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完成后,执法人员多次现场核实儿童医院噪声整改情况。
部门联动排查文化娱乐场所。
执法人员夜间检查某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情况,委托第三方对企业厂界噪声是否符合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监测。
思明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提出整改方案,督促企业整改。
台海 9月22日讯 据厦门日 道 “静夜守护”,守护您每一夜的香甜美梦,营造安静、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市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部署和省、市两级纪委监委“点题整治”工作要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城市夜间噪声污染问题,提升百姓生活品质。5月20日至今,在市纪委、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我市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努力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全力推进“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截至9月初,我市交出一份“安静”成绩单。全市各有关部门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检查1612处;发放《夜(午)间建筑施工作业许可》665份;排查商业活动582处;排查居民区、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等2441处;排查公共场所1203处;查处违规鸣笛2548件;检查工业企业342家;对工业企业夜间生产噪声超标问题现场劝导及口头责令整改218家,书面责令整改5家,行政处罚2家,“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通过本 ,集中公布“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中一批典型案例。据悉,下一步,我市将建立长效机制,将集中攻坚与常态整治相结合,持之以恒解决城市夜间噪声扰民问题。
案例1
厦门市思明生态环境局
协调推进落实:
严管优服促整改
静夜守护保民生
6月2日,思明生态环境局接到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转来的群众反映,称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存在机房噪声扰民问题。
执法人员立即与投诉人取得联系,投诉人称自己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南侧谊爱路龙盛花园的居民,“叉车厂区靠龙盛花园一侧的机房,夜间不时传来轰轰声,吵得人睡不好觉。”
了解情况后,执法人员立即到现场调查,发现噪声源为该公司南侧门架测试实验车间内液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噪声——液压泵房内有3套液压泵系统,泵房外配套两套冷却水塔,距离龙盛花园约150米。“我公司为扩大产能,增加了产品测试量,从6月开始,添置了一套液压泵系统,导致噪声增大。”该公司工作人员解释道。
当晚,思明生态环境局立即召开现场会,要求该公司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次日,思明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提出整改方案、第一时间抓紧整改。
该公司积极配合,在执法人员协助下,7月6日,液压泵房及泵房外冷却塔控噪措施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液压泵房完全封闭并在墙上加装吸音棉,液压泵房及冷却塔蓬靠近龙盛花园一侧也加装隔音板进行封闭。
整改完成后,思明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对现场噪声进行了监测,确认达到整改要求、不再扰民。“吵人的工厂终于安静啦,感谢您们的专业耐心付出。”投诉人开心地说道。
案例2
厦门市湖里生态环境局
强化执法监管:
排查噪声源
解决噪声扰民
“噪声到底是哪里发出的?”今年来,湖里生态环境局多次接到市儿童医院相关设备外机运行噪声扰民投诉件,可工作人员每次及时赶赴现场检查后,在医院厂界都未听到明显噪声。
儿童医院周边紧邻康乐新村和万景花园等小区,医院中央空调外机、空气净化机组和空气源热水器机组设置在西侧楼顶。为尽快查出噪声源,湖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组织执法力量,对医院进行全面排查,最终发现噪声源位于5楼楼顶,在医院厂界(一楼)监测的噪声数据不能完全反映距医院最近小区居民的真实感受。
在征求投诉人同意的前提下,执法人员按照《噪声监测标准》中敏感点位规定,对投诉人住宅楼窗外进行监测,噪声监测数据显示窗户南侧为55dB,东侧为58dB,超过二类声环境标准。湖里生态环境局依法对噪声超标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并依法对市儿童医院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随后,儿童医院积极开展噪声治理工作,聘请专业噪声防治单位,对中央空调外机、空气净化机组和空气源热水器噪声源进行噪声治理,并在5楼楼顶设置了屋顶声屏障,有效降低了医院室外设备运行噪声。
整改完成后,经检测,投诉人住宅楼外夜间噪声降至48dB,实现达标。湖里生态环境局组织执法人员对儿童医院噪声整改情况多次进行现场核实,并电话回访投诉人。“明显安静了好多,夜间没有再听到明显噪声啦。”投诉人如是说。此后,湖里生态环境局也未再接到对市儿童医院的噪声投诉。
案例3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研究探讨整改方案:
推进噪声执法
减少夜间噪声污染
7月21日深夜,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在对厦门市亿兴达塑胶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东侧厂界噪声较大,噪声源为公司配电室墙壁上安装的风机。
执法人员立即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噪声监测,结果显示为59dB,超过其所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夜间≤55dB限值,存在超标排放噪声污染物的行为。
