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为何险成废铁?关键技术卡脖子,竟是电影明星攻关?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已经有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在服役,一起保卫着国家海疆的安全。

不过在辽宁舰下水服役前,因为我们还造不出航母阻拦索,向俄罗斯求购又没成,结果被外国唱衰,甚至有外国媒体都嘲笑辽宁舰没有阻拦索将成为一堆废铁。

然而很快,我们自己就成功制造出了阻拦索。而造出阻拦索的是河北一家民营企业,该企业的总裁还是很多人都认识的一位演员,他的妻子更是一位大家熟知的明星。

过去美俄等国,曾发生过很多次因舰载机降落时阻拦索断裂而导致的惨烈事故。那么中国自己制造的航母阻拦索性能又是怎么个水平呢?

大家好,欢迎来到认知金字塔。今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航母阻拦索的故事。喜欢的朋友还恳请您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大家都知道,航母本身并没有战斗力,或者战斗力并不够,但是作为舰载机的母舰,它就相当于是一座移动式的机场,这在无形之中扩大了舰载机的活动范围,能够实现多维空间的立体式打击。

而航母的作战能力主要就是通过高频次的起降舰载机来实现的。但是不像在陆地上,战斗机 可以通过长距离滑行进行降落,因为航母甲板长度有限,舰载机必须在短距离内降落,这就需要用到阻拦索让降落时的舰载机快速减速。

就像我们的辽宁舰,飞行甲板长度是300米,而舰载机降落时的速度一般都超过了200公里每小时,差不多是一秒钟50多米。如果没有阻拦索进行阻拦的话,估计五六秒钟左右,舰载机就要冲到尽头,坠进海里。

所以作为舰载机是否能够平安降落、航母是否能够拥有战斗力的关键技术之一,阻拦索也被人称为“舰载机生命线”。

历史上最早的阻拦索就只是一根简单的钢绳,两头悬挂着沙袋,可以说整个阻拦系统都非常的简陋,阻拦的成功率也非常的低,甚至会经常出现阻拦索将降落的飞机直接绊倒的情况。

后来在1924年,英国首先设计成功了较为完善的液压式阻拦索技术,之后美国引进英国的阻拦索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制造出了第一代液压阻拦索。

在中国制造出自己的阻拦索之前,全世界只有美俄两个国家可以制造阻拦索。哪怕是英国,虽然有制造阻拦索的技术,却没有相应的制造能力。

还有像法国,它的戴高乐航母上的阻拦索都是向美国购买的,并且一条只有十几米长的阻拦索需要150万美元。

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是通过对瓦良格号的升级改造而来。当年乌克兰将瓦良格号卖给我们的时候,这艘航母才完工不到70%,而且乌克兰还将航母上的设备全部拆掉,其中就包括上面的阻拦索系统。

也因此,我们对瓦良格号的改造升级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就包括上面的航母阻拦系统,而且还不只是一条阻拦索而已,其中阻拦装置、液压缓冲装置、复位装置等一系列结构,都需要我们进行重建。

当舰载机降落时,它的尾钩会钩住阻拦索使其急速向前运动,此时阻拦索的液压系统在短时间内吸收舰载机的动能,相当于是进行了能量转换,所以舰载机才能在短时间内消耗完自身巨大的动能,实现超短距减速。

而当舰载机停止时,阻拦索通过复位系统重新归位,等待下一次降落作业。在这一系列动作中还需要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因为整套阻拦系统,特别是液压系统吸收舰载机动能后,温度会有一个明显的升高。

所以阻拦系统的制造,考验了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材料水平、机械加工技术、自动控制和液压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想搞全套阻拦系统,必定要有很强的综合工业水准。

好在我国经过多年努力,不但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工业水平也突飞猛进,所以先后顺利攻克了阻拦索系统的液压缓冲装置和复位装置等诸多问题。

只是最后却还是卡在了阻拦索的制造上面。阻拦索是整个阻拦系统技术含量最高的装置,在舰载机高速拖拽作用下,阻拦索所承受的拉力是舰载机自重的数倍,短时间内可以达到100吨以上。

而且,考验阻拦索的不只是能够承受拉力的大小,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要求。

比如一个阻拦索要足够细,这样才不会影响舰载机的滑跑,可以让舰载机降落时高速碾过。如果阻拦索太粗的话,以舰载机的高速度,很可能会在滑跑时失去平衡,导致翻机事故。

同时阻拦索还要有足够的弹性和韧性,因为舰载机尾勾勾到阻拦索之后,阻拦索也要跟着弯折,如果阻拦索没有足够弹性和韧性,就很容易会绷断。

另外就是阻拦索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问题,因为航母上的阻拦索需要反复使用,不能使用几次就坏掉,否则的话成本实在太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受的起。况且一旦在战时,舰载机起降频繁,也根本没多少时间可以让你去临时更换阻拦索。

所以,这些都是阻拦索难以制造的原因,别看一条阻拦索只有几厘米粗十几米长,却有着极高的性能要求,其制造难度让我们这些外行人几乎难以想象。

而眼看辽宁舰的建造都已经到了后期,可是阻拦索却还没有着落,我国便想要寻求外国的帮助。不过美国肯定指望不上,所以我们只有寄希望于俄罗斯。当时我国就专门派出代表团去俄罗斯,商谈引进俄罗斯的阻拦索制造技术。

