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打造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适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充分调动一切创新资源,发挥放大“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当今时代,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多属于传统低端产业,产业延伸开发、高端开发不够,科技含量不高,新型产业明显发育不足。如何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之路,成为摆在全市干部群众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忻州行动计划(2014—2020 年)》《忻州市低碳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许多政策创新,整体上形成了包括重大创新工程、重点产业创新等诸多重要方面行动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基本形成了全市科技创新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完善了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全民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创业担保风险补偿、融资保费补贴及创业奖励补贴;安排3000 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集聚区。

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必须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深深地刻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脑海里。市县两级主要领导订阅了《科技日 》《知识产权 》等权威 刊,加强学习,增强科技意识。全市组织了15 支科技宣传队伍长年开展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企业,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技术培训班、创新成果展等活动,使人们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更加形象具体。市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领导小组,科技工作逐步摆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逐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创新驱动核心是科技创新,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振他们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在多次调研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忻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由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13 年7 月1 日起正式施行,其核心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行重奖。相较以前的奖励办法,《忻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丰富了奖励内容。由单一的科技进步奖扩大到“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类,覆盖了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二是提高了奖励力度。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获奖项目及人员进行重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0 万元,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2 万元、二等奖1 万元、三等奖5000 元;三是突出了激励创新、奖励人才的宗旨,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质量和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也是加快创新型忻州建设步伐,推动综改攻坚、促进转型跨越的重大部署。对于全市科技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市启动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初步建立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体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市委组织部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其中对科技人员来忻创新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县两级政府均设立了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进行补助,在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于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5 至10 万元的补助。部分县还制定了奖励政策。如,定襄县对企业申 专利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奖励5 万元,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奖励2 万元,重大发明专利奖励30 万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最直接的载体。为了激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我市主要落实以下政策支持:一是对每家企业技术中心给予3 万元的建设资金补助。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 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 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管理走上规范化、法治化道路,初步形成以国家、省、市三级技术中心为骨架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升级和改造,执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

三是启动了高新技术企业育种工程。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征15%的优惠政策。四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项目上给予立项倾斜。五是为了鼓励技术转移转化,我市对于技术合同收入执行免所得税和营业税的政策。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 户,同比增幅及其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比值,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考核任务。新培育认定民营科技企业6 户,全市总数达到43 户,工业总产值达14 亿元;新培育认定科技型小微企业1 户。这些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各级科技资金,助力我市创新驱动发展。2012 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惠民计划后,静乐县当年就获得项目支持;2013 年,原平煤机配套装备基地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计划。繁峙县的生猪养殖、河曲县的糜子产业、岢岚县的晋岚绒山羊产业化开发、神池县的肉羊养殖开发与推广、五寨县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产业化开发与推广等优秀项目先后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013 年原平市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专利是衡量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以专利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我市每年都要挤出经费用于专利申请的补贴与奖励,针对一些企业对专利有一种神秘感,想申请专利,又有畏难情绪的情况,我市邀请专利方面的专家和专利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举办培训班,开展专利申请上门服务,为企业免费提供专利咨询、专利诊断、专利申请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全市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大幅增长,2010年368 件、2011 年609 件、2012 年739 件、2013年982 件,2014 年达到1015 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 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

合力推进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推进“出成果”的目的在于“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切实解决科技计划聚焦不够和碎片化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好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我市制定出台了《忻州市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对市级科技计划类型进行了优化重组,分为基础应用类、公益类、市场导向类和重大项目类,明确了各类科技计划边界,突出了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并从立项管理、过程管理、资金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在科技项目的申 立项上,我市一直坚持重点向科技型企业倾斜。特别是对那些创新需求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更是千方百计支持发展。近年来,我市的泰宝密封、佳诚液压、兴胜机械等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几年间就实现了由小商品到大产业的转变,成为我市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山西泰宝密封有限公司2009 年销售收入仅有2104 万元,依托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29 件专利技术,销售收入在2012 年达到了23288 万元,利润由2009 年的62 万元增长到2012 年的3056 万元。这些高新企业的发展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一大批企业竞相创新,后发争先,实现跨越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至关重要。我市各级各部门“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派上了大用场。首先,主动对接,跟踪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根除故意刁难、吃拿卡要、久拖不办、为官不为的陋习,为创业者建设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营造一个弊革风清的创业生态环境。其次,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效应,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了有效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我市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三年来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6000 余万元,这些减免税收撬动企业自主投入研发经费3 亿元,极大带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三,做产学研合作的强力推动者。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是我市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工作的重心。现在,我市新上项目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已经成为自觉行动。面对我市科技创新氛围不浓、主体不强、环境较差、投入较少、支持不够、人才不足、成果不多等问题,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今年开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都要至少联系一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主动搞好科技创新的信息对接。按照这一要求,市科技局已经对300 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科技需求摸底,有关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科技创新行动让忻州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希望,一个人人创新、家家争先的氛围正在形成

6 月4 日,忻府区合索区域的风速达到22.8/秒,这是该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风,区气象局及时向全区菜农发出了大风警 ,并提出防范措施,从而使全区1.6 万亩日光温室蔬菜免于灭顶之灾。这就是荣获2014 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忻府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研究项目的功劳。

近年来,忻府区设施蔬菜发展十分迅速。区气象局应势而动,通过对北合索村富村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作重点连续观测实验,确定忻府区设施蔬菜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 提出致灾临界指标,建立忻府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为大棚经营户服务。通过对富村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蔬菜(重点是黄瓜、番茄)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研究应用,每亩蔬菜可增收5000 元左右,很受广大菜农欢迎。连续两年的市科技奖评比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获奖项目大多是这种来自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进步项目,而且质量逐年提高。正是这小发明、小创新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山西同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申 的“一种高密度岩石粉状乳化炸药及其制备方法”项目曾获得一等奖,今年不仅获得一项一等奖,还荣获一项二等奖。单从这一点,就知道该企业科技创新内动力有多强,难怪能成为我市工业系统科学发展的典范和我省中小企业板首家上市公司。

野山蘑驯化种“沐野一号”双孢菇的培育与栽培技术研究也是荣获2014 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老家定襄县的中科院教授梁枝荣退休后,成立了“忻州市沐野食用菌研究所”, 通过多年对五台山野山蘑的研究,在2013 年从中培育出一个可以稳定扩繁、用于人工栽培的新品种,定名为“ 沐野一号”,并初步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多模式栽培技术。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其是一个来自野生的双孢菇新品种。2014 年5 月以来将这种新菌种投放到五台县郭家寨温室园区以及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进行了规模栽培,均获得成功。每平方米产菇12.5—30 公斤。

由河曲兴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满贵等人完成的“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推广技术体系”是2013 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阻碍脱毒薯推广普及的难点问题,如种薯短缺、调种困难等,实现了河曲县三年普及一级薯的目标,农民种上了产量最高的原种和一级薯。旱坡地亩产量由750 公斤增加到1500 多公斤,最高达到3820 公斤。企业也因此扭亏为盈。昔日不起眼的“土圪蛋”成了百姓致富的“金蛋蛋”。

本届评奖的一大亮点,是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成果——忻州市公共权力运行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这也是我市推进“六权治本”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清权确权、科学配权、固化流程、排查风险、评估分责、制定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该系统综合运用了系统工程、行政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集“权力公开、电子监察、风险防控、预警处置”为一体的“一库七平台”公共权力运行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达到了“一门受理、内 办理、及时反馈和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的设计要求。从去年7 月开始,14 个县(市、区)和市直45 个部门陆续投入运行,运行稳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做到权力有数、运行有度、监管有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