,台下谁知付出了多少血汗?

教官似乎是演员,课材就像是一份份台词,若机械背,学员听起来,无疑是无味、晦涩的,最终由台下学员,听的不自然、苦涩,反过来又影响教官的授课情趣……教学相长由此而来。

启动学员的最积极的因素,无疑教官,就是引擎、原动力,是教学的前进方向。据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至今一直沿用满堂课,用板书推算那些复杂公式和算式……

师生欢聚一堂

蒋老师还是运动爱好者,每天授完课,便到学校的羽毛球场地,挥汗如雨……

我的液压课欧老师,由于年龄偏大原因,没有着军装,一副老学究的神态,身体微廋,甚至腰椎有些弯曲……家庭中有个脑瘫的儿子,家属则在我们宿舍楼跟前,摆了一台缝纫机,靠给学员缝缝补补,挣一些小钱。

而欧老师,并没有家庭厄运,所屈服。每堂课,就是满腹经纶,滔滔不绝地讲,几乎是把课本背熟一般。本来这个专业理论课,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叶轮、导轮、泵轮,靠液压油传道动力,是深奥、前沿的科学,当时,机械传动是靠传动轴来完成的,不像当今自动汽车,那样普及。

只记得,欧老师的课,十分费笔记本,每堂课下来,手指因为,记笔记,中指尽然打起泡,后来发展成礓子。还到致速记功效大步提高。

重影响深的是,欧老师,授课那种气势、神韵、敢为人先气魄。

欧老师曾说,将来我国定会在液压领域—设计、制造、一定能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如今,航天、高铁诸领域已经实现了他的遗愿,应该能含笑在九泉之下了。

还有一位专业课的张老师,只能被称作老师的人,是指授课与欧老师一样,从未着过军服地教师。

大概40多岁。苍白的脸睱,头发稀少,讲课风格迥然不同,授课前,让同学们预习,提出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行阅读,实在解决不了,课堂可提问老师。

起初,同学们不习惯这种教学氛围,逐渐习惯后,以为考试会很轻松,那知张老师的开卷考试,让大伙大吃苦头。两个小时的时间,几乎把课本翻烂了,才勉强及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几乎都有了自学自研的好习惯。

课下张老师还是篮球宿将,百步穿杨,锐不可当……

军校地教师,留给同学们的思念,像电影般萦绕着脑海里,无时不在浮现。

郭维远(江州人,江众人),知青,战士,部队学员,企业工程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