“噪声污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容易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称,考虑到该超标排放行为可能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执法支队高度重视,及时立案查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第五条之规定,责令该公司采取限制生产的措施,确保夜间噪声污染物达标排放。
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还细致地向企业宣讲了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要求,并和企业一起研究探讨整改方案,取得企业负责人的理解和配合。
很快,企业迅速进行整改,在配电室安装空调进行排热降温,夜间停止了风机的使用,并向执法支队提交了整改 告。
8月30日夜晚,当执法人员再次到该公司检查时,东侧厂界配电室内墙风机夜间已停用——主要超标噪声源没有了,公司东侧厂界安静多了。
案例4
市文化和旅游局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经营者守法意识
查处娱乐场所超时营业
6月3日,集美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海凤路151号三楼厦门市金悦星辰娱乐有限公司进行日常检查。经抽查电视监控录像资料发现,该公司在5月19日2时41分和5月20日3时02分还在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存在在规定禁止营业时间内(凌晨2时至上午8时)营业的行为。
执法人员对上述现场检查过程进行拍照记录,对现场经理作了《调查询问笔录》,并对当事人开具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公司现场经理签收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并见证了整个检查过程。
据调查,当事人的行为违反《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每日凌晨2时至上午8时,娱乐场所不得营业”的规定,执法人员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相关规定,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
深入开展“静夜守护”专项整治,专项查处娱乐场所超时营业等问题,切实规范了娱乐场所经营秩序,强化了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有效杜绝了城市夜间噪声污染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案例5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创新工地管理模式:
引进社会力量 试行共建共管
针对工地噪声扰民、粉尘污染等问题,不久前,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厦港街道蜂巢山社区一处工地,试行共建共管的新管理模式,让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在建工地的日常监管中。
这处工地是位于民族路的厦门国际交流中心在建项目工地。日常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带着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对工地展开监督检查。特别是中高考前,工地的施工作业容易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城管执法部门会加强现场巡查督导,确保工地没有违法施工。为了降低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施工方会及时调整作业时间。
据了解,这个在建工地,市执法局联合各方把四方共建共管扩大到了六方共建共管,社区、“近邻”单位等社会力量纷纷参与工地的日常监管。遇到噪声扰民、粉尘污染等问题,社区可以直接将居民反映的问题发送到“共管微信群”里。
在此机制下,该局每个月召开座谈会,设定工地参观日,通过微信平台、座谈会等方式,让居民群众有说话的地方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让施工单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老百姓的诉求解决当中。
市执法局介绍,接下来,他们将选取投诉量大、执法难题突出的工地,推广六方共建共管模式,让更多在建工地接受社会力量的日常监管,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一些呼声。
案例6
市交通运输局
源头监管不断升级:
工程改造优化 硬核措施助力控噪
此次开展“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夜间噪声污染,并组织开展现场检查。
8月23日夜间,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局属单位市交通执法支队、质安中心、桥隧中心、公路中心等,联合集美生态环境局,对同集路(海凤路-侨英路段)高架桥、海翔大道(公铁立交-香山段)的提升改造工程开展联合督查。
同集路(海凤路-侨英路段)高架桥自建成运营以来,易引起噪声污染路段第一时间增设了150米长的声屏障以及禁止鸣笛警示标志,通过加强日常巡查,确保有破损的声屏障、路面、井盖及时得到维修,最大限度减少噪声污染。
在海翔大道(公铁立交-香山段)提升改造工程,现场安装了噪声监测联动系统,实时监测各时段不同施工工序的噪声分贝值,以便随时调整各工序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夜间噪声污染。
优化施工工艺,也是一大亮点。邻近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的普通公路,施工过程中均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设置声屏障,提倡采用“四新技术”,采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层,确保路面平整度。
施工期间确需连续进行夜间施工的,该局会督促代建单位落实施工企业依法向生态环境部门提出申请,同时告知居民,取得居民支持,并严格落实降噪措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