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这一篇主要说说榆次的「桥」,因为榆次城区没什么河流,所以,这个「桥」自然指的是「立交桥」。
原榆次县城位于老石太铁路及南同蒲线相交的东南侧,老城里自然是没有「桥」的。
20世纪初,石太铁路通车后,北关瞬时繁华了起来,之后随着路西、路北等区域的发展,城区面积成倍扩大,日渐形成了一个被铁路线分割成三部分的「榆次城区」,城区日渐增大,被铁路分割而带来的各种不便利,便日益显著。
如图所示:榆次城区被铁路分割成三部分
于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人们来往于铁路两侧的「桥」们,便应需而生。这篇文章,暂时按照建造的年代,把这些桥分了一下组。
老桥
榆次的立交桥中,称得上老桥的,应当是90年代之前修建的几座。
旧的大同桥约建成于1958年,它的位置,正是石太铁路与南同蒲铁路的交汇处,下穿石太铁路及榆联线,连通了南侧的大同街,与北侧的新建街。大同桥应当是榆次的第一座「立交桥」。
1966年卫星图中的大同桥一带
从上图中可以隐约看出大同桥南北两个桥洞的阴影。
大同桥得名于其南侧的「大同街」,而关于大同街的名称来历,有一篇文章这样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工兴建大(山西大同)潼(陕西潼关)铁路,这条铁路东面形成的街便称为“大潼街”。仅两三年后,此铁路先后易名“正太支路”与“南同蒲铁路”。因谐音与这条铁路线北端为大同,便将街道名演变为“大同街”」
改造前的大同桥旧貌( 图侵删)
随着上一轮的城区道路大更名,大同街已经与其北侧的新建街合并,更名为「新建路」,而原先的旧大同桥,也在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建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旧桥东侧50米处建起的42米宽,双向6车道的「新大同桥」。
我至今不知道「锦纶桥」到底有没有名字,只是因为它处在锦纶路上,所以我这样称呼它。锦纶桥60年代时曾名「战备桥」,因今锦纶路在当时名为「战备路」。
因为住在锦纶厂,所以从很小时候就对这里很熟。我们对锦纶桥的称呼就是「桥」或者是「大桥」,而桥南侧的羊毫街、新华街直至「专医院」一带的区域,被我们称作「大桥底下」或者也称作「大坡底下」——因为从北向南过锦纶桥后,是一段挺陡的下坡路。
1966年卫星图 锦纶桥和桥北的锦纶路还没出现 可看到东侧的小桥
图中,左下角是「专医院」,以及突然变细的顺城街、大弯形的「黄龙港」(黄龙江)。上半部分的横向线条即为石太铁路,下半部分的横向贯通马路,左段是羊毫街(斜向右上方向的是砖窑街),右段是新华街。中间南北走向的路,便是今天的锦纶路南段。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今天锦纶桥所在的位置还并没有桥的身影,而在其东侧,有一座小桥,连接了铁道南北两侧。
这个小桥现在还在,记得80年代末锦纶桥大修时,来往的人流和车辆都绕行于此。
锦纶桥和榆次其他的桥其实不太一样——大同桥、正太桥、安宁桥、迎宾桥……等等这些个桥,都是街道从下方穿过铁道,而锦纶桥是街道从上方跨过铁道。所以其实,虽然今天这一篇写的是榆次的「桥」,而可能实际上,锦纶桥才是其中那个「真正的」桥,其他的几个,更适合称作为「洞」。
——开个玩笑。
从锦纶桥南侧看下方的石太铁路(摄于2007年)
锦纶桥自80年代以来,分别经历了三次大修和拓宽,如今也已是双向8车道的大桥。
小西关桥,可能很多榆次人不知道,它的位置在南关的西南,「金三角」东侧,「榆次西站」的南侧,应当算是今天所写的几个桥中,最小且最简陋的一座,真称得上是一个「洞」。
这条路大概自我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没怎么变过,只是两侧的马路有过拓宽和修整。后来,南边的思凤街通车以后,这条路又成了被遗弃的角落,所以桥的面貌也停留在了上个世纪。
