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记忆:“102”传奇,在二汽建设中与十堰结缘

史料文字/杨正林

当初,“102”也不会想到:怎么就一下子钻到鄂西北的大山沟里来了?!这个英雄的集体、光荣的队伍是如何结缘十堰的呢?

参加十堰建设,是“102”工程指挥部在参加二汽建设前期所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是没有想到的,因为当时所接受的明确任务就是参加“三线”建设,即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看,十堰之所以能从一个山区小镇升格为“地级市”,应该说是湖北省基于二汽建设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对应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即以二汽建设推动边远山区的建设发展,通过建立十堰市并使其卓有成效地发挥城市功能,为二汽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果把十堰市的建立理解为国家“大三线”战略的延伸,那么对于“102″工程指挥部来说,十堰市就是国家推介给他们的合作伙伴,十堰就是他们的根据地,因此也就有了“102”与十堰长达40余年的不解之缘。@秦楚刊号

说起“102”与十堰市的关系,曾经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联系,若论起二汽建设初期时彼此的感情,完全可以用“鱼水情深”来概括。东风公司曾经把十堰市比作“延安”,以此表述十堰在东风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于为国家建设多少年来转战南北的“102”人来说,十堰市可比作是他们最后的“根据地”和“第二故乡”。从不知道“十堰”是什么地方,到几代人在此生根,“102”人与十堰结下了几代人的情缘。十堰市从县级市升至地级市的建设期间,“102”人为十堰市地方大型建筑工程建设、市政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十堰市地方汽车相关产业建设等方面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被公认为十堰市建设的“功臣”。历任十堰市的领导们与“102”及其承继单位领导之间,基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相互支持的交往和走动,曾经亲切自然的如同“串亲戚”,而参加过十堰建设的“102″人“纯朴、善良、技术精、讲交情、够朋友”的印象,至今仍深深地扎根在十堰人心中,难以磨灭。

记忆中对十堰市的较大规模建设,是从现在十堰市“朝阳路”和“人民路”沿线开始的,代表作应该首推1974年开建的市“东风剧场”和1983年开建的市“人民商场”。承担这两个工程土建施工的是“102”第七工程团和后来由“102”第六工程团更名地省建一局三公司,承担水电工程安装的是原“102”安装二团,承担上部结构吊装的是“102”机运团。十堰市两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地标性建筑相继落成,使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区小镇的人们习惯在低矮草房、土坯墙的视野中,第一次出现有高科技含量的、规模质量堪称一流的、代表新兴城市水准的高大建筑物,也预示着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堰,即将以嶄新的城市姿态,屹立在武当山下汉水河边。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十堰市内由“102”单位及其承继单位建设或参与建设,同时为十堰市民提供生产生活设施服务的主要建筑工程项目大致如下:

民用建筑。主要包括市东风剧场、人民商场、人民医院、太和医院、体育馆、人民银行、图书馆、商贸大厦、广电大楼、金城大厦(建设银行)中级法院等单位的全部或部分建筑工程,以及机电设备、配套设施、水电工程的安装等;

市政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十堰市“黄龙引水工程"及其配套设施、二汽热电厂、二汽煤气厂、十堰热电厂、十堰市邮电街老公路桥、从火车站至人民路横跨襄渝铁路的老公路桥,人民路六堰过街天桥、人民路三堰过街天桥(2012年拆除)、东岳路立交桥、老白公路花果公路桥、车城南路二汽45厂过街天桥等单位或项目的工程建设。@秦楚刊号

工业厂房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市汽车制动蹄厂、市汽车轮穀厂、市汽车油箱厂市汽车改装厂市汽车缸套厂、市棉纺厂市第一第二针织厂、市汽车改装厂市汽车配件铸造厂等,同时还包括郧县第一第二汽车配件厂,竹山银矿等单位的全部或部分工业厂房施工,以及机电设施、设备的安装等建设项这些工程中还不包括有很大部分十堰市政府单位、部分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多家医院办公楼、教学楼、家属楼的新建、改造、维修工程,以及后续的房地产建设等项目。

