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广阔天地绘就精彩画卷

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硕果飘香。在如诗如画的乡村原野,郏县广大干群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地耕耘,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移民新村果蔬园里采摘忙

郏县马湾新村是2010年从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搬迁至该县白庙乡的移民村。金秋时节的马湾新村丰润果蔬生态园里,成排的大棚整齐有致,大棚内的火龙果、葡萄等果香四溢,各种蔬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在标有“品种:阳光玫瑰、品质:有机生态”的葡萄种植大棚里,成熟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从市区、县城来的游客提着采摘篮正在尽情采摘着葡萄,欢声笑语在大棚内荡漾。

近年来,丰润果蔬园引进的阳光玫瑰、巨峰、夏黑等新品种葡萄,口感很好,备受消费者喜爱。现在正是晚熟葡萄的采摘期,这些泛着红、透着黑的葡萄已经熟透可以采摘了。这些葡萄的品质是有机生态,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每亩的产量控制在3000斤左右。“80后”的谢静静是丰润果蔬园的负责人,经常拍摄葡萄短视频发到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进行宣传,很多游客在抖音和微信朋友圈上看到视频后,前来采摘。葡萄采摘的价格每斤15元,每亩葡萄的收入至少在4万元以上。园内每天接纳游客十多批,她每天在采摘园与游客分享收获的喜悦。

马湾新村丰润果蔬园是马湾新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该村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多方筹资投入1100万元建成了一座标准化厂房和库容2100立方米的保鲜冷库、27座蔬菜大棚。10年来,马湾新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洪中是马湾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9年12月,马湾新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刘洪中说:“我们村有光伏产业、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集体年年有收入,村民家家有分红。产业发展,生态优美,群众幸福,这一切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今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实现16000余元,是10年前的3.4倍。目前我们村依托区位优势正创建3A景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将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郏县把产业兴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全县形成7个“一乡一业”乡镇,3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做好“绿文章”,打造人居环境精品点、循环圈、示范带,创建了258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和达标村。做足“水文章”,近两年争取资金4亿元,先后在北汝河建成4座橡胶坝,增加生态水面近万亩,进行南水北调,惠及3个乡镇15个村,2.2万名群众受惠,广阔渠建设连通工程涉及薛店镇、渣园乡、安良镇、冢头镇等9个乡镇,惠及20余万名群众。

“红薯大王”红薯种成“金疙瘩”

又是一个金秋,位于白庙乡的增会家庭农场种植的红薯迎来了收获季。在一大块红薯地里,农机手驾驶着挖红薯机收获红薯早熟品种“烟薯25”,挖红薯机过后,满地的红薯露出来,个个体态细长圆润有光泽,十分惹人喜爱。

蜜薯“烟薯25”红薯甜度高,口感好,是食用烘烤的上等品,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前来收购。9月18日,冯增会安排在此务工的村民将“烟薯25”按大小分级后装入丝 袋,然后过磅装上从郑州万邦农产品市场来的货车。尽管忙得不可开交,冯增会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50岁的冯增会,乡亲们都称他“红薯大王”。白庙乡土质优良,特别适合种植红薯,2010年他返乡流转土地专业种植红薯。他到郑州、洛阳、济南等地拜访红薯种植大户虚心取经,最终筛选出了适合郏县种植的新品种。2012年,冯增会注册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5月,成立了增会家庭农场,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后又带动500户农户种植红薯3000多亩,当年村民收获红薯1500多万斤。由于质量上乘,这些红薯虽高于市场价,但半个多月就销售一空。

今年,增会家庭农场种植红薯1000多亩,带动周边村种植红薯近万亩。品种有商薯19(栗子香)、普薯32(西瓜红)、徐薯32(淀粉型红薯)、烟薯25(蜜薯)、心香(小香薯)、牛奶薯等多个品种,有适合烘烤的、蒸食的、煮粥的、制作薯条的,还有淀粉含量高适合三粉加工的。每年霜降前后,白庙乡万亩红薯种植基地都会吸引很多客商前来采购。与此同时,冯增会还高标准建设了两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地窖,可以储存80万斤红薯。周边村群众收获红薯后可以免费存放,春节后再卖每斤会高出五六毛钱。

冯增会将传统农作物焕发新生,把红薯种植变成了红薯产业。冯增会说:“这几年红薯卖得好,刚出土的红薯分级后就被商贩拉走了。最高时每斤卖到2块钱,现在每斤红薯1.3元。红薯1亩地产量6000来斤,除去种植成本,每亩轻松挣4000多块钱不成问题,乡亲们亲切地称红薯为‘金疙瘩’。”

