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黄海大战远近闻名,在这场大战中,海战双方分别是清朝政府的北洋水师以及日本联合舰队。而最终大战的结局是北洋水师的五艘战舰沉没,日本联合舰队的多艘船只受伤,在这场大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还流传着甲午黄海大战最终结局是由”吉野号”和其他几艘船舰决定的,在此后的岁月中,关于”吉野”号的各种版本故事,也都被纷纷杜撰出来。
这其中就有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当年吉野号原本是清朝准备从英国购买的战舰,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请示过此事,但因为慈禧太后要过生日、修颐和园,资金紧张,这才叫日本买了去,转身就用其向清朝开炮。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件事是真是假,就算当年清政府有资金去购买“吉野号”,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内忧外患的历史又是否会被改写呢?
图为吉野号
不会把大吨位的铁甲舰售卖给中国
要知道在全世界中,英国是第一个拥有海军的国家。在1889年开始,英国的海军拥有的战舰的总数量就已经高于其他国家,为了给强大的海军提供更坚实的后盾,英国修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工业,很多对近代海战有影响的舰船都是出自英国制造。想要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就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晚清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是非常的贫穷,但很多有远见的士大夫都纷纷提出来了洋务运动,发展海军的智谋远虑。既然要打造一支海军舰队,就要向英国学习。所以,当时清政府派出了有识之士远赴英国求学。在北洋水师海军军队打造完之后,又再次向英国引进先进设备。最初阶段,英国洋商是把一些小炮舰”蚊子舰”出售给清政府的,随着北洋水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后,清政府又先后从英国引进了”扬威”等军舰,这些军舰的吨位都是比较小的。直到德国也开始制造船舰后,清政府从德国购买的船舰数量要高于英国。
图为蚊子级导弹快艇
有 友不禁会问道:“为什么北洋水师会如此看重青睐于德国制造的船舰呢?”事实上,英国政府一直在长期欺骗玩弄清镇府,他们根本不愿意把大吨位的铁舰出售给中国。由于清政府海军税务总监这个职务长期是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所以赫德清楚地明白一旦中国北洋水师军队力量强大后,今后势必会影响到英国对远东海域控制力量,所以赫德在中间作梗,一直误导清政府的决策,让其放弃购买大的吨位船舰。
而且他告诉李鸿章等人中国海口浅,大吨位船舰是不容易驶入进来的。就这样在赫德的洗脑蛊惑下,清政府开始大量购买了小吨位船舰——蚊子舰。在赫德连哄带骗的情况下,李鸿章还花65万购买了扬威等其他小吨位船舰。
如此一来,像吉野号这种大吨位的船舰,即便是产自英国,英国的洋商也是不会卖给中国的。直到后来在英国留学深造的刘步蟾等人学成归来后,利用所学揭穿了其中的内幕,这也是为何如梦初醒的清政府会倾向于向德国购进大吨位船舰的原因。
图为扬威号
“定远”号、“镇远”号与吉野号不是一个等级
既然无法从英国购买大吨位船舰,就只能倾向于德国。为了应对英法日等国对清朝海疆的侵袭,最终清朝政府不得不斥巨资向德国订购了大吨位的铁甲舰,它们分别是:价值140万两白银的定远舰和价值142万两白银的镇远舰。
其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两艘大铁舰,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两艘大铁舰的长度都是很相似的,均长是94米,排水量都是在7220吨,两艘船舰都分别装了2艘舰载鱼雷艇,在当时可以说这两艘大铁舰是亚洲最强的。
而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制造研发制造的“吉野舰”,它是一种新式战舰,火力猛、航速快。吉野舰的吨位高达4150吨,光整个舰身的总长度是在109.73米,从整体上看,定远和镇远与吉野是不分上下的,甚至比吉野还更“结实”,但单从炮弹射击方面来说,吉野是更占有绝对优势,采用弹簧和液压复退装置的火炮,它发射炮弹之后,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复进,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炮弹的射击速度,而且还提高了命中率,火力密集度是定远舰和镇远舰的几十倍。
图为镇远号
而北洋水师在定远和镇远战舰上均使用的是上架和炮座分开的架退炮,定远和镇远的炮弹命中只能射击到敌舰吃水线位置,使用的实心穿甲弹重近七百斤,但日舰的吉野却不同,它的炮弹不到100斤,却装填有日本工程师设计研制的濑火药,它起到的作用就是纵然效果,威力很猛,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本不用再清理炮膛。