“102”人结识十堰,还得从十堰地区几个“人民公社”,以及其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有那些质朴的农民兄弟说起。正是他们在“102”参加二汽建设初期,给予“102”各单位家属临时安置方面的无私援助,缓解了“102”的后顾之忧,使得军队出身的“102”人真正感到了一种根据地的温暖。从那往后的几年间,“102”单位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农民兄弟手把手牵手相助,之后又在大规模的“知青返城”时,十堰市又解决了一大批回城知识青年的工作安置,这一切曾使“102”下过乡的子弟们,对于这座城市给子他们的关心和照料没齿难忘,也使得“102”于部职工对十堰政府、社会各界,对十堰当地的农民产生了很深的感激之情。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心心相连的情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农联盟”,以及在“102”人中上上下下自然形成的对十堰感恩和回 的情结,理所当然成为了“102”单位与十堰市紧密联系的感情基础,形成了“102”人全身心投人第二故乡建设的最大动力。@秦楚刊号

作为“102”曾经的大本营和基地,历经风雨同舟的考验,十堰人与“102”人也结下了深厚感情。当年在“102”单位驻地周边的农民兄弟,兴且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102”师傅来解决”,在他们印象中“102”人没有“国家单位”架子,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助。什么开山、修路、架桥、运送生产资料、架设电线,只要是找上门来,“102”各单位从不拖延或推诿。在“102”单位驻地周边,生产队的农机具修理基本是由“102”人免费承包,一时修不及或路远的,到饭点了顺带还会请送修农民吃顿饭。每年的麦收季节,“102”各个单位总会组织大批干部职工,前往周边农村生产队协助农民收割。逢年过节“102”曾经的“承租户”也会和曾经的“房东”们相互串亲戚,你送我一些衣物,我送你一些稀罕蔬菜。那份情意,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让“102”人无法忘却,也让曾经的农民兄弟们念了儿十年。

70年代十堰市开办了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几十年后还记得,当年一批批的同学在毕业实习时,不少“102”的师傅手把手教过他们实际操作的技艺,为他们成为十堰自己培养的熟练技术工人提供了无私帮助。曾经的十堰市属地方企业的干部职工会记得,在80年代十堰市地方工业“大上马”时期,“102”单位在参加或配合化肥厂、水泥厂、制动蹄厂轮穀厂、油箱厂、缸套厂、棉纺厂、针织厂、汽车配件铸造厂、汽车改装厂等一大批工厂项目建设中,把支持十堰市建设的事当作了自己份内事,倾注了满腔热情,投人了大批施工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工程施工费用、机械出租费用的结算时却是能缓则缓、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当时十堰建设还处在基础薄弱时期,在经费实在无法满足施工所需、或者缺口比较大,项目建设又无法更改或停顿时,市里领导、有关单位领导还经常靠着老关系找到“102”单位领导诉苦,于是经常性的几万甚至十几万工程款就被默许为支持地方建设了。当年十堰市的建筑公司、机械化公司、预制构件厂等企业,在如何运用施工管理经验、掌握生产工艺、制定技术规范等方面,也得到过"102”人的无私相传。曾记得大约在2000年前后,曾有个外来的房地产老板在十堰建造商品房,赚得是盆满钵满,事业成功的他自诩“十堰的建设者”并撰文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102”人很不屑,与“102”在十堰所作所为相比,认为他对“建设者"含义理解太肤浅。

不仅如此,“102”人在为十堰周边郧县、郧西、竹溪、丹江等县(市)地方工业发展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1986年秋季,由原“102”四团承建的郧县汽配一厂主体车间,因当地没有大吨位吊车完成上部结构吊装而停工,当时"102”自己虽然有履带式吊车,但因码头木质渡船难以承受几十吨重“铁疙瘩”的碾压无法开到郧县去。万难之下,“102”派出了十堰地区仅有的一台现代化日本液压汽车吊参战,为降低吊车底盘与陡坡道路之间的夹角,几十名摆渡工人付出了4个多小时的汗水努力,用几十根枕木反复架设成缓冲的便道,终于使得近30吨重、十几米长的液压吊车顺利“爬”上郧县渡口大坡。此时前来欢迎的县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发出了热情欢呼,近距离观看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液压吊车进入郧县城,沸腾的小城完全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郧县汽配一厂、汽配二厂的厂房建设顺利完工,这两个厂也先后步入东风公司配套联营厂行列,伴随着郧县汽配件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主力军,“102”单位建设汽配厂,“102”的吊车进人郧县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多少年后郧县人时常说起的佳话。@秦楚刊号

