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有位九十多岁的退休老矿工宋良友,因为小脑萎缩多年,早就神志不清,很多时候连家人都记不得了。
奇怪的是,自从老人糊涂以来,嘴里老是念叨着一串数字“27、81、241……”,老人的儿女特意观察过,老人就算再糊涂,这串数字都没有念错过。
这串神秘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老人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
他们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打仗时候的故事,故事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脚指头都冻掉了……”之类的,他们还埋怨父亲吹牛,净说些吓唬人的。
但是他们想到父亲身上的那些伤疤,也许真的是战争时期的留下的,有一次他们带老人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对子女们说,父亲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有20多处,其中有一道伤疤从脖子往下有近30厘米,像是被炮弹灼伤留下的。
除此之外,在右腹部还有一道很长的伤疤,应该是被炸伤留下的伤疤,虽然过去多年,但仍能看出当时伤口应该很深。
听了医生的话,子女们意识到父亲的身份不简单,有一次老人的女儿在为父亲整理大衣柜时,发现了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颁发的三等功奖状。
这个发现更让子女们纳闷了,父亲那么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却从来没提过自己在部队立功的事情。
他们猜测着,父亲的从军生涯里或许有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那串神秘的数字或许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惜老人已经无法给出答案了。
本以为神秘数字背后的故事要随着父亲的失语石沉大海,却不想随着一波特殊客人的到访迎来了揭秘。
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正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行动,宋良友老人的子女便为父亲 了名,填写了相关资料,同时把父亲念叨着这串数字一并上 给了政府,希望能得到政府的解惑。
这份信息采集表引起了淮北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主任马华伦的注意,马华伦通过比对军人资料的时候发现,宋良友的“来头真不小”,他的功绩远不止其儿女在信息表上填 的三等功,他可是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一等功臣,曾两次立下一等功。
在仔细核对了档案,确认无误后,宋华伦登门拜访了宋良友一家,将宋良友的从军经历讲给了他的家人,宋良友老人那段被尘封多年的激情燃烧岁月才被揭开……
宋良友,1928年9月,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村落里,自幼家境贫寒,能解决温饱已是幸事,根本没机会念学堂。
尽管没接受过教育,并不影响他有颗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在他十岁的时候,日寇大肆在我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华儿女备受欺凌、苦不堪言。
宋良友看着满目疮痍的家乡、遭受凌辱的乡邻,怒火中烧,一心想去随军打仗,驱除外敌,护我中华。
小小的他,曾多次 名参军,可都因为年纪太小被拒绝了,负责招收新兵的八路军士官看着这个还没有枪高的孩子,告诉他等长大了再来 名,到时候八路军一定会收下你的!
宋良友便开始殷切地盼望长大,时光一转眼就来到了1946年,宋良友已经长成了18岁的大小伙子,终于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当时解放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宋良友跟着部队奔赴各个战场,刚刚上战场的时候,宋良友也有些举足无措,但想想自己这些年的梦想,想想家乡父老的悲惨境遇,只觉一股热血在体内沸腾,握紧手里的枪勇敢在战场上厮杀,不久之后,宋良友凭着勇敢的作战表现,成了尖刀班的班长。
1950年,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伴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
宋良友得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主动 名参加志愿军,当年11月初,宋良友和战友们坐着“大闷罐子车”一路北上,经安东(今丹东)赴朝鲜作战。
宋良友所在的第三野战军第九军团,被改编为志愿军第九兵团,宋良友担任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的班长。
直到这时,宋良友的子女才知道,老人生病糊涂之后,嘴里一直念叨的数字,正在他入朝作战的部队番号,“27、81、241……”
由于战况危急,宋良友所在的第九兵团临时改变计划、紧急行军,给他们准备好的入朝棉衣和物资还集中在预定地沈阳,来不及送到战士手中。
宋良友和战友们就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仓促地进入了朝鲜的长津湖地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苦寒的地方,海拔有千余米,1950年又是朝鲜五十年不遇的寒冬。
九兵团官兵大多是南方人,生活在平原地区,能吃苦耐劳,却很难适应朝鲜高山之上的天寒地冻,一阵阵寒流袭来,穿着单薄棉衣的士兵冻得牙齿都打颤,部队食物也不充足,吃不饱就更觉得冷。
到了晚上,气温骤降,直逼零下40摄氏度,战士们在雪地里露营,只有薄棉被,根本无法御寒……
美军的飞机在空中狂轰乱炸,火光和黑烟充斥着每个村庄,我军不但没有制空权,武器还很落后,除了步枪和手榴弹,只有几挺捷克式液压机枪,还因为天气太冷根本拉不动枪栓,手榴弹都成了九兵团仅有的重武器。
尽管作战条件如此恶劣,但看到朝鲜人民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惨状,志愿军战士们心中的怒火被点燃,誓要将美军赶出朝鲜。
宋良友对战友们呼喊:“打倒美帝主义!不把美帝赶出朝鲜、誓不回国!决不能让中国百姓步朝鲜后尘!”
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打响,第九兵团的作战任务是歼灭美国第十军于长津湖。
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下起了暴雪,最低气温突破了零下40摄氏度,暴雪严寒、供给不足、武器落后、弹药紧缺,似乎都注定了长津湖一役是艰难的一役,是悲壮的一役!
