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大事记

前言

从“破帐篷里闹革命”,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三缸一棒”搞科研,到创造七项“全国第一”;从建厂初期一个年加工能力只有15万吨的油田自备小炼厂,到中国石油最重要的环烷基高档润滑油和沥青生产基地。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克石化公司)56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奋斗史。

56年来,克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8565万吨,上缴税费388亿元,吨油利润连续13年位居集团公司炼化企业前茅,为国家和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走特色发展之路

炼化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克石化公司从1959年建厂开始,56年间,几代炼油人励精图治,从未停止探索和实践的脚步,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们的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中断了对我国石油等产品的供应,给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使命。老一代炼油人提出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宁可掉下几斤肉,也要炼出‘争气油’”的豪言壮语。用“三缸加一棒”搞实验,在简陋的装置上生产出了冬用火车车轴油、冬季柴油机油等“争气油”,打破了国外封锁,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油田发展的急需。

“三缸一棒”搞科研

生产“争气油”时,科研设施极度缺乏,科研人员因陋就简,设计出了“三缸一棒”的实验“装置”。

“三缸”指在加工处理馏分油时,碱洗及水洗用的一个缸、酸洗的一个缸及白土处理的一个缸;“一棒”指的是“白土精制”搅拌用的铁锹把。这些缸都是锥底的。整个试验过程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

当时劳动强度很大,试验过程,靠人工往缸里加油,用蒸汽和瓦斯喷灯给缸升温,温度靠插入油品中的玻璃棒温度计测温,搅拌的时候要五六个人轮流进行。油品加热后,缸内温度高达一二百度,大量的高温油蒸汽熏得人睁不开眼,十几分钟下来就会汗流浃背。

就是凭着看似简单的“三缸一棒”,科研攻关组成功试制了45号变压器油、13号潜艇液压油、18号冷冻机油、低凝润滑油等一大批国家急需油品。

1962年10月,受石油部委派,以翁振渊博士为首的五人专家组到克拉玛依炼油厂指导军用油品的研制工作。

三年时间里,他带领军用油研制小组,在几间破土坯房里研制出了枪栓油、10号航空液压油、航空罗盘油等一大批国防急需油品,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石油部领导称赞是“破帐篷里闹革命,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这些军用油品在后来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翁振渊

翁振渊博士解放初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留苏的炼油专家。

翁振渊对工作极为严肃认真,每项实验方案、每个实验条件都亲自制定,并亲自抄录数据。上千次实验,几万个数据,瓮振渊都装在心里,任何细小的差错他都不会放过。

1964年底,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厂里生产的枪械养护油已经装车准备发运,可分析结果显示闪点低了一度。很多人认为这不影响使用,建议赶快发运。翁振渊很生气,他要求科研人员把已经装好车的油品卸下来,重新赶制出一批合格的新油品发往部队。

枪栓油

在北方严寒地区,当时的枪栓油由于凝点高,枪支使用过程中枪栓经常冻结,造成枪械扳机和撞针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从而减弱战斗力。

鉴于此,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要求克拉玛依炼油厂试制低凝枪栓油,主要用于严寒地区军队枪支使用。

在新疆北疆地区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将滴入该产品的枪支放置一个晚上,结果显示出产品极好的低温润滑性能。

我们的现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克石化公司依托稠油资源优势,不断改进并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在装置建设、工艺改进、产品研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走出了我国稠油加工的新路子。建成了年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的燃料油—润滑油—沥青型特色炼化企业;逐步形成了变压器油、橡胶油、光亮油、冷冻机油、高等级道路沥青等一大批环烷基特色、系列产品;建成了稠油集中加工、环烷基润滑油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生产、低凝柴油生产“四大基地”。

2015年7月18日,由中国石油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重点推进的合资合作项目——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共同揭牌。合资后,对进一步促进新疆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增加新疆地方税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未来

“十三五“期间,克石化公司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以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地区和谐;集中稠油加工,做强作大特色;建设千万吨级炼厂,清洁高效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不断向技术一流、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千万吨级炼化企业目标迈进。

56年来,我们一直在路上,并还将沿着这条特色之路前行。

二 解稠油之“愁”

克石化公司曾因稠油而发“愁”,也终因稠油而成为特色炼化企业,在中石油乃至国内都独树一帜。

何为稠油

上世纪80年代初,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了储量较大的环烷基稠油。这种稠油资源的发现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稠油储量少,仅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2.2%。同时,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即低凝点、粘度大,润滑性能及阻隔电气性能良好,是生产电气绝缘油和橡胶油的稀缺宝贵资源。忧的是因其高粘、高钙、高酸,使其难采、难输、难炼,是名副其实的“愁油”。

