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技能大师赵晶团队:奋斗正青春,用智慧为国之重器添翼

“与刚刚进厂的年轻人不愿意加班相比,我倒是愿意利用这个时间和师傅们好好学学零件加工技艺。”这是2003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一机集团的赵晶心中所想。“见得多、练得多,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认真吧。”2006年,年仅22岁、入行仅三年的赵晶代表公司首次参加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就取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一位败给她的男选手心悦诚服地表示:这个小姑娘拥有着超过她这个年龄段的智慧和沉稳!

精雕细琢 打造国之重器

利剑出鞘,谁与争锋。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的十九大代表、一机集团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受邀登上观礼台,亲眼目睹公司生产的武器装备及各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现场见证祖国的繁荣和强大。

一机集团作为国家保军骨干企业、国家唯一的主战坦克研制生产基地参加了新中国的五次国庆大阅兵,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也记录和见证着一机集团兵工人的自豪与骄傲、坚韧与执着、期盼与梦想。

滴水穿石,百炼成钢。在某阅兵重点装备液压件制造过程中,赵晶将精密制造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多个瓶颈问题的攻关任务,在行业内首次实现该类结构试制加工,该型装备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把特种装甲车辆比作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的话,那么他的各部位器官就是保证身体健壮的精密零部件。某部件精密加工是我国某车辆加工制造的核心难题,赵晶大胆思考,小心验证,时常彻夜难眠,每张图纸的细节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中一遍遍回放。一旦有了灵感,她立马起身,记录在笔记本上。最终练就了高精度加工的绝活,产品加工精度也从最初的毫米级公差飞跃至微米级。她独创的“一位双刀套类零件操作法”,在保证设计精度的同时,将零件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7%,在公司内堪称独树一帜。凭借“精密加工”这一绝活,赵晶多年来先后攻克了30 余个型号、数百种零件的加工难题。她的《一种锻造用压力机通用框架》、《一种多拐曲轴角向位检验工具》项目获奖。

精益求精传承工匠精神

创新永不止步。随着一机集团的发展壮大,数控设备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推动公司的数控加工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紧跟时代前沿的3D打印技术,让赵晶和她的团队成员多了一项攻克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技术的法宝。

走进位于公司赵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微缩比列的产品模型,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看到这些缩小版的产品,让人们对传统工业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2020年,公司有10个零件项目需要进行空间异形曲面的加工,公司以往生产的零件中从未加工过如此复杂的曲面。在卧式加工中心上试验加工时,曲面的精度总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配合精度,大家试了很多办法,总是找不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可以试试。”在关键时刻,赵晶和工作室成员主动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大家连续半个多月每天都讨论到深夜,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一比一的实体模型,通过排除法逐一排除了刀具、装夹、切削参数等因素,并多次与对方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在吃透了该项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之后,终于找到了影响零件精度的根本原因。最终工作室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了三维建模、辅助编程,重新编写了一套专门在立式加工中心上使用的程序,优化了机床运动轨迹,再次进行试验加工后,果然使零件精度落在了优质区域,攻下了难关,同时也为公司在复杂空间曲面的高精度加工领域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今年,公司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了确保全年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公司专门成立攻关组,对一些窄口产品进行攻关提效。某零件工序较长,占用设备时间较多,而设备和人员数量有限,为了提高其产量,只有从加工效率上想办法,研究如何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工作室的成员接到这项零件的攻关提效任务后,深刻体会到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大家立即聚在一起讨论起来,确定了正确的提效思路。首先从工艺入手,一个工步一个工步的分析加工流程,筛选出每一个具有提效可能的环节。然后对每一个工步的加工方式、加工程序、机床运行轨迹、刀具选用以及切削参数等进行逐一分析。有一次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程序优化的时候,工作室的成员为了改进程序中的一条代码,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在现场设备与工作室之间跑了五六个来回进行验证。也正是这股“认真劲”使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目前通过合理合并工序、刀具,减少人工换刀次数,优化程序和运行轨迹等方法完成了半精加工的提效工作,相比过去节约加工时间近50%,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后续在完成所有工序的提效工作后,将会对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每人个人都能有效执行的指导书,确保该零件的加工效率不发生回落现象。

言传身教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分公司肯定还有跟我一样怀揣发明创造梦想的年轻人,如果能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赵晶感慨地说。

始建于2013年的一机集团第四分公司“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作为一个集立项、攻关、创新、研发、育才为一体,具有多工种、多技能、多模式、多功能的“大师工作室产学研实训基地”。

“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这是赵晶经常说的一句话。自工作室成立以来,赵晶和大师工作室成员在一系列项目工程的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攻克多个精密加工技术难点,完成技术攻关70 余项,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创造经济效益2000 余万元。

赵晶常说:“是一机集团培养了我,我就要在各个方面回 工厂。”她对自己的技术从不吝惜,长期坚持向其他同志传授技术,她把多年的读书笔记、操作经验编写成数控加工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

赵晶尤其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带着技能人员参加高层次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以“工艺攻关、技能传承、技能交流、技能培训”为主题的数控加工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采用“互联 +培训”模式,带领职工进行在线理论知识和软件知识的提升,以其培训时间短、形式多样、见效快的特点,开创了新的工匠人才培训模式,促进员工整体素质提高。

几年间,赵晶带出的徒弟个个身手不凡,在内蒙古自治区、兵器工业集团等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涌现出一批摘金夺银的高技能人才。赵晶还作为数控技能竞赛裁判和省市、行业专家,通过系列培养模式积极为青年人搭建创新、操作、技能提升平台,相继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3人、自治区技术能手5人,还有8名高级技师和17名技师。

同时,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工作室已进行各类培训近400课时,参与人数累计达3000余人次,并经常利用微信群不定期转发分享行业内领先数控加工技术信息外,随时解答群里职工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工作室已为分公司培养了500多名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带出了一优秀的批骨干人才,个个身手不凡,先后完成技术革新、成果等30余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达百万元。而且在自治区、兵器工业集团等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涌现出一批摘金夺银的高技能人才。

接续传承 教育影响下一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为妈妈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赵晶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兴奋地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赵晶会带着儿子瞻仰吴运铎事迹展览,参观代表着我国国防实力的军事博物馆。每到一处,赵晶会细心地给儿子讲解一代又一代兵工人的接续传承,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今天强大的国防实力。她特别愿意与孩子分享坚持的意义,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与波折,但是对待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推动我们向前的驱动力。

“做为一80名后的兵工人,一直秉承着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精品,立志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传承下去。”这是赵晶工作近18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初心。在工作中她勤奋敬业,回到家庭中她也常常给孩子讲讲自己难忘的工作经历。

工作中,遇到进度要求急的科研零部件,加班加点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昼夜相连,走的时候天还没亮,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熟睡。没有时间陪孩子阅读、聊天、睡觉,也是常有的事儿。一开始,赵晶的儿子很困惑,妈妈早出晚归,到底是在忙些什么?可当每一次凝结着妈妈心血的装甲车辆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时候,孩子终于懂得了赵晶这份坚守的责任和使命。

“妈妈虽然不能经常陪我,但我知道她每天都在干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事。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成为行业里的能工巧匠,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赵晶的儿子在日记本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在众多成绩和荣誉面前,赵晶不骄不躁,淡淡地说道“我只是一名平凡的一线技能工人,没有公司给我提供的事业平台,没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没有今天的赵晶”。进入新时代,随着企业的发展,赵晶和她的团队决心继续发挥技术优势,立足本职,保持本色,一步一个脚印,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继续耕耘、继续跋涉、继续奋斗,用智慧和汗水为国防事业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