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工作着魔的航空人,在他们眼里,生活中的每一处皆是知识、原理和学问,琢磨、揣摩、着魔,循序渐进的三个次第后,他们收获了工作的结果,也收获了生活的快乐。
土豆土豆,削削削
“我想到了,我想到了,车削缠绕问题终于有了解决办法。”口里不停念叨着的刘佳林一边和分类分簇加工生产线筹建团队成员打着电话,一边穿上外套,推门而出。
妻子在身后喊道:“你这是要去哪?你的拿手菜酸辣土豆丝不做了吗?”
刘佳林尴尬地对妻子说:“现在要去趟单位,中午不用等我吃饭了。”
刘佳林赶到航空工业昌飞智能制造最前沿——分类分簇加工生产线时,团队成员已经集结待命,因为这是昌飞公司重点打造的“无人值守车间”。“无人值守”导致数控车削不断屑,缠绕成“钢丝球”,造成零件划伤、设备停止,就和刘佳林在家里削土豆的情况一样。当土豆长得比较规整的时候,削土豆皮的过程非常顺畅,会形成一条完整土豆皮。如果碰到了坑坑洼洼的土豆,那么土豆皮削出来也是断断续续的。
基于这个启发,团队立即组织试验,在螺栓的加工余量上预先开设一条螺旋沟槽,实现自动断屑,彻底解决了车削缠绕成“钢丝球”的难题。
团队成员都笑称:“这是削土豆带来的科技进步啊!”(罗佳)
红外目标特性的生活小记
进入冬季,冻手冻脚的体验总是让人怀念暖阳下的紫外线还有红外线以及各种波长的温暖源。而智能洗衣机不知道何由,莫名其妙地罢工了。
本着理工女的排故逻辑,我把所有硬件排查一遍,结果一切正常。那只好归咎于软的主观因素,寻觅!灵机一动,两手以约10N的力相互摩擦,内能转化为热能,“binggo~”洗衣机启动了!
于是,本着试飞人求真探索的职业操守,凭借积年红外目标特性的研究,我得出结论:手部红外本征辐射低于洗衣机红外探测器的感应门限值。该产品没有考虑用户手部冰冷的生理使用特定,属于设计缺陷,建议采用擅长感知低温目标的长波红外探测器,提升使用幸福感。(张爽)
锅里的油饼
王月林是航空工业沈飞二级技术专家,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没有什么比“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更恰当了。作为一名科研技术人员,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面对技术难题,他总是想办法一一击破。
举个例子,在钛合金板材低温超塑成形试验中,每组试验在加热炉中需要连续加热几十个小时。遇到酷暑天气,加温设备的试验间里更显闷热,他整夜守在设备旁边观察记录试验过程。就在试验快结束时,他发现仅有一组试验零件表面出现了“缩沟”缺陷。为何单单这一组试验出现问题?王月林在食堂吃加班饭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着缺陷产生的原因。就在不经意间看到厨师娴熟地将油饼在锅内旋转使其受热均匀的时候,他突然想起缺陷可能是这组试验零件的模具摆放位置不同导致了零件内温度场受热不均。
匆忙吃过饭,他又一头扎进试验间准备新一轮的试验……他就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为掌握第一手试验数据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同事常常开玩笑,说他又找了一个值夜班的副业。业精于勤荒于嬉,王月林用他“疯魔”的工作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用航空人的责任坚守和使命担当,践行着“航空 国、航空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刘冰)
织毛衣和织碳纤维
我从复合材料专业博士毕业后,致力于复材编织技术研究已有3年,现在是航空工业成飞的一位“纺织工”。
我的工作就是通过一套特殊的航空复材“纺织机”,把许多同一方向排列的碳纤维神奇地相互交织构成 状的整体结构,最后打紧交织面,形成不同形状的预制件。它需要有一双巧手,兼具严谨的思维,做到动作精细,时刻把控细节。每看到一件编织固化成型的战鹰铠甲,都让我激动不已。
有时候在项目研制攻坚阶段,太过于投入,下班走到马路上,看到有行人穿毛衣,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打量,思考它的针织设计,缝合线绕曲方式,缝合密度大小,随后陷入深度思考。我沉迷于我的工作,自得其乐,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战鹰披上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复材战甲,一啸千山动,华夏气如虹。(罗维)
陪娃时走神了
杨堃是航空工业沈飞工艺研究所公司级专家,在表面处理专业连续工作了10年。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迅速熟练地掌握了表面处理各种工艺,不断提升个人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每年都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的相关工作,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表面处理领域的技术专家,带领技术团队成为行业排头兵。
