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造钻石真的能让钻戒价格降下来吗?

■文|袁榭

最近,在说起钻石价格与市场历史时,简体中文 络终于接上了十年前的世界潮流,翻炒起源远流长的阴谋论:

钻石不稀有、也不会保值,普通人买不起钻戒全赖戴尔比斯公司一手遮天操控价格。

当然,这个阴谋论在中国加上了个本地特色的沙文主义结尾:中国人造金刚石产能世界第一,打救买不起钻戒娶不上老婆的穷屌,就靠河南厂家啦!

可惜,这些论点,智识水准、与现实契合的程度,都只有高中男生的水平,充斥着过剩的白日梦与荷尔蒙气息。

一,原料“不稀有”不代表终端价格贱

很多人说起供求与价格时,总摆脱不了高中课本上那点政治经济学知识,以为“不稀有”的东西居然昂贵,肯定是黑心资本家的作为。

如果脑子稍微多用两个百分点,就能想到,“不稀有”的原料和终端产品,中间过了无数道加工与交易环节,怎么可能在最终端的交易仍是贱价?

河沙到处都是,谁有脸用“都是硅结晶”这个理由,要求高通与英特尔拿河沙价卖芯片?空气无处不在,但如果有人拿这个理由要求厂家无偿提供纯氧与液氮,被保安痛揍是最好的下场了。

钻石也是一样,不管地壳自然储量有几十亿克拉,从开采到加工再到最终的首饰,价格注定会走出陡峭的上升线。谁要是找上俄罗斯国企,要求世界第一钻石储量大国按矿场收购的贱价,把成品的首饰钻石卖给普天下亟需求婚的穷屌丝们,除了“失心疯”以外不会有其他评价。

2017年世界已探明的金刚石自然储量分布,单位按百万克拉计,俄罗斯一国的储量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所有储量还多。

二,钻石太硬,一直很稀有

在各种宝石中,钻石有着更加尴尬的历史:它被发现得很早,但直到近代才能被产业化加工。在人类史的两千多年里,钻石太稀有了,以至于稀有到没法交易、没法定价。

众所周知,钻石是硬度最高的自然物质。虽然生活在高加索到兴都库什山脉的人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早就将钻石首饰化,但钻石首饰的数目远不及镶红蓝宝石与翡翠琥珀的首饰,就因为钻石太硬太脆了,难以加工。

钻石硬到古人认为是现实中的神话的地步。古印度人为钻石生造了“金刚不坏”的名词与神学理念,古也门人称钻石是神之笔尖,古罗马诗人普林尼称钻石是神力难摧之物。对,释迦摩尼的弟子们用钻石来命名核心神学著作——《金刚经》,想来他们不会是为了拿戴尔比斯公司营销“钻石恒久远”的广告费。

这是在阿富汗出土的公元前300年的类似首饰戒指。相比两边的古法打磨钻石,还是中间那颗红宝石显眼得多。

老早将钻石的“恒久远”形而上化的西方人,将稀有到既无价也无市的钻石首饰用出了政治意义。既然钻石是坚硬难坏、恒久长存之物,那用在需要有“永不改易”象征的装饰上最合适不过。古印度将军在终战和约里提到钻石,古罗马贵族在印玺上镶嵌钻石,都有这种政治象征意义。

三,中世纪后,加工钻石仍是高技术活

直到15世纪,钻石才开始成为能在市面上流通的奢侈品。因为西欧人的技术革命让切割、打磨钻石原石成为一种行业。钻石终于从千年来的坚硬但晦涩之物,成为近古以来的华灿饰物。

这是15世纪的初代钻石切面机的设计图与复原物。别看这玩意像个面碾,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宝石匠们千年来都没有发明出这玩意。

托技术进步的福,钻石的立体切面成为可能,终于能做出被珠宝商们吹成“火彩”的光线折射效果了。这是15世纪德语地区贵族的钻石首饰,有古代的梨形设计与多切面。

首饰用钻石切割打磨的工艺创新中心,自此定格在西欧。每一种工艺创新,都来自于意大利、英国、荷兰的珠宝匠们。这是从17世纪到1910年的钻石切面工艺演进史简图。

尽管切割打磨工艺不断进步,但切割原石的第一下,在有液压机器和激光之前,还是依赖古旧的“以石攻石”与“寻隙裂解”技术。钻石除了极硬以外,还是极脆的,要是初始加工的珠宝匠一个手不稳,本来是石榴大的原石,很可能就被敲碎成眼屎大的一堆细渣。出了这种事,珠宝匠倾家荡产也赔不起货主。

人类发现的最大号自然钻石——库利南钻石的初加工,就能说明为啥加工技术大幅进步、黑非洲的丰富矿藏被白人占据的19、20世纪,反而钻石价格暴涨。因为初加工太考验人了。

三个普通荷兰珠宝匠们每天工作十四小时,如此干了八个月活,才做好让大师傅对库利南钻石敲第一下的预备工作。大师傅在敲下分解库利南原石第一下时,旁边准备着医生护士,随时预备抢救珠宝匠大师傅可能紧张出的心脑血管不行。大师傅在敲下第一锤时,不负众望地成功无事故分解原石——并且晕倒。

“第一锤”现场

四,钻石的价格真是被炒起来的吗?

