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新型作战力量
从陆军的跨区基地化训练,到海军的环太平洋军演;从空军超强度自由空战对抗,到火箭军各型号导弹演练发射……沙场秋点兵,三军练兵忙。从即日起,我们推出“沙场点兵”系列策划,以鲜活的士兵面孔和火热的强军故事,生动别样地呈现实战化演兵场上广大官兵的强军实践。今天,带你走进全军最大的综合化训练基地——朱日和,看一群来自陆军第26集团军特战、陆航、电子对抗等新型作战力量战位上的士兵,如何以新技术、新能力、新战法砥砺胜战之刃,探寻胜战之路。
孤胆硬汉
毛磊:某特种作战旅特战九连战士,上士军衔,荣立三等功2次。
大漠深处,朱日和训练基地模拟城市气氛紧张,好像划根火柴就能把空气点着。
特种兵毛磊潜伏于某建筑物的地下室,利用目标定位引导系统迅速侦测重点目标的精确位置,而后用随身携带的战术数据终端,将一个个定位坐标发回红方指挥所。
眼下,一场城市进攻战斗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此时此地,却是毛磊“一个人的战斗”。
几个小时前,毛磊率领的第四夺控组遭遇了埋伏,消耗殆尽,只有他自己“幸存”。在这座蓝军守备森严的城市中,一人,一枪,别说完成任务,连“生存”都很困难。
“特种兵完不成任务,决不罢休!”骄阳似火,毛磊脸上挂满了汗珠,心里却冷静地像块冰:此时进城无异于羊入虎口,唯一的机会是先在外围“打游击”,等待有利时机再悄悄靠近目标。
避开敌视野范围,毛磊沿南侧道路搜索前进,准备潜入连通市政大楼的广场。突然,他发现前方有一名巡逻哨兵。为了避免发出枪声引来援兵,他疾步快扑,踹膝锁喉,徒手瞬间结束战斗。蓝军哨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被撂倒在地。
其实,徒手搏击是毛磊的“副业”,他最擅长的是狙击。毛磊的枪法在队里很有名气,瞄准时间短,打得准。2012年,在中印尼反恐联训中,毛磊发现中方在解救人质时要求一枪毙敌,而印尼军队更强调先敌射击。他觉得印尼方的做法也有道理,便积极借鉴,逐渐形成了先敌开枪、快打快收的作战风格。这次城市作战,至少有一半的狙杀都是通过快速出枪、快速撤回完成的。
城市攻防入室清剿是一个重要环节,每推开一扇门都意味着危险与挑战。毛磊侧身伸臂,撑开一条门缝,随后快速冲入房间,疾速向视觉盲区转身。然而清剿的过程暗藏杀机,很多时候就没那么走运。有一次,毛磊拧了拧门把手,没上锁。他小心翼翼推门进屋,却与蓝军士兵碰个正着。
“不好!”毛磊心里咯噔一下,冷汗瞬间袭遍全身。蓝军士兵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神兵”吓慌了神,竟然忘记了警戒射击动作。毛磊趁机击发,蓝军士兵被“击毙”。
又是一次死里逃生。毛磊蹲在墙角喘着粗气,但他心里清楚,刚才的一枪已经暴露了位置,必须立即转移。每次身处绝境,毛磊总能异常冷静地与“敌”周旋。毛磊认为,这是特种兵应有的一种气质。其实特种兵的“气质”来之不易。为了练就全面过硬的身手,毛磊的训练周表排得满满当当:除了野外生存、负重越野、特种射击、夜间攀登等传统课目,现代战争所必备的电子侦察、战场监视等也是他的必修课。
紧急转移中,毛磊一边躲避蓝军的清剿,一边伺机毙“敌”。为了摸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他爬到楼顶对敌情进行侦察,接连“拔”掉两名巡逻哨;借助楼梯墙角等地物掩护先后“击杀”5人,躲在空调挂机上巧妙摆脱两人的追击,又趁对方不备将其一一“诱杀”,还用缴获的烟雾弹成功从蓝军围剿中脱身……
“打仗是门技术活,必须专攻精练。”毛磊说,在你死我活的精兵作战中,只有锻造过硬的实战技能,才能一招制敌。战斗结束,导演组通 成绩,毛磊以一己之力“击杀”11人,上演了现实版“长坂坡”。
心声
向极限要战斗力
▉毛 磊
平时像打仗一样训练,战时就能像训练一样打仗。特种作战讲究精兵作战、精打快撤,单兵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特种兵就是要脑子里有任务、眼睛里有敌人,发挥单兵战斗力的最大值,为打胜仗汇聚磅礴力量。
电磁猎鹰
王刚:某电子对抗团无人机机长,四级军士长军衔,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荣立三等功1次。
“目标3号地域,实施电磁压制!”电台中传来了指挥员的作战指令。
“03,07,起飞!”闻令而动,2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直飞敌阵地上空。而从飞机发射的那一刻起,王刚的双眼就再也没有离开操作界面和电脑屏幕。在隐蔽伪装的指控车里,他的双手灵活地游走在无人机操纵台上。
“搜捕目标,实施干扰!”随着王刚一声令下,无人机随即撒开一张电磁大 。顿时,蓝方电台失灵、雷达迷茫,指挥 陷入瘫痪。与此同时,红方抓住战机果断发起攻击,一举锁定胜局。