第九兵团靠着暴雪做掩护,悄悄地潜到了敌人的阵地前,熬到了黄昏时分,在雪地里潜伏了六天的战士们,忍着冻伤、忍着饥饿向敌人发起了猛攻。
冲锋号吹响的时候,已经被冻得意识迷糊的宋良友,一个激灵就从雪地里爬出来,拖着冻伤发麻的双腿,端起枪就冲向了敌人,而他身边很多战友都因为在雪地里长时间的潜伏,再也没能醒过来。
宋良友和战友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杀美军一个措手不及,被截断包围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和第七师也是王牌部队,久经沙场、装备精良,他们将200多辆坦克构成了几个环形防御圈,击中火力扫射志愿军,美国工兵还迅速开辟出临时机场,空降补给。
而志愿军部队的迫击炮都被冻得根本填不进去炮弹,只能靠着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应敌,战士们冻伤严重,战争局势并不乐观。
次日美军凭借火力优势开始疯狂反扑,因为机智冷静、作战勇敢,宋良友被选拔为轻机枪手,以及尖刀组成员,每次冲锋他都冲在最前面,战友们都说他杀敌不要命,他的勇敢也极大地鼓舞了战友们的士气,大家一起往前冲。
可是艰苦的作战条件,还是让第九兵团的攻势步履维艰。
当时第九兵团的供给严重不足,在零下40摄氏度的高寒山区,战士们只能几个人围在一起,裹着两条薄棉被取暖。
期间战士们只能吃着炒面就着雪水充饥,这种炒面炒的不是面条,是真的面粉。
就是把玉米面、高粱面,或许还掺着其他粗粮面,放在一起炒一下,成品看上去和土差不多,没有口感可言,但胜在可以长时间储存。朝鲜老百姓就着开水搅拌着吃,而志愿军战士们只能干吃,一把炒面一把雪。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根本不敢想象那玩意儿得怎么下口,可那时第九兵团就是连炒面也无法管饱。
经过一天的血战,志愿军终于打破了美军突出重围的意图,牢牢将其包围,歼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宋良友后来回忆道当时的情景都会连连叹气说:“太难了、实在是太难了。”
长津湖战役中,新兴里一战更为艰难惨烈,也成了宋良友一生的梦魇,复员多年后他还会梦到当年的情景,惊醒之后,发现眼泪已经浸湿了枕巾。
新兴里是长津湖东边的一个小村庄,村庄虽小,却是那一带的公路枢纽,战略位置很重要。对被围攻的美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防御支撑点,关乎整个战局的成败。
可想而知驻扎在新兴里的军团一定是美军的精锐劲旅,这个第七师第31加强步兵团的确很厉害。在一战时就屡立奇功,曾攻入西伯利亚,二战期间表现依旧出彩,身经百战从无败绩。
被威尔逊总统授予了“北极熊团”的称号,并享有专属战旗“北极熊旗”的殊荣。
入朝作战以来,更是一路高歌,所向无敌,面对如此劲敌,志愿军战士们都清楚,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敌我实力悬殊,往前一步就是九死一生,可没有人胆怯、更没人退缩!
11月30日晚间,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宋良友和战友们在没有炮火支援、没有火力掩护的情况下,以迅雷之势向美军发起夜袭。
生龙活虎、精神抖擞的状态完全看不出这些战士们已经在高寒中忍饥挨饿了很多时日。
12月1日黎明时分,志愿军就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占领了几处房屋,被激怒的美军,利用武器优势,开始向攻入阵地内的志愿军疯狂扫射。
宋良友所在部队在冲锋杀敌时,就遭到了敌军坦克火炮和机枪火力 的双重攻击,一夜之间,三个步兵连都失去了战斗力。
志愿军战士们被激起了斗志,誓要消灭这群“北极熊”,不分昼夜地对美军发起围攻,久攻之下,敌军伤亡惨重,开始做困兽之争,向南突围。
宋良友所在的3营12连坚守的高地成了敌军争夺的目标,遭到了敌军的疯狂进攻。
敌机在空中狂轰,坦克炮弹在地面乱炸,美国大兵拿着冲锋枪拼命扫射。只见阵地之上炮光冲天、黑烟弥漫、鲜血染红了雪地……
这场敌我实力悬殊的防守战,宋良友和战友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力,与三倍于己的敌人厮杀了三天三夜,打退了对手十多次的冲锋。每一次宋良友都冲在最前方,带着战士们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多年之后,宋良友仍旧清晰地记得,在这场恶战中,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敌军的汽油弹飞来,自己亲爱的战友瞬间被烧成了焦炭,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痛苦地死去,什么都做不了,他的心像被揉碎了般痛苦,痛得叫不出声音。
每每念及此,眼泪总是止不住地往下流……
那场恶战中,他自己也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击退了敌人十几次冲锋后,连长、指导员、排长牺牲了,志愿军战士已经战至最后几人了。
宋良友作为班长,带着战友们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宋良友依旧冲在最前面,敌军的一颗炮弹在他面前开了花,他躲闪不及,直接被炮