顺城街立交桥,建于1983年,可能应该算是榆次历史上第一座「新式」立交桥,首次采用了现浇的箱体式结构。
顺城桥的位置,北边是早已撤村转居的窑上村,南边是榆次西站,东边是晋华,西边通向八一饭店及液压件厂、经纬厂等区域。自80年代通车以来直到今天,这里一直也都是榆次最繁忙的路段之一。
大约在2000年前后,随着顺城街的拓宽改造,顺城桥也进行过一次大修,同时在桥两侧的墙壁上增加了榆次一些历史人物故事的浮雕。
90年代的桥
90年代的几座桥,大约都集中在1993~1996这几年里建设和完工。
正太桥得名于「正太铁路」,即石太铁路。它的位置,在紧临大同桥西北侧,「石太铁路」与「同蒲铁路」交汇处,现蕴华街上。
1966年卫星图中正太桥附近
图中可以看到左边斜长方块区域,是今窑上小学,全图的右上区域是新建街晋华的生活区,正太桥的位置,就在窑上小学下方东西向马路与铁路交汇的地方。
90年代正太桥通车之初,其所在的窑新街(现为蕴华街的一段)还是一条窄马路。
2000年代,榆次打通了正太桥向东至原建西街荣发市场的一段路,将原建东街,建西街,窑新街贯通起来,称为「蕴华街」。经过2017年的改造,如今的蕴华街,已经是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正太桥也随着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
2018年改造通车后的正太桥
安宁桥得名于其东侧的安宁大街,
90年代初的榆次市区,基本上从迎宾路以北就比较荒凉了,安宁大街就已是当时最北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安宁桥当年曾是榆次「最大的」公铁立交桥,因为有三重桥洞,另有一条高架铁道从顶部越过。
从空中看安宁桥可以看出有4条铁道
1907年,石太铁路的通车,造就了榆次北关的繁荣,形成了粮店街,栈房街,道北街等街道。粮店街,由「原北门外的一条普通小路」一跃成为「20世纪榆次城的中心商圈」。
1966年卫星图中的粮店街道北街一带
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粮店街和道北街还未直接相连,来往需通过东侧的一条小路通行。
90年代以前出生的榆次人,应该都对粮店街原来的平交道口有印象。当年的粮店街,作为榆次最繁华的商业街,与繁忙的石太铁路在平面处交汇,因此,时不时就有来往的火车经过。
小时候曾无数次从这里经过,经常是猛地响起一阵急促的「铛、铛、铛……行人车辆请注意,火车就要开过来了……不要抢行,不要穿栏杆,以免发生危险……」,正在通过铁道的人们惊慌地加速离开,紧接着栏杆放下。火车过后,往来南北的车辆和行人都已非常拥挤和焦急,等到栏杆抬起,大家再拥挤着横穿铁道。
这里应当是当年榆次城内最大的交通瓶颈了,于是修一座立交桥便成了迫切的刚需。
记得当年榆次市的财政颇为紧张,同心桥工程在开工前还曾和广大市民募捐,因而被命名为「同心桥」。
同心桥于1996年建成通车,金黄色的桥栏杆,显得和其他桥的气质很不同。
同心桥旧貌(摄于2007年)
迎宾路原是火车站向东的一条道路,东端为锦纶厂。铁路东西两侧不通,铁路以西(至华矩)这段,是在迎宾桥修建的时候才打通的。
有了迎宾桥,90年代末,「华矩」和迎宾西路区域一带逐渐与城区融为一体。
新世纪的桥
进入新世纪,榆次城区加速扩张的同时,「桥」突然间也开始多了起来。
2011年,汇通路(原榆太路)龙湖大桥通车,是榆次第一座大型互通式公路立交桥,将汇通路与龙湖大街两条城市主干道立体地结合在了一起,除此外,它和安宁桥迎宾桥一样,也横跨过了同蒲铁路。
紧接着龙湖东立交桥也通了,当年觉得荒凉遥远的「东外环」路,也已经改名「环城东路」现在名为「锦东大道」,已经逐步成为城市道路。
然后,随着新一轮的城建工程,城区各主干道都进行了快速化改造。一时间各种过去不曾有的桥,高架跨线,各种上跨下穿,过街天桥,今天早已遍布城区的各条道路。
榆次的桥,恐怕现在已经数不清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