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清朝政府购买到了吉野舰,但由于炮弹技术不行,缺少研究炮弹的真才实学之士,最终也是会失败的,光清理炮膛这个间隙中,没准就早都被敌军射中了目标。
大量外购军舰计划全部落空
在清朝与日本关系日趋紧张之下,李鸿章也深知国内的处境,单纯的引进定远舰和镇远舰还远远不够,他希望清朝政府能够大量引进航速快、吨位更大的大铁舰。所以在获知智利在英国订购的三艘巡洋舰有意出售,李鸿章是非常的感兴趣。经过详细打探后得知,这艘由英国为智利打造的”白朗古”军舰,不仅吨位大,而且火力强。
眼看着战火已经被点燃了,在这紧要关头,为了尽快能够购买到这艘“白朗古”号。李鸿章托人将购买的价格增加到42万英镑,尽管是这样,智利方面始终不肯松口,而此前另外三艘为智利打造的巡洋舰,一直被智利不断抬价,由于智利方面一直不断忽允忽翻、不断涨价,最后竟表示无论中国出多少钱都不再愿把军舰出售给清朝。总而言之,在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购买军舰的计划和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
不仅存在外患,还有内忧
事实上甲午黄海战争的战败根本不是船舰武器装备落后这么简单,即便是成功引进了很多吨位大,性能高的大铁舰,这场战争的结局依旧是无法被改写。
在管理层面上,北洋水师军队存在很大的问题
它的头把交椅人物是丁汝昌,丁汝昌根本不是水师出身,在早年他是为太平军程学启效力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丁汝昌并不是真正的海军将领,更不是一个能指挥舰队的司令。他的能力根本不服众,甚至在很多中层军官眼中向他这种能够提拔为一把手的高层依靠的是老乡李中堂的提携,也就是说靠的是裙带关系当了领导,如此一来没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军队,怨声载道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中层干部都不听从丁汝昌的决定,还多次出言不逊顶撞他。
可在李鸿章眼里,他觉得北洋水师军队的打造耗尽了自己的心血,所以能坐上这么重要位置上的人必须是自己的心腹,知根知底的统帅丁汝昌是最佳人选。
图为丁汝昌
此外,北洋水师也得不到重视
要知道在1890年的时候,光日本的海军军费就占了整个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十。为了源源不断地购买军舰,日本政府还呼吁国民为海军捐钱捐物,甚至天皇都开始拿出皇家军费来支持海军。
有人不禁会问道:“为何当时的日本会这么拼呢?”其实,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想要快速崛起、不甘心屈居于中国之下,他们想成为亚洲强国,所以才会全民一心发展日本海军。
图为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的日军
而当时清朝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从1888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里,北洋水师军队虽然早已初建规模,但是整个的发展却是停滞不前的,因为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给慈禧太后筹办寿宴,整个户部竟然把买军火的钱用来给慈禧庆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之下,怎么会发展壮大北洋水师军队呢?
原本双方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但是随着日本海军不断发展,购置很多先进的军舰后,双方的军事实力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正所谓后来者居上,慢慢的日军海军就取代了北洋水师在亚洲第一的位置。
图为慈禧太后老照片
所以总体来说,即便是在甲午海战中,日本的“吉野号”被清朝购买,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涉及到武器装备,还涉及到战术分队、领导管理、朝廷内部的问题。北洋水师以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为首,排出一个倒V字型这样的战术就是致命的错误,整个战术是过于死板僵化,无法发挥重炮的威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没有灵活的作战战术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从现在看来,甲午黄海这场大战,真的是武器装备落后才打败了海战吗?关于甲午战争,今天仍然流传着各种谣言争议,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清晰认真地对待,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即便是清朝购买了像吉野号这种先进的船舰,在内忧外患的情景下,也无法改写大清王朝腐败不堪遭遇外敌的历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