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舜寿(右二)同试飞员和试飞站地勤人员在歼教1飞机前讨论试飞问题。
时任沈阳市委第一书记兼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院长焦若愚。
112厂飞机设计室初创时的办公地点——“小红房”。
名词解释
风洞简单地说风洞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试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试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
要让中国人自己的战斗机飞上蓝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样的梦想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
而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必不可少,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举全国之力,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航空科研高地。
空气动力、飞机设计、发动机设计,沈阳的三大飞机研究所,就在这样一个火热而激情的年代陆续诞生,科研人员抓紧一切时间,投入研究试制的工作中,希望把自己的航空梦想落实在那一张张图纸和一个个数据中。而正是他们的努力,才筑起了沈阳航空工业的科研技术高地。
而这段故事,则要从一个“风洞”说起……
“风雷”1号
20世纪50年代,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经接近音速,急需以实验方法开展跨音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如果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必须要有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因此迫切需要建造超音速风洞。新中国的航空工业要想走出一条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发展道路,“风洞”就是要突破的一道难关,没有空气动力试验,就研制不出高水平的飞机。
早在1957年3月,与歼教1飞机设计起步的同时,112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第一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和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就联名向部、局领导提出书面 告,建议航空科学研究围绕空气动力这个重点,在“二五”期间建设一座口径较大的低速风洞和较大的跨音速风洞,以适应新飞机研制的需要。
1958年7月,经航空工业局批准和辽宁省城市设计院勘测同意,决定在112厂北边建造风洞,以便与东北地区的航空厂、所、院、校共同构成我国航空工业比较完整的基地之一。
建造我国第一座超声速风洞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112厂身上,成为工厂基础建设的重点项目。1958年9月19日,1号风洞开工典礼大会在112厂建设工地召开。厂长牛荫冠作了动员,党委书记吕鸿安和总工程师高方启为风洞建设铲下第一锹土。厂里随即成立了风洞建造指挥部,并向突击队授旗。
从1959年5月到1960年2月,先后有8名苏联专家来华指导风洞建设,使我国专业人员在掌握风洞性能和气动力试验技术上受益,培养了骨干。
风洞建造不仅时间紧、任务重、人力不足,而且器材无着落,困难无数。由于当时全国各种建筑材料用量大,国家只拨给工程所需钢材的7%、木材需求量的57%,远远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在辽宁省、沈阳市和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领导的关怀下,112厂自行解决了钢材210吨、木料360立方米、红砖184万块、氯化钠260吨、电焊条10吨、生铁60吨、水泥百余吨,加工改制钢线材30吨,试制成功了磁管、电磁铁等材料。
为了促进工程进度和质量,来自沈阳市第二建筑公司、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第四设计院、航空工业局基建处、北京市金属结构厂等十几个单位和112厂的30多个车间、科室人员参加了大会战。参加大会战的干部和工人废寝忘食,展开了边设计、边备料、边制造设备仪器、边施工的厂内厂外大协作。当年建造风洞储气罐焊工力量不足,还从北京等地区调来了大批焊工参加会战。
1958年底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后,从1959年3月开始,工程就实行平行交叉作业,组织了风洞零件、设备调整和洞体安装等工作。1960年2月,1号风洞调试完毕,经鉴定合格,正式投入了使用。
1970年,我国第一座跨超声速1号风洞定名为“风雷”1号。
市委书记当院长
“风雷”1号的建设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科学试验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我国自行研制飞机和其他飞行器提供了试验手段。后来,歼6、歼教6、歼7、歼8、歼8Ⅱ等飞机及火箭、导弹等产品,均在此做过大量的气动试验。
而在“风雷”1号开工建设的前夕,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悄然完成。1958年7月6日,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在112厂成立了,研究院院长由当时的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兼任,徐舜寿兼副院长。研究院成立后,即开始建设亚、跨、超三音速风洞(FL-1风洞)。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要想走出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道路,建造风洞势在必行。
1955年1月8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后来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前身。
而三年后诞生于112厂的空气动力研究院,于1961年7月1日由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划归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定名为六院第七研究所——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在112厂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韩志华,副政委王绪颜(后调四所)。下设四个试验研究室、一个综合加工车间,一个压气机站。主要从事航空气动应用研究,以歼击机、机载导弹为主的型号气动力试验与试验技术研究,有关的仪器设备研制。研究所成立之初1号风洞已开始接受吹风任务并开始部分气动研究课题和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
这两个几乎在同一时期诞生于哈、沈两地的空气动力研究机构,于2000年7月合并组建成为如今的“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初建飞机设计实验室
在沈阳的空气动力研究机构迅速建成的同时,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研发机构也在飞速建设和发展。