“多亏了电磁压制破坏了敌人的指控体系。”大家再次为王刚这位远近闻名的无人机“金牌操控手”纷纷点赞。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被人熟知、个头不高、骨子里透着自信的“技术大拿”完全自学成才。
刚入伍时,只有高中学历的王刚对无人机直发怵。课堂上教员讲的听不明白,学习进度跟不上,他自费买来专业书潜心学习研究。一有时间,他就钻进无人机机库进行分解结合操作训练,对机型结构和飞机原理反复钻研;常常挑灯夜战,记录和整理当天的训练数据。就这样,王刚与无人机整整打了15年交道,从原来的门外汉,到如今对无人机的装备性能了如指掌,练就了各项数据“一口清”、电路图表“一笔成”、装备故障“一摸准”的硬功夫。
在现代战争中,空中电磁侦察与干扰已经成为一把制胜利剑,也越来越受到我军的重视和青睐。但无人机的操控如同“走钢丝”,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险情。有一次,在中原某基地参加联合作战演练,无人机刚起飞不久,监测飞行状态的视频信号就突然中断,显示屏上一片雪花。
是无人机出现故障还是坠毁?无人机无影无踪,指挥车里的所有人都紧张得瞪大了眼睛。
王刚一边研究地图,一边回忆无人机失联前的飞行状态。他迅速得出结论:原因出在某方位数公里处的一座变电站,强烈的电磁场遮蔽了信号。根据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和状态,他断言:“3分钟内无人机一定能够飞出信号遮蔽区域,恢复控制!”
当时,导演部请来的某科研所专家对此都没有把握。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无人机在“消失”2分10秒后,一个熟悉的亮点终于出现在屏幕上,王刚一战成名。
无独有偶。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王刚放飞无人机执行战场侦测任务。“回传数据不对头。”紧盯屏幕的王刚发现回传的遥测数据出现异常:无人机发动机转速猛然增大,空中飞行速度连续下降。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应该是无人机螺旋桨受损。”王刚一边迅速计算数据,一边目不转睛地紧盯显示屏,当他确定结论的那一刻,迅速发出了“应急返航”指令,并对无人机实施紧急迫降。
5分钟后的山谷上空,朵朵白色伞花凌空绽放,无人机安全着陆。事后检测发现,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螺旋桨因与鸟发生碰撞而受损。
硝烟弥漫的演训场上,红蓝双方鏖战激烈,而在电磁密布的无形空间里,也上演着一番别样的精彩。在3个阶段的战斗实施过程中,王刚几十次在复杂条件下放飞无人机全部成功,在获取第一手蓝方电磁态势的基础上,成功实施电磁干扰。
心声
当能打胜仗的兵
▉王 刚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军人的本事体现在能打仗、打胜仗上。练就一招制敌、一剑封喉的硬功,就必须时刻保持冲锋的姿态,熟练用好手中武器装备,做到人装合一,只有这样才能决战决胜于未来信息化战场。
铁翼神医
穆永厚:某陆航团空勤机械技师,一级军士长军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剩余油量告警!滑油压力告警!滑油温度告警!
飞行于空中的直升机出现惊险一刻,舱内多个故障灯不停闪烁, 警装备也连续鸣响……这好似电影大片里的一幕,真实地出现在漠北草原上空正在执行机降任务的一架直升机上。
此时的机舱内氛围异常紧张,空气与时间仿佛同时凝固,机组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空勤机械技师穆永厚却一脸冷峻。
环视座舱数十个仪表,连掰十几个电门按钮,穆永厚自信地通过通信终端向机长送话:“传感器短路触发各路告警系统,直升机并无大碍,机降可照常进行!”
几分钟后,战鹰在模拟城市东南方向某指定地域降落,机降队员迅疾离机。随即机组人员关车检查,故障果然如穆永厚所言,顺利排除。
“没啥神不神的,不过是更细致一点罢了!”穆永厚咧嘴一笑,一边搓着油乎乎的双手,一边把检修工具放回工具袋。作为空勤机械技师,既要在地面检修好直升机,确保不带故障升空,又要在空中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让战鹰平稳落地。“飞行无小事,离地三分险。国家巨额财产和战友宝贵生命面前,咱来不得半点马虎!”说这话时,老穆目光笃定。
说起老穆的仔细和认真,有不少故事。一次穆永厚奉命将装备送修,出厂前的质量鉴定会上,厂方代表是曾带过他、退休后返聘的一位老工程师。面对对方所下的合格结论,穆永厚却迟迟不肯签字。
“这不是给人家找难堪嘛!”面对众人劝说,穆永厚不为所动,一再坚持要全面检查。在他的检查 告里,“一颗螺丝比规定值少拧了2圈”也赫然在列!有人说他“六亲不认”,他一脸严肃:“我只认装备质量安全!”
