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之家 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
在日常的飞行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会突然发生,比如恶劣的天气、机械部件的突然失灵、外部飞行物的袭击等等。这个时候就凸显出一名机长的价值出来,经验丰富的机长完全可以力挽狂澜,凭一己之力创造奇迹,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个“神”一样的机长,在看似不可能的境遇中驾驶飞机在险境中全身而退。
哈迪逊河奇迹——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
图1、漂浮在哈迪逊河道上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搭载150名乘客,准备从纽约拉瓜迪亚(LaGuardia)起飞经夏洛特转场西雅图。该航班机型为空客A320(这也是空客首款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商用客机),不幸的是飞机在起飞90秒后便遭遇鸟击,从而导致两个发动机同时失效。
当时全美1549号航班距离地面仅有426米高度,即使是最近的机场也在几公里之外,失去动力的飞机根本没有机会迫降到跑道上。在尝试了发动机重启程序失效后,沙林博格(Sullenberger)机长当机立断决定迫降在哈迪逊河河道上,由于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看仪表,在副驾驶斯基尔斯(Skiles)的辅助下开始了迫降程序。沙林博格在美军服役的经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飞机有惊无险的降落在哈迪逊河上。
图2、打捞上来的客机残骸
事后的调查中,调查员通过“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发现两个飞行员面临紧急情况时所作出来的反应非常专业,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完美配合创造了这一“哈迪逊河奇迹”。实际上飞机在水面上迫降的危险系数很高,一旦中间某个环节出错,结果将会陷入无可挽回的局面。1996年一架埃塞俄比亚客机遭劫持而燃油耗尽,机长试图迫降在科摩罗附近的海域上。最终客机左翼率先入水,导致机身侧翻破裂,最后造成125人遇难。
图3、沙林伯格机长介绍全美1549号航班事故的照片
解析出来的飞行资料显示在客机速度过低的时候,机载的电脑会对飞机的俯仰角度进行不断地调整,避免飞机失速。在迫降的最后关头,沙林博格机长拉高机头,使机翼保持平飞状态,让机尾先入水,减缓飞机的速度降低撞击水面而产生的冲击力。疏散完乘客的机长最后走出了机舱,创造了奇迹的沙林博格也成为了全美的英雄人物。
图4、庆祝仪式上沙林博格机长向大家挥手致意
遭遇导弹的DHL货机
如果说客机遭遇鸟击事件是大概率事件,起码飞机的液压系统还能正常工作,那么在客机失去液压功能而安全降落的也只有DHL的A300货机了。1989年联合航空232号航班因2号发动机爆炸,飞出的残骸切断了飞机的所有液压管道,飞机在迫降苏城时遭遇失败,只有185人生还(其中包括海恩斯(Haynes)机长),造成111人遇难。在此次事件中生还的海恩斯机长在2003年参加了位于比利时的一场航空安全的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巧合的是在2003年巴格达DHL货机遇袭事件的机长甘诺特(Gennotte)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图5、DHL涂装 空客A300货机 Fabke摄
2003年11月22日,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了有些日子,但是混乱的巴格达终日弥漫在枪林弹雨之下,各种派别的军事人员把伊拉克搅的鸡犬不宁。一架隶属于DHL的空客A300货机将要执行从巴格达国际机场至巴林国际机场的邮件运送任务。机长由甘诺特担任,副驾驶则是密歇森(Michielsen)。在战乱地区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明白,3千米以下的空域都充满了危险因素,在这个区域即便是肩扛式的火箭筒都能对客机造成重创。
图6、停在巴格达机场的DHL A300客机遇袭后的机翼
失去液压系统意味着飞机失去了控制,甘诺特机长当即决定飞机返航,而他操控的则是一架失去3个液压系统的客机。飞机很快便进入了异常状态,反复的在爬升和俯冲之间循环,整个飞机仿佛进入了“过山车”的轨道,但面临这种困境,飞行员却束手无策。他们只剩下控制油门的力度来操控飞机,幸运的是飞机发动机并无大碍。