说到现代钻石业,不得不说到戴尔比斯公司与“一颗永流传”的营销案例。但是,一般人买不起钻戒泡不到老婆,真该赖洋人奸商囤积居奇抬高价格吗?

其实戴尔比斯的“钻石恒久远”营销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传播阴谋论的中国人没提到,或者不愿意提的。此营销还有一个口号,是“花两月薪水,买颗钻戒伴终生”。

是的,珠宝商们的智商与情商比阴谋论信徒还是要高不少的,并没有卡死供给并虚抬价。毕竟供给也会刺激需求,如前所述,古代的钻石之所以没有红蓝宝石畅销,就是因为加工难、供给几近不存在。完全“无市”,自然完全“无价”——莫得卖,哪来定价呢?

而要真正大笔盈利,开发中产与工薪层顾客才是正途。广卖才有大赚,而要广卖,钻戒的定价策略最好是“倒高不低”,和LV手袋一样,是有体面工作的顾客们咬咬牙攒攒钱,跳一下够得着的那种。

戴尔比斯的“钻石恒久远”营销活动的目标地区是西欧与北美,而“花两月薪水,买颗钻戒伴终生”的广告与定价策略着实没有偏差。2014年,美国市场上普通钻石婚戒的价格水平在4000美元,而美国户均中位数月收入是4709美元。考虑到社会就业结构与性别分布,钻石婚戒的确是一个有体面工作的年轻男性省出两月薪水买得起的。

英国的状况类似:普通婚戒价格在1231英镑左右,而水准以上的全职雇员月收入是2300英镑。

而且现在北美钻戒的主顾客不是求婚人群,近半是已婚人群——是过圣诞节时送给老婆的礼物。

五,戴尔比斯早就不垄断世界钻石业

其实当今钻石业市场,不论供销,老早就不是戴尔比斯宰制全球的时代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退出戴尔比斯的供销联盟,钻石国企Alrosa的产品充斥了全球市场。2013年,Alrosa的产量超过了戴尔比斯旗下的公司,跃居当年世界第一。2016年,戴尔比斯与Alrosa各占全球自然原钻供应的三成多。

钻石零售价格在21世纪的跃升,恰恰是发生在俄罗斯国企的大批销售之后。奢侈品交易中的“供给刺激需求”特性,于此再次显现。

而戴尔比斯公司现在也不是独霸行业的龙头了,在集体劳工诉讼缠身、竞争者不断增产的十年间,戴尔比斯的市场份额不断缩水。

六,钻石能不能保值?

中文 络上流传的“钻石其实不保值”的说法,其实也得两说。钻石在近二十年间的价格曲线的确平缓,涨势不大,但也没贬值。这是1999-2010年世界范围内各种宝石的价格走势图,黑线为钻石,灰线为彩钻,虚线为其他宝石。

可以看出,钻石虽然没啥大的增值前景,但这种稳健的价值曲线,要跑赢中国A股市场没啥问题。

至于“河南金刚石挑战首饰市场”的梦,最好别做。

是的,不管工业用钻石,还是宝石级人造钻石,中国河南都成了世界的最大生产地。但代价有多大,估计就没人愿意提了。

业内最常用的“高温高压法”制造出的人造钻石,出炉的产物不是晶莹白净的,而有一层“金属触媒包衣”裹住。因为高温高压的合成过程中,熔化后的触媒金属会与金刚石、石墨粉融在一起。

出炉时的人造钻石

而要洗去这层“金属衣”,就得用浓硫酸和浓硝酸混配的王水。洗除工序后的废液,含有大量废酸液与重金属锰、镍,对环境是严峻的挑战。由于废水中有强酸液,很可能会腐蚀混凝土排水管,造成渗漏,重金属离子与废酸会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源。

合成金刚石的立方压机

理论上,金刚石合成厂家应该对废液做到“零排放”和“再处理”。但实际上恐怕不是这样。中国研究者所有关于人造金刚石废液处理、回收的研究文献中,都用假设语气“虚拟”生产者的污染状况,“日排放废水90-100吨,ph值在0.5-4.5之间,超过国标的酸性三倍”、“镍离子超过国标10-15倍、锰离子超过国标10-20倍”。

当然,这些“假设”到底是不是出于实境,大家可以按照在中国生存的特色常识,自由心证一下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