匠心前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游刃有余。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的穆永厚,如今已通过自考拿到了本科文凭。对直升机的主要系统、常用部件、各类仪表、1800多个技术参数,他都是“一口清”;对液压、燃油、滑油、冷气四大系统和70多个分系统原理图的绘制,都能做到“一笔成”。他发明的直升机空中灭火外吊挂装置,已在多个陆航部队推广应用。
这次朱日和演习实兵对抗,穆永厚全程跟机保障。在山地进攻战斗发起前,他在野战机场检修装备时发现直升机尾梁下方有油痕。为弄清原委,他在接近50℃的后舱里,一趴就是个把小时。最终精准定位故障点,一起安全隐患被排除。
心声
唯有担当方成大器
■穆永厚
作为一名空勤机械师,肩膀上几多责任与担当。我坚信,自古成功非易事,唯有负重前行,方能留下最深的脚印。
降魔尖兵
闫磊:某防化团防化侦察员,下士军衔,被评为优秀士官、岗位成才先进个人。
黑黢黢的脸庞,汗渍斑斑的作训服,长时间披挂防护器材在肩膀上的勒痕……连续5天5夜长途机动留下的这些明显痕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闫磊,他正身处战场之上。
作业车的驾驶室里,他专注凝视前方,丝毫不敢大意,脸颊上的汗珠不住流淌。每当困意袭来,他就用力狠狠地在满是青紫淤青的大腿上拧一把,怕自己眼睛一合睡过去。
“咣!咣!”两声闷响。
“黄色烟云!是化学袭击!”他猛的一个激灵,顿时清醒了许多。
闫磊所乘坐的防化侦察车,是整个梯队防化学袭击流动观察哨。情况突至,还没等电台里传达命令,闫磊就与其他3名战友组成侦察组完成了一切出动准备。
经现场检测,是化学地雷爆炸,从而导致机动道路“毒”气肆虐,人处其中,随时都有被“吞吃”的可能。
“化学地雷?”这名下士不禁手心捏了一把汗。在演习中设置难度如此大、危险程度如此高的课目,他还是第一次遇到。如何快速完成作业,确保人员安全,让车队顺利通过染毒区,这是对他和战友们的一次严峻考验。
按照常规方法,他们应该依次对爆炸区周边土壤、植被等地物进行侦检,但这种做法速度慢,显然满足不了当前的作战需求。“我到染毒症候最明显的爆炸核心区侦检!”为了加快侦检速度,闫磊主动申请前出侦检。
身处毒区侦检是最危险的,谁心里都明白,但战场侦检快一秒,其他分队和战友的安全就会多一分保障。得到批准的闫磊顾不上身体的疼痛和染毒的危险,向化学地爆的核心区奔去。
取唧筒,折断侦毒管,抽气,顶破安瓶,快速进行颜色比对,第一个爆炸点很快侦检完毕。但要侦检的点位太多,他的作业进程还是显得滞后。“对于战场机动来说,大量人员和装备停滞于机动道路上,无疑就是敌火力打击的靶子,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闫磊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广袤的草原在微风的吹拂下“波涛”依旧。
“分组侦检!”作为组长的闫磊果断做出决定:调整分工,将4个人小组再分成两组,从道路的两头方向相向作业,从而最大限度缩短侦检时间。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分组行动,每个人的担子更重、需要做的工作量更大,还意味着必须有一组要在毒气下风处作业。“我去!”闫磊再次主动站了出来。
“防化兵就是要有敢与毒魔共舞的勇气。”闫磊敢于涉险的自信,不仅来自于平日的刻苦钻研,还来自经验的积累,尤其是从失利中获取的教训。
两年前,在原济南军区组织的一次防化课目比武中,主考部门要求对实毒进行快速侦检,平时训练有素的闫磊面对这突如其来“真枪实弹”心里直发毛,一番手脚忙乱下来,最终观毒失误。从那次“走麦城”后,闫磊就不断加大自己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训练强度,实“毒”侦检过程中有意延长毒区作业时间,直至个人防护、昼夜间侦毒、侦察车操作等实侦技能能应付自如。
烈日照射下的朱日和草原热浪翻滚。防毒面具密封而不透气,汗水在脸上蜿蜒,像是一只只蚯蚓在爬……就这样,整个作业不到5分钟,染毒道路便侦检完毕,洗消顺利展开,被滞留的铁流再次滚滚向前。
心声
毒魔面前只有冲锋
▉闫 磊
毒区内,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作业都要直面险情和挑战。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我坚信:毒魔面前,没有退缩,只有冲锋。
版式设计:方 汉
题图摄影:朱 嘉 黄韦纬 马 亮
稿件采写:陈 豪 王 鑫 何 兵 徐 振 敖千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