他总是以工作为重,连续几年不休年假,遇到紧急任务加班加点更是常态。作为技术人员,他的脑子里总是琢磨着怎么去攻克难题。有一次接到一个试验件表面喷漆的紧急任务,由于试验件不平,表面螺钉孔又不能堵死,用常规的工艺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后来他在回家陪孩子玩橡皮泥时突发灵感:用橡皮泥来找平表面,这样又可以解决不完全堵死螺钉孔的问题,后来通过实践确实解决了当时的困境。
攻克技术难题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印在他的脑海,俨然成为了一种职业习惯。他的身上有着航空人的坚毅、奉献、自律、好学……所有的这些,融合起来处处体现着航空人的风貌。(宝露露)
“就用它”
刚接到钛合金板材课题时,我对这种新材料的性能完全不了解。这种材料在室温状态下硬度大、回弹极大。一般钛合金零件的成型都是采用高温加热蠕变成形,但这回是冷成型试验。这种新牌号的钛合金冷成型试验是首次进行,无加工经验可循,难度特别大。消化完图纸后,我和课题组的同事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有的设备做了一系列试验,完全失败。时间一天天过去,虽然我们课题组仍在坚持着试验,但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压力越来越大,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用什么方法加工才合适。
正当一筹莫展、快要崩溃的时候,有一天上班路过我们单位的闸压机床,看见机床上放着一个大“R”型模具。我突然站住了,“就用它!”一个念头在脑海闪过,我想起了专业书上的一句话:“滚弯就是连续不断地压弯。”我之前的思路一直局限在滚弯上,为什么不能改变思路,采取压弯成形呢?如果这样做,问题就有可能解决啊!
说干就干,我赶紧找来一小块实验材料进行了原理性试验。其结果经过课题组论证,认为这种工艺方法完全可行。后来,我们针对零件设计了专用工装,在没有购买新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条件就完成了零件的加工。经多方检测、评审,零件完全满足使用要求。事后,我才知道中航西飞是全国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单位里第一个完成研究项目的。这种工艺方法在后来类似的产品上得到推广应用。困扰很久、令人头痛的问题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刻苦钻研,冥冥之中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我的。(李世峰)
跷跷板与架水平称重
韩晨兴是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试验机设计改装研究部机械中队中队长。
试验机在每次改装过后,都有一个架水平称重的步骤。之前的架水平称重只能向着试验机水平的最终状态一次次地试,这个问题始终困扰在韩晨兴的心头:难道就没有规律可循吗?
终于,在一次出外场的车上,韩晨兴偶然间看到路边孩子正在玩跷跷板,突然大叫一声:“啊,我知道了。”当即就找来纸张,画图分析,将试验机假定为刚性件,通过三角形相似进行深入推导,并得出了一个规律公式。这个公式后来被应用到架水平称重的工作中,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能快速将试验机调整至水平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张玮欣)
眼里全是工作的师哥
“做人跟装配一样,行走如管路排布横平竖直,做事如成品安装精准可靠,为人如系统运行干净平稳。”在我眼中,师哥赵育防就是个凡事都能和工作扯上关系的形象。
同事们都说他利口巧辞、妙语连珠,在我看来,师哥是对工作太热情。
“大姐,你这拖地得从里往外拖才干净,这和我们安装管子不一样,得从两头往中间装才能减少误差。”瞧瞧,就连和大妈聊个拖地都能带出自个儿的工作来,简直对工作“着魔”了。
某型机增加驾驶舱应急管路,气密实验时前舱不显示气压,排查怀疑管路连接关系错误。工艺员认为是管路装错了,师哥一听不乐意了,二话不说立刻找来图纸查验,“都半夜了,咱明天查来得及啊,赵师傅。”“工作中可容不得等一等……”遇到错误,他可是一点都不留情面。
这就是我的师哥赵育防,那个为了工作可以“走火入魔”的陕飞人。(李宗泽)
我的复材职业病
在入职5年的时间里,我跟着老师傅用心学习、勤恳练习,学着用手套隔绝粘性,用热风枪增强延展性,用刀割除不听话的纤维丝束,再用新的织物做了一个完美补丁。师傅们平常总是开玩笑说,在家贴墙纸啥的都得检查背衬,就得用刀割得平平整整,还要注意纤维方向。
在师傅们言传身教下,我渐渐也养成了这样的复材“职业病”。
去年,我家重新装修,买了很多壁纸。我弟弟身强体壮,主动请缨承担了贴壁纸的任务,可他这一上手,我就感觉说不出的别扭。只见他撕掉保护膜,把壁纸顶端按在墙上,顺着延展下来,贴完一块满是皱纹,这表面质量别说检验了,复检都过不去!