谈及下步打算,冯增会信心满满地说:“将对红薯进行深加工,生产红薯果脯,拉长产业链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郏县从狠抓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巩固生产基地、完善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00多个,全县从事农业产业化农户今年可增收9700多万元。积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907家,新增家庭农场27家,全县家庭农场累计达到374家。

“农机司令”广阔天地显身手

走进郏县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液压翻转犁、臂展式喷雾机、卷盘式喷灌机、打药机、深松机……一台台整齐地停放在仓房大棚下,十分壮观。“还有一些在外面作业没回来,如果全部加在一起,得有140多台。”49岁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农机司令”的刘红伟正在操作一台装载有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东方红LX1804型拖拉机。“这是我的最爱,2019年引进,高精度作业,不会偏航,不会有误差。”刘红伟说。

刘红伟是该县长桥镇楼王村人,也是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1997年购进全村第一台大型拖拉机开始,他“嗅”到了农机耕作服务的商机,于是组织本村及邻村的86个农机户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投资60万元购置了5台植保无人机,解决了植保机械进地难的问题,填补了平顶山空白。如今,合作社有办公场所8300平方米,机械化服务专业队3支,农机145台,日作业面积可达1500亩,辐射带动周边14000亩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年经营收入220余万元。该合作社已发展为郏县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机合作社。郏县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省、市、县农机部门组织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试验和示范工作,并积极参加县农机局组织的“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每年外出跨区作业20余天,实现跨区作业面积1.6万亩。

今年8月26日,在江苏盐城市召开的“2020中国农业机械与零部件行业峰会”上,刘红伟作为全国唯一出席此次峰会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围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发言,并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全国农机用户满意品牌获奖企业颁奖。

刘红伟颁奖归来,谈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时,他表示,要再接再厉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农机合作社的智慧和力量,降低农民的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驰骋广阔天地显身手,冲在农业生产一线“服务三农”,干在田间地头实处“落地生根”。

近年来,郏县多措并举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依托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服务手段,实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全县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提供便利,加快推进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扩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机械化支撑。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40.6万千瓦,各类拖拉机共9907台,联合收割机1126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3776台(套),农机专业合作社3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农机保障。

烟叶小镇“山儿西”黄金叶飘香

秋风送爽,金叶飘香。又是一年一度烟叶收购的季节,郏县从各个烟叶收购站频频传来烟叶丰收、烟农增收的喜讯。

李口镇是闻名全国“山儿西”浓香型烟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烟叶原料已进入“中华”“黄金叶”“红塔山”等知名卷烟品牌主要配方。

近年来,李口镇着力打造“烟叶小镇”,持续打响“山儿西”烟叶品牌。他们围绕烟草产业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以“烟叶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市、县烟草部门和该镇投资360余万元,在白龙庙村建设完成“烟草文化园”,配套建设了炕房博览园、烟草展览馆,设立博士工作站,引进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12人。为推进烟叶产业提档升级,建成了全省唯一的烟叶科技示范园,烟草部门和镇政府为烟农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服务,免费为烟农机耕烟田,每村配备了一名烟叶生产技术员,实行烟田 格化管理。2020年该镇烟叶种植面积5000亩,预计完成烟叶收购任务70万公斤,实现烟叶税收500余万元。

烟田连接成片,宛如亮丽画卷。位于该镇白龙庙村的平顶山金叶源烟叶合作社理事长王艳锋说,合作社今年种植烟叶近300亩“上六片”烟叶大方,县烟草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帮扶,采用“芽茧蜂”等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病虫害少,烟叶长得很厚实,在地里绿中泛黄,品质好。全镇烟叶实现了智能化烘烤,烘烤出来的烟叶金黄金黄,预计每亩烟叶可收入5000多元,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今年每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烟叶种植成为郏县农业的特色产业,“郏县烤烟”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认证。2019年,郏县烟叶种植面积6.5万亩,实现烟农收益2.2亿元。2020年全县种植烟叶6.3万亩,覆盖12个乡镇230个村1700多户,预计烟农收益2亿元以上,带动上万名群众在烟叶产业链上务工增收。烟叶已成了郏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叶”。

湖光异彩 申清杰摄

采摘 申清杰摄

又是丰收年 申清杰摄

郏县红牛 黄晨摄

孩子们在白庙乡桃园里游玩 黄晨摄

东城街道王家庄社区的孩子们在新修建的游园里读书 黄晨摄

渣园乡杜庄村利用土地整治建起了新游园 黄晨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