十堰市的近邻——陕西省白河县,为建造水泥厂从外地购买了一台蒸汽锅炉,因为没有运送能力,这台锅炉就在十堰火车站“睡”了几个月。主管工业的副县长打听到“102”有运送锅炉的能力,就天天守在“102”单位生产调度室苦等着用车。由于当时施工任务繁重,实在抽不出运送力量,上班时他就尾随调度员进调度室,下班调度员回家他就回旅社,工作时间他就为调度室工作人员添茶倒水,顺带打扫卫生。鉴于情况特殊,也是为这位副县长那份执拗感动,“102”机运团利用施工空当和反复调整工作计划后,派出了60吨拖板车、20吨汽车吊和一台解放牌交通车,配属半个班的起重工人组成了特别运输组,专程送这台锅炉去白河。这是怎样的路程啊,拉着锅炉的平板车由于超高,在十博域区行驶中逢遇有铁路桥时,要先将锅炉吊下来平放在地面设置的滚杠上,围拖车通过滚杠把钢炉拉过桥洞,再把锅炉吊起放到平板车上,几次三番折腾让来回搬道木、垫滚杠的起重工疲惫不堪;狭窄崎岖山区道路20多米长的拖车转弯时靠路边的车轮几乎悬空,高度紧张的驾驶员初冬天气水湿透衣背:尽管只有不到百十公里的路程,十几个人水米没打牙走了十七八个钟头,车队终于安全到了现场。当锅炉被吊车稳稳地安放在基础上的时候,当欣喜若在的水泥厂工人们爬到锅炉上燃放鞭炮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年轻副县长与特别运输组人员紧紧握手,笑容绽放的脸上却是泪水横流。他真是被“102”人的风格和精神感动了,用他的话说“目不相识的外乡人能为运送我们小县城的锅炉吃这么多苦,付出如此代价只收取少量运费,就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啊”!这就是“102”,他从心底里认定的一—朋友。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在建设中的十堰市曾经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货物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当时除少数单位拥有零星车辆外,整个十堰市专业运输力量仅有“十堰市汽车队”十五台单车载重量1.5吨的 武 一台载重量4吨的“解放牌”汽车。由于运输能力有限,十堰市 市建设用车、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用车,大多需要借助“102”单位的支持。如居民吃的粮食很大部分是由“102”的汽车从火车站将麦子、稻谷运到十堰粮食加工厂,再把加工好的米面运到市内各个粮站。对城市居民供应的蔬菜,除菜场周边生产队是采用人工、板车调运到菜场外,许多是由“102”各单位的汽车从郊区运到市内各菜场。生活日用品也大多是由“102”的汽车从火车站运到郧阳地区商业局仓库(当时称为二级站),再分运到各销售商店。最困难还要数解决烧煤问题,那时候十堰市生产生活用煤很多是由“102”和郧阳地区运输公司派出运煤车队,从四川、河南、山西等地直运或从当地装火车把煤转运回来,再由煤场分配销售。说起到山西运煤,曾经的“102”运煤队司机至今仍心有余悸,因为从山西晋城到河南沁阳火车站,曾经有一段54公里太行山盘山公路,山路坡陡处满载的运煤车要挂一档爬行,90度以上急转弯就达360多个,那段路平均每十天要撞(翻)14辆车,仅1976年一个夏天,“102”运煤车队就有7台车因各种事故而毁损,就是这样的危险困难任务,“102”执行了很多年。

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枣阳县(现枣阳市)火车站附近,曾驻扎过“102”工程指挥部直属的汽车连,主要承担铁路运来的物资向十堰工地周转的任务。汽车连驻地周边地方放露天电影有个惯例,就是放映前放映员要先用喇叭喊间:“102°的师傅来了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开始放电影。这种情感结缘的由来太多了,有汽车连帮助当地义务修车、修拖拉机,有汽车连出车帮助当地农村运送生产资料,还有则是因为每年一到麦收季节,汽车连会出动上百台车(次),去帮周边生产队运送麦子,在当地上自县领导、下至普通社员的心里,““102*汽车连”就是他们的朋友和亲戚。尽管时光过去了几十年,但俗话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着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102”单位重情义、重友谊,注重与地方的关系,只要是驻扎过的地方,工作过的地方,熟悉他们的人们至今说起来仍心怀念想。

英雄的“102”,十堰与你有缘,十堰人民感谢你!重要参考文献:文史档案?魏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