我把弟弟赶去一边,拿起壁纸,这感觉万分熟悉,撕开保护膜一个边,按压在墙上,另一只手抓住保护膜慢慢褪掉,再用小刀割开气泡,抻得平平整整才满意,哎,这就是我的复材“职业病”。(欢庆)
泉水流过
航空工业计算所王亮亮,一个热爱钻研的技术型人才。他总是能以身边事物联系到航空技术层面,在大气系统的测试中,由于传感器精确度存在的问题,采集数据时常会出现误 。这项问题困扰了团队许久,王亮亮也深陷其中。
一天,王亮亮注意到了家门口的那湾自上而下由浑至清的清泉,受到启发:泉水通过汇聚,融合以及沉淀由浑变清的过程,也适用于对数据的处理。
王亮亮借助此原理设计出一款专门针对大气系统的滤波器,通过对采集数据的筛选、汇聚和处理等流程,实现了对所采集到数据的优化处理。实验表明,处理后数据有效减少了抖动,精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该难点的攻克,不仅提高了飞行员驾驶安全性,也使得项目有了很大进展。(李碧涵 吴昊君)
检验与杠铃
我在航空工业洪都负责金属材料性能测试,每天的工作是检验金属材料的各项指标,在试验的过程中随着试样被拉断、压缩,随之出现的曲线我们一般称之为拉伸曲线或压缩曲线。经过千百次的检验,脑海中已自动浮现出标准试样的曲线,与之相比较,基本就可以判断出材料各阶段的性能变化情况,分析出不同点。
有一次我在健身房运动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想起每天看的那些曲线。
在举杠铃时,我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试样,杠铃则是机器施加的力,我的手臂在伸缩过程中做出的每一条曲线是否达到标准。或者在提器械的时候,把手臂当成试样,体会着每个阶段的受力特点与变化。嘿嘿,我已经把工作的思考模式刻进了生活的DNA。(李佳磊)
班车上的发现
在航空工业长飞车间,我从事的是液压系统技术以及技能的相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总能发现一些与液压原理息息相关的现象。就比如我们平时上下班时坐班车,每次看到同事们上车我就联想到了图解液压技术原理中,雷诺数与层流、湍流的关系。简单来说,雷诺数越大,液体流速就越快,也就更接近湍流状态;雷诺数越小,也就越接近层流状态,液体流动得更缓慢。我们每天排队上车时也是中间快、两边慢,这说明在上车时中间的“雷诺数”是高于两边的,中间“流速”快,而两边则十分缓慢。
将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割裂的、对立的看待两者,不仅可以收获工作的知识,也可以体会生活的快乐。而这种正反馈不仅使我热爱生活,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冯殿远)
鸡蛋糕里的工作程序
美食的制作对于一个工科男来说似乎有那么“亿点点”困难。作为在航空工业成飞工作多年的航空人,面对困难当然是选择迎难而上。鸡蛋糕的制作难度怎么着不会超过复材零件吧,拿做复材零件的工艺方法来做鸡蛋糕是不是“杀鸡用牛刀”?
蒸鸡蛋糕用的蒸锅跟自己天天打交道的热压罐是一个原理嘛!
蒸格就是复材成型工装嘛!蒸格上刷的油就是脱模剂嘛!馅料就是湿法预浸料嘛!鸡蛋液就是表面膜嘛!就这样,人生中亲手制作的第一份鸡蛋糕新鲜出炉了。(李静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