因何而“愁”

对于炼化企业来说,稠油深加工一直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因为稠油不仅会对装置造成严重腐蚀,还会导致催化剂失活,油品收率低等问题。

1986年,克拉玛依炼油厂开始试炼稠油,让人发愁的事也就接踵而来。

试炼不到一个月,稠油中的环烷酸高强度腐蚀就像能咬钢嚼铁的老虎,将设备吞噬得千疮百孔,装置被迫停产。

参加过稠油试炼的克石化老炼油人回忆:炼塔内部的构件全部被腐蚀、管线闸门连接处到处刺漏,几毫米厚的普通钢件被腐蚀得薄如一张纸;有时塔盘被腐蚀后掉到塔底,整个塔成了一个“空筒子”。

故障频频发生,职工就不分白天黑夜抢修装置,最多的一个月中组织抢修了11次。职工都非常疲劳,有时干着干着,管焊工怀抱焊枪就睡着了。在塔内切割、电气焊施工中,为节省时间,常常是多人分层分组同时作业。下层的人员冒着“火雨”作业,衣服、手套、帽子被上边落下的焊花烫得全是小洞,脖子、胳膊上常被燎起大泡。

有一次抢修,正值骄阳似火的八月天,在更换加热炉炉管以及炉管补漏作业时,为节省时间,炉子熄火后,先向炉内吹风,把炉温降到七八十度左右,施工人员穿着棉袄,带着棉帽,进炉作业。

加工稠油不仅造成职工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的产品经常不合格,造成的亏损也逐渐增加,一些干部、工人产生了埋怨情绪。

炼还是不炼?稠油加工陷入了困境。

何以解“愁”

显而易见,解决设备腐蚀问题是解“愁”的第一步。

在北京石科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厂技术人员针对稠油加工腐蚀设备的问题组织了技术攻关。利用全厂设备大检修,把塔盘、管线、弯头及机泵等易受腐蚀的部件,全部被换成了不锈钢的材质。稠油加工的第一道难关——酸腐蚀宣告攻克。

腐蚀问题解决了,要想稠油这个“粗粮”变成“精品”,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才是关键。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让“粗粮”变“精品”的路子:采用加氢与传统工艺组合,成功开发了以变压器油为典型代表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群;采用中压加氢、高压加氢等先进的加工工艺,生产出了各种高品质润滑油。

2000年,克石化公司建成了第一套30万吨/年高压加氢装置,实现了润滑油产品的升级换代,特色润滑油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高压加氢工艺是世界上加工高档润滑油的主流工艺,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被应用。这套装置的投产,意味着全氢型高压加氢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并挤身于世界行列;意味着克石化公司突出了低档润滑油竞争的重围,具备了与国际知名公司一争高低的实力;意味着中国石油又多了一个冲击国际高档油品市场的制胜法宝。

“这是一套世界一流水平的装置”。新中国炼化事业的开创人之一,原石油部炼油总工程师——时年80岁高龄的何振鹏教授喜于言表。

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成功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位建设者的心头。当水白色的环烷基橡胶填充油、BS(光亮油)、低凝白油等五大类产品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很多人竟然不敢相信这些产品是从黑乎乎的石油里提炼出来的。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克石化公司成功攻克了稠油深加工这一世界性难题。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克石化公司捧回了沉甸甸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奖牌。获得该项大奖的科技项目为“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

这既是2011年国内炼油化工行业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也是中国石油集团成立以来,炼化企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稠油深加工技术从空白到国际先进的历史性跨越。

依靠科技创新,克石化公司让稠油这个“粗粮”变成了 “精品”,并创造了“润滑油产量、电器(变压器)用油质量和产量、橡胶用油质量和产量、光亮油质量和产量、冷冻机油质量和产量、重交通道路沥青质量、稠油加工技术水平”七项“全国第一”。

公司生产的高压直流输电变压器油是国内超高压输电工程的指定独家产品;光亮油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长期垄断的局面;新型环保轮胎橡胶油符合欧盟环保法规,使我国的轮胎及橡胶行业成功突破了贸易保护技术壁垒;沥青系列产品性能指标在全球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

那么,这些“高大上”的石油产品,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高档环保橡胶填充油,添加到天然橡胶中,能增加其柔韧性,降低造价成本,比如我们穿的旅游鞋鞋底中就有添加;生产的食品级白油已经被广泛用于食品制作设备的润滑及食品的上光、密封等;当你在商店购买高档化妆品时,它的基础油可能就是克石化公司生产的化妆级白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空调、冰箱等,都可能添加了公司生产的冷冻机油。不仅如此,毛主席纪念堂大型冷冻机组用的也是克石化公司生产的冷冻机油。

