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战舰大比拼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的,以前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

该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之一,也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

中文名 俾斯麦号战列舰 外文名 KM Bismarck 建造时间 1936年7月1日 下水时间 1939年2月14日 服役时间 1940年8月24日 沉没时间 1941年5月27日 标准排水量 4.17万吨 首任舰长 奥托·恩斯特·林德曼 国家 德国 服役年限 1940年8月24日-1941年5月27日 满载排水量 5.09万吨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5艘:乔治五世国王号(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Duke of York)、安森号(Anson)、豪号(Howe)。

在条约时代,用集中布置武器、装甲的方式来节约宝贵的排水量,这一理念已被舰船设计师公认。乔治五世级最初设计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新研制的Mark Ⅶ型14英寸口径主炮将采用史无前例的四联装主炮塔,分别安装于舰艏、舰艉,前二后一。

由于设计期间条约尚未失效,“乔治五世”级仍然受到严格的排水量限制。直到开工建造时,方才发现原设计的排水量偏小,而武器系统重量过大,影响储备浮力和复原性。

为了在不对设计图做大改动的情况下(当时全面设计已完成,如坚持大改,该级战列舰的服役或许要等战争结束了)保证防御能力,舰艏第2座主炮塔由四联装简化而双联装以节省重量(即便如此,双联装炮塔的重量仍然达到924吨),最终主炮数量减少到10门,与装备8—9门主炮的美日战列舰相比,火力密度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客观地说,从研发过程看,“乔治五世”可谓“时乖命蹇”;从其服役的时机看,又不啻“生逢其时”。例如,其首舰“乔治五世”号于1940年服役,正值法国溃败,英国困守孤岛的艰难时刻。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法国投降其海军罢战,而敌对的意大利蠢蠢欲动,德国袭击舰四处袭扰。

“乔治五世”级甫一服役便成“救火队员”,其先进的雷达也令其足以胜任北极护航、暗夜搜索等复杂天气下的任务,令多数对手不敢轻举妄动,护卫了盟军脆弱的海上血脉。

纵观将近5年的服役历程,“乔治五世”级几乎参加了皇家海军1940年末以来的历次重大行动,尽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战沉的代价,但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5年9月2日上午,“乔治五世”号及姊妹舰“安森”号,与美国、法国的“条约型战列舰”一起在东京湾见证了战争的结束。

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英语:Richelieu-class battleship,法语:Cuirassé Classe Richelieu)是法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亦为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本级舰共四艘,命名舰黎塞留号,次舰让·巴尔号,三号舰克莱蒙梭号,末舰加斯科因号。在本级舰命运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见证了法国的被入侵和解放。

本级舰诞生自1934年6月25日法国海军最高会议关于法国海军新形势下的造舰计划,以抗衡新时期法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意大利海军维内托级战列舰,新舰以PN-196为设计代号,以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为设计基础,1935年10月22日开始建造,1939年1月17日命名为黎塞留号,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1940年6月黎赛留号在维希法国海军服役。

次舰让·巴尔号1936年12月12日开工,1940年5月6日强制下水拖往卡萨布兰卡,法国解放后继续建造,1949年8月1日服役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海军,三四号舰均未完工即被战火摧毁于船台。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7600吨,装备新型四联装1935年式45倍径380毫米主炮塔两座,并列布置于前甲板;后甲板分列三点式布制三座三联装152毫米高平炮,舰体两舷布制六座双联装100毫米口径高射炮。舰首两座四联装主炮虽然在数量上逊于维内托级战列舰(3×三联装9门),但拥有比维内托级更为密集的火力输出。

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二战前的法国海军,实质上是一支地区性海军,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

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同时安装用于攻击小目标的副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黎塞留”号设计之初,法国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上,与后来的依阿华级类似,呈“前二后一”布置。后来发现,这一方案使战列舰的吨位大大超标,建造费用也难以承受,继而改为6门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

但这样一来,全舰主炮数量过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战中无法有效覆盖目标。最后,经过仔细权衡,在“黎塞留”号上采用了较小口径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能够以4联装方式安装8门火炮,相应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国和英国的火炮身管最短,为45倍口径;意大利为50倍口径,德国为52倍口径。

不过,法国的火炮的发射药装填量最大,因此,尽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弹丸较重,但在弹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并不低于同类火炮。380毫米舰炮的每个四联装炮塔重2274吨,与同时期一艘舰队驱逐舰的排水量相当。炮塔采用液压控制,使用电动液泵作为驱动动力。炮塔内的4门火炮分为两组,每组内的两门火炮联动,而与另一组的2门火炮相对独立。

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弹。一般的战列舰由于结构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进行装填,如大和级战列舰,其采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状态下装填炮弹。由于采用了名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从而提高了火炮的战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角度装填的战列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