1956年元月最后一天,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支持下,国务院召开了制订十二年自然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动员大会,会上成立了10人科学规划小组,集中全国600多位科学家,采取“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的原则,对各部门的规划进行综合。航空工业方面是派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简称四局)副局长徐昌裕和曾任112厂首任设计科长的黄志千参加规划制订的。
会后不到3个月,16位苏联科学院专家应邀来中国,对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当时的四局第一技术科科长徐舜寿参加了制订过程中的有关会议和讨论,聆听了多位中、苏专家的学术演讲。
在中央精神的鼓舞下,徐舜寿、黄志千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要提高中国的飞机设计能力,必须建立独立的设计机构,必须自行设计整机。否则,我们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他们向上级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独立的飞机设计机构的建议。
徐昌裕也主张中国应该自行设计飞机。徐舜寿、黄志千的意见很快就被四局党组采纳了。根据苏联专家意见,四局决定将飞机设计室建在112厂。
1956年8月2日,四局局长王西萍向112厂、410厂发布了《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决定从8月15日起,在112厂、410厂分别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任命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吴大观为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虞光裕为副主任设计师。
飞机设计室成立前,叶正大是112厂设计科的主任设计员。徐舜寿、黄志千利用到112厂参观米格–17全机静力试验和试飞的机会,与叶正大会合,共同商讨设计室组建事宜。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的创建工作从此开始,办公地点在112厂办公大楼(大白楼)后边的一排弃置多年的小红平房。
1956年9月初,号称中国航空科研的“黄埔军校”——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正式在112厂成立。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未知因素的道路,徐舜寿和他领导下的年轻飞机设计团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尽管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徐舜寿还是按照他心目中的飞机设计室要求来设计了办公室。而试验室则是由一间原来的厕所改造而成的。徐舜寿对试验设备和办公设施也是毫不含糊。譬如绘图桌就不是简单到外面选购的现成产品,而是徐舜寿与几个设计人员一起精心设计订制的,有好几个抽屉,可以多放一些书籍、资料,还配有可放铅笔、橡皮、三角板的专用板和可存放描图纸的长形空间。图板可以在上面平放也可以竖起来。这种绘图桌的设计形式,一直沿用了几十年。
从设计室到研究所
飞机设计室的机构是在主任设计师下设立各专业组:总体设计组组长程不时,空气动力学组组长顾诵芬,强度计算组组长冯钟越,机身设计组组长屠基达,机翼设计组组长沈尔康,起落架设计组组长吴孟伟,操纵系统设计组组长陈今,发动机、燃油系统组组长陈钟禄,液压冷气系统组组长郭松林,高空救生组组长吴石青,特设组组长周兴文(后为胡诞园),军械安装设计组和文件、标准检验组组长胡除生。这种组织机构是按徐舜寿对飞机设计机构思路设置的,行政部门简化,整个机构短小精干。
为了充实人才队伍,四局采纳徐舜寿的建议,从北京和各地调集了一批优秀设计师来。叶正大也从自己任职的112厂设计科中挑选了20多人,来到新组建的设计室。这些人大多数是原来设计科的主管设计员,技术上都是拔尖的。
设计室的成立,在航空工业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志于飞机设计事业的技术人员闻风而动,慕名而来,纷纷提出要参加到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的队伍中。在四局工作的管德坐不住了,叶锡琳、高锡康、李永明等一批毕业于各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也坐不住了,在向上级提出申请并获得支持和批准以后,他们来到了飞机设计室。
到1957年8月底,飞机设计室总共108人,平均年龄仅为22岁。这支一百单八将组成的队伍正是代表着当时中国飞机设计的最高水平,他们中走出了一大批中国航空工业著名人才,包括陆孝彭(强5飞机总设计师)、冯钟越(飞机强度专家)、顾诵芬(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屠基达(歼7系列飞机总设计师,成飞公司有他的塑像)、管德(飞机喘震专家)、陈一坚(“飞豹”飞机总设计师)、程不时(运10飞机副总设计师)等。他们正式走上了中国第一架喷气飞机的设计之路,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也成为后来中国飞机设计师的摇篮。
20世纪60年代,为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事业、满足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决定组建中国航空研究机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其中第一研究所为飞机设计研究所(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以航空工业局沈阳飞机设计室、空军第一研究所,以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加东风113型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人员为基础组成。1961年8月3日,研究所正式成立。徐舜寿和他的战友们从沈阳飞机设计室,走进了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此这个研究所肩负起了探索新中国飞机设计之路、研制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神圣使命。
当飞机设计室在112厂成立时,发动机设计室在国营410厂(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成立,虞光裕和吴大观战斗在了一起。此时,虞光裕已经身为410厂的技术科科长,刚刚参加完研制涡喷5发动机的工作,对喷气发动机的制造流程和工艺,已经了如指掌。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人与吴大观搭档,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珠联璧合的绝配。
1961年8月,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为刘苏少将。在国营410厂的发动机设计室之后,这个研究所承担起了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使命,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大中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中心,先后研制11种型号的涡喷、涡扇发动机。昆仑、太行两大发动机的成功研制,走出了一条中国自主创新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更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历史上的伟大跨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