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飞机上哪部分座位最安全?来自“敞篷飞机”的奇迹了解一下

小鱼儿

一场突发疫情,使得国内几乎所有省市启动了一级防控响应,飞机成了当前最可靠的一个出行方式。机上选座的诀窍,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真的存在高安全性的座位吗?

1990年上映的电影《九宵惊魂》(Miracle Landing),讲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飞机事故。一架刚爬升到巡航高度的飞机,客舱前段上方的一大块天花板突然爆裂,顿时成了“敞篷飞机”。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事件复盘

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是往返于夏威夷的希洛岛和檀香山定期航班。1988年4月28日,客机如常执行当天的第9次飞行,飞行员和机组都非常有经验。

由于整个航程在35分钟左右,因此在爬升阶段,乘务员便开始提供客舱服务。正当飞机进入巡航高度时,乘客们突然感觉进入了飓风中,头顶的氧气面罩立时弹出。

正副机长戴好氧气面罩后回头,发现头等舱顶部天花板不翼而飞,飞机前五排的乘客完全暴露在空中。这意味着客舱失压,所有没有被固定的人或物都会在瞬间被吸出去。

小贴士

客舱失压:在巡航高度遭遇客舱失压,后果非常严重。在240高度层(2万4千英尺),氧气含量特别低,人很容易因缺氧昏迷。高空零下50℃的低温,还会加剧昏迷。

机长当即实施紧急下降,每分钟下降1200米,飞机时速飙到500千米/小时。副机长则一边配合机长,一边与最近的机场塔台联系。他们在赌,飞机不会在落地前解体。

很快,卡胡鲁伊机场收到了阿罗哈243号航班的求救信息。虽然对机上情况还不太了解,工作人员立刻安排了迫降跑道,并联系了消防队等机场安全保障机构。

经过几分钟的努力,飞机终于降到了无需氧气面罩的安全高度,机长开始着力降低飞行速度。

意外接踵而来。先是液压操纵系统失灵,飞机变为手控状态。然后飞机前起落架的确认放下指示灯一直不亮,这意味着飞机无法安全迫降。

此时,飞机结构随时可能解体。为了争取时间,机长决定以较快速度降落,并放弃观察飞行(先飞一次,观察前起落架情况),直接迫降。

幸运的是,在即将降落时,跑道上的消防队员确认了前起落架已放下,给飞行员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机舱爆裂发生13分钟后,阿罗哈243号航班奇迹般地安全落地。事故导致1名乘务员死亡,60余人受伤。

事故调查

客机的设计使用寿命为20年,预计完成7.5万次起降飞行,而阿罗哈243号已经起降了近9万次。每次飞行,机身必须承受一次加、减压。这导致飞机的机体结构变得更加脆弱。

过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早期机型加工工艺上的不足,使得飞机蒙皮内用于承压的环氧基材料部分失效,只能由铆钉承压。而铆钉多次承压的情况,未被维修员发现,最终因疲劳失效。

奇迹背后

阿罗哈243号航空事故对航空业影响深刻,直接改变了航空业检测和老旧飞机的方法。事发后,各大航空公司决定淘汰一批老旧机型,并规定客机在一定机龄后必须接受额外的检修程序。

回顾整个事件,两名飞行员的果断处置、机场工作人员的高效配合,都是奇迹发生的必要条件。从乘客的角度来说,一直系着安全带,有效避免了他们在客舱失压瞬间被吸出。

也许有人在了解了事故详情后,会觉得前排座椅更危险。其实危险与否,与飞机的事故发生点有关。只要飞机安全起降,每一个座位都非常安全。

每一次飞行事故后,航空安全条例的修改,都会让飞行更加安全。或许一些航空安全条例,乍看起来不合理,但它们的背后,是经验的总结。

飞行安全,需要每一个人来维护。我们不能总期盼奇迹的发生。作为普通乘客,认真执行航空安全条例,就是我们能迈出的第一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