资源取之自然,产品造福人类。我们用创新和科技解了稠油之“愁”。在这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前行。

三 沥青助力新疆发展

道路建设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克石化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沥青生产基地,承担了新疆地区二级以上公路建设100%的沥青供应。

依托稠油资源和先进的稠油加工工艺,克石化公司目前可生产20种70多个牌号的石油沥青,包括重交通道路沥青、水工沥青、彩色沥青等。高等级重交通道路沥青2007年首批获得国家交通产品认证证书。

近十年来,克石化公司为新疆道路建设累计提供的优质沥青超过了300万吨,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稠油重交通沥青首次亮相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公路建设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对高等级道路沥青的需求急剧增长。新疆是大西北的门户,地广人稀,建设高速公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

1986年,克石化公司研制出的第一批重交沥青被铺筑在乌鲁木齐至昌吉之间的一级公路进行试验。这是克石化公司生产的稠油重交沥青首次亮相。

在一年多的铺路试验期,克石化公司研究院沥青研制组的人员吃住在工地的帐篷里。他们轮流在工地值班,指挥铺路,观察车流量及路面情况,详细记录数据。

经历三年三个月的碾压实验,专家认为:使用该重交沥青铺设的路面,在冬夏之间温差超过摄氏95度条件下,抗裂、抗车辙变形、平整度和耐磨耗等方面有显著效果,适合各种高等级公路使用。

克石化公司利用稠油生产的重交沥青首次应用成功。

改性沥青首次铺筑国际机场跑道

克石化公司了解到,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跑道将于2012年4月份将原先的水泥跑道改为沥青跑道。

按照惯例,国内枢纽机场跑道使用的沥青绝大部分是国外品牌沥青。

沥青一直是克石化公司的特色产品,公司生产的SBS改性沥青已经成功铺筑了新疆的塔城机场、克拉玛依机场、伊犁机场、阿克苏机场等,效果都很好。

这是自家门口的工程,克石化决心要改变国内枢纽机场跑道使用国外品牌沥青的惯例。通过与机场方面沟通协调,机场方面终于同意让克石化参与竞争。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受新疆地域和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再加上飞机起降频率很高,机场跑道对沥青的质量要求极其苛刻,产品既要有较高的软化点,以确保在夏天不会产生车辙和推移等,同时又要有极强的低温延展性和耐老化性能,确保冬天不脆裂,使跑道经久耐用。这些指标是克石化公司以往生产的产品中所不具备的。

研制这种沥青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克石化公司沥青科研人员立下了军令状。

沥青的软化点是首先要攻克的难关。软化点的实验是在一个8平米的密闭实验室进行的。沥青在加热釜里加热后,会散发出很强的刺鼻气味,烟雾也很大。科研人员必须佩带猪鼻子式防毒面具才能工作。一次实验过程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科研人员就带着防毒面具在实验设备前不停地观察各个参数,实验不结束他们就不离开,有时实验要凌晨两三点才结束,他们就守着机器、盯着参数熬到实验完毕。

经过多次实验和方案调整,产品的软化点终于达到了机场提出的要求。按照合同,克石化如期将产品送到了施工现场。

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据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估算,采用克石化公司生产的高性能SBS改性沥青后,跑道能够减小飞机降落时产生的瞬间摩擦和冲击。该机场平均每天飞机的爆胎量可从六、七个降至一两、个。这不仅为航空公司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飞行的安全系数。

这项改造工程在行业验收时被评为“优质工程”,这标志着国内枢纽机场铺设跑道首选进口沥青的惯例将被逐渐改写。新疆机场(集团)专门派人向克石化公司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铺筑80多条高速公路

世界上第一条贯穿流动沙漠的高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选用了克石化公司的重交道路沥青。这条公路历经16个寒暑,在近100度温差的考验下,冬无裂纹,夏无车辙。

在克拉玛依市重点民生工程克—白快速干道建设时,克石化公司生产的橡胶沥青首次用于道路罩面。橡胶沥青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且弹性恢复能力好,具有一定的降噪作用。这条道路运行两年多来,没有车辙压痕和裂缝,路面纹理比较细密,路面状况良好。

目前,克石化公司生产的道路沥青成功铺筑了乌—奎高速,吐-乌-大高等80多条高速公路。生产的水工沥青还被应用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并作为指定产品,为我国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新疆的发展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我们一直在践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