只不过,当时俄罗斯虽然愿意转让阻拦索的制造技术,却开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再加上中国经过论证后,发现当时俄罗斯的阻拦索制造技术已经比较落后,很难满足辽宁舰的要求,所以性价比并不高。

因此双方最终并没有谈成合作,中国也决定自己研制阻拦索。

然而,一些国家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幸灾乐祸之余,也严重质疑中国是否能独立自主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阻拦索。

甚至当时加拿大的汉和军事杂志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肆渲染中俄双方交恶,所以俄罗斯拒绝转让阻拦索制造技术给中国。该文章还断定因为俄罗斯不肯为中国提供阻拦索制造技术,中国也不可能自己制造出阻拦索,所以辽宁舰将成为一堆废铁。文章说因为中国舰载机无法在航母上降落,辽宁舰最多只能用于舰载机的起飞训练。

不过中国并没有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为了加快阻拦索的研制,我们决定集思广益,向一些民间的钢索企业寻求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河北一家钢索企业发现,航母阻拦索的性能指标和他们公司生产的一种弹力钢索性能非常接近,于是便主动联系了军方。军方在经过检测后发现,这种钢索的性能确实和阻拦索性能指标很接近,于是指派专家和这家企业联合成立攻关团队,着手研制阻拦索。

由于已经有了多年的技术储备,团队只用了4个月时间,在对那种弹力钢索进行多次改进后,终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

而这家钢索企业的执行总裁除了是一位企业家外,还是一位演员和制片人,曾主演过电视剧《天仙配》,还投资出品了《新水浒传》、《白蛇传说》等影视剧作品。他的妻子同样是位演员,而且也很出名,曾主演过周星驰的《功夫》等多部影视剧作品,还曾被评为“四小花旦”之一。

看到这里,大家猜到是谁了么?大家评论区互动起来吧。

有了阻拦索后,我国还在陆地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并经过上百次的改进,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的阻拦索的定型制造。

在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顺利下水,我国终于有了第一艘航母。

之后不到两个月,在2012年11月25日,我国就完成了舰载机阻拦着舰试验。当时我们的英雄飞行员戴明盟,驾着歼-15战斗机以200多公里每小时的降落速度完美着舰,成功勾住阻拦索,完成了中国海军的第一次航母降落试验。

而那些唱衰和质疑的外国媒体也都不得不闭上了嘴。

到如今,我国已经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进行了上万次的舰载机降落作业,其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因为阻拦系统故障而导致的事故。这足可以证明我国航母阻拦系统和阻拦索性能的优越性。

而相比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却没少发生因为阻拦索断裂而导致的事故。

像俄罗斯,本身出于各种原因,如今只有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服役,而它的阻拦索技术在这些年并没有进行迭代,甚至已经明显落后。

2016年,俄罗斯一架米格29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降落时,虽然开始时成功勾住了第二根阻拦索,但紧接着第二道阻拦索却突然断裂,然后飞机又勾住了后面第四道阻拦索才成功停稳。但是这一事故导致第二、第三根阻拦索缠绕在一起,后面一架战机在等待阻拦系统修复的时候,因燃油耗尽而坠海。

还有在2019年,一架苏33战机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降落时,阻拦索又一次意外断裂,导致战机偏移航道,撞上了停在航母上的另几架战机,导致数架战机毁损,多名士兵受重伤。

2019年退役水兵古丽帕丽曾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她在辽宁舰上服役时的故事。在提到舰载机着舰时,古丽帕丽表示,西方曾嘲笑中国造不出阻拦索,但辽宁号上的阻拦索已经比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上的更为先进。

现在也有不少军迷在提起中国曾向俄罗斯求购阻拦索制造技术的时候,也会半开玩笑地说,幸亏当时中国没有买到,否则的话,还不知道现在会是怎么个情况。

而美国也跟俄罗斯一样,没少发生阻拦索断裂的事情。

比如同样在2016年,一架预警机在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上降落时,阻拦索突然绷断。虽然这架预警机险而又险地停了下来,但是那断裂的阻拦索却横扫向旁边指挥飞机降落的工作人员,将8人的双腿直接抽断,当时的情景可以说非常的惨烈。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49年美国海军开始大规模部署飞机到现在,已经损失了一万多架飞机和超过8000名飞行员。这些损失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飞机在降落时阻拦索发生断裂导致的。

不过据说现在美国已经成功研发了电磁阻拦技术,并有望在即将服役的福特级航母上装载电磁阻拦系统。这种电磁阻拦技术相比现在传统的液压式阻拦技术更为先进,性能更好,更加安全,它的应用,应该会在将来大大减少舰载机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们中国也没有停下脚步,在2017年两会期间,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不仅研制成功了航母电磁弹射技术,而且还搞定了电磁阻拦技术。

马伟明院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院士在谈到中国的舰船综合电力技术时表示,中国的全电推进系统目前处于全世界最领先的位置。因为中国一步到位采用了中压直流全电推进技术,比美国的中压交流推进技术整整领先了一代,而美国目前才开始做中压直流的预研,要赶上中国将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

马院士还证实,中国的航母电磁拦阻技术,将会配备在未来的国产核动力航母上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上面。

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为祖国加油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