航空史上还没有仅依靠操控发动机平安落地的先例,1985年日航123号航班因为液压系统失效,造成了520人罹难的空难事件。现在飞行员的当务之急是改出飞机的“起伏运动(Phugoidmotion)”状态,飞行员经过摸索发现只要减少发动机动力,就能使飞机低头进而保持飞行速度。推油门则会让飞机抬头,进入爬升状态。幸运的是甘诺特机长想起了联合航空232号航班的海恩斯机长就是通过调整发动机输出而控制飞机,所以他通过控制油门的力度才能让飞机保持微妙的平衡。
图7、DHL货机的飞行轨迹图
由于飞机左翼受损严重,所以在飞机左侧产生了额外的阻力,迫使飞机不断地向左飞行。飞行员不仅要掌握好油门的力度控制飞机的俯仰姿态,还要增加左侧发动机动力用以补偿受损的飞机左翼。飞机液压系统的缺失,飞行员只能依靠重力放下起落架,但是落下的起落架又改变了飞机的平衡,摇晃着迫近了失速的边缘,飞行员只好再度调整飞行姿态。历经磨难的DHL货机终于来到了机场附近,但是飞行员发现他们所处的飞行高度过高,距离机场太近,如果强行降落机场跑道长度不够。
甘诺特机长必须驾驶飞机绕行一圈才能达到适合降落的高度,飞机的状态也在不断恶化,机翼是由两根主翼梁支撑,导弹将后方的翼梁上造成了约5米长的裂缝,如果施加压力过大,会轻易折断翼梁,破损的左翼油箱也在泄漏燃料,这让飞行员和时间展开了赛跑。
图8、创造奇迹的DHL机组,甘诺特机长一战封神
甘诺特机长操控飞机经过折返点后开始了最后的进近,失效的液压系统也让飞机的襟翼成了摆设,与平时降落不同的是,他们在降落的时候必须持续的加大发动机推力,否者飞机又会陷入失速陷阱。他们以高出标准速度100公里的速度着陆,巨大的冲击力很快便破坏了起落架系统,飞机也冲出了跑道。经验丰富的机长把大家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在鬼门关前逛了一圈的DHL货机平安落地,史无前例的在液压失效情况下,安全降落的经历也将甘诺特机长封上“神坛”。
“吉姆利滑翔机”——加拿大航空143号航班
飞机在空中发生事故后,飞行员都会选择就近原则进行迫降,如果以距离论英雄的话,在那些“神”一样的机长里面,必定有加拿大航空143号航班的皮尔森(Pearson)机长一席之地。
图9、创造滑翔记录的加航143号航班767客机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143号航班由蒙特利尔经渥太华飞往埃德蒙顿,执飞此航线的机型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波音767型飞机,该型客机集成了很多电子设备,这些功能完全取代了飞行工程师的职责。波音767也是加拿大航空首款采用公制燃油表的客机,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当时的地勤人员依然采用英制的单位进行换算,导致加入飞机的燃油只有原定的一半。这就导致很严重的事情发生,飞机在4万英尺的高度飞行的时候没油了,失去了动力的客机顿时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滑翔机“。
飞机的发动机不仅提供推力,还提供操控飞机所必须的动力。不过现代客机还留了一手,在飞机失去动力的时候会自动启用机腹下的压缩空气涡轮机,涡轮机的螺旋桨开始转动并驱动液压泵正常工作,以供极端情况下保障飞机最基本的操作。此时飞机距离最近的备降机场也有50公里远,失去了应答机(Transponder)的客机在一次雷达的到导引下备降吉姆利(Gimli)机场,在最后的进近过程中加航143号航班也出现了进场高度过高的问题,飞机如果下降的速率过快会让飞机冲出跑道。
图10、迫降在跑道上的加航143号航班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前起落架较轻,在依靠重力下方的过程中没有完全下放。与DHL货机不同的是,加航143号没有足够的动力绕飞以消耗高度,他们只有1次降落的机会。皮尔森机长早年的滑翔机经验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他决定采用滑翔机中侧滑动作,飞机将以侧滑的姿态接近跑道并在落地前的瞬间修正方向。皮尔森机长使用左右交叉的动作操控飞机进行侧滑飞行,他将飞机侧向一边并作出自由落地的动作,让飞机在不增加速度前提下快速下降高度。
虽然皮尔森机长从未在滑翔机上真正做出侧滑的动作,但这次他决定赌上自己所有筹码。皮尔森机长控制飞机的副翼和方向舵以改变飞机的下降角度,侧滑飞行的关键因素在于要让飞机机翼倾向一边,机身转到相反的方向,促使飞机以倾斜的角度飞行。
图11、跑道上还有参加活动的卡丁车
最终加航143号客机在失去前起落架支撑的情况下“跪地”着陆,机鼻直接擦地滑行。巨大的冲击力瞬间摧毁了没有完全放出的前起落架,皮尔森机长拼尽全力进行刹车,飞机的右侧发动机也接地滑行。没有了前起落架控制飞机方向,最终飞机依靠主起落架摇摇晃晃的停了下来。安全降落的加航143号航班机组成员马上组织乘客进行安全疏散,机上69名成员无一伤亡。
图12、演讲中的皮尔森机长
此航班也被称之为“吉姆利滑翔机”,50公里的距离也创造了当时民航客机滑翔飞行最长的世界纪录。
所以,当大家在空中发生意外时,相信专业的机长是生存的唯一之道。
纸质版权刊发于《大飞机》杂志
联系微信号:yankeejoe
微博:航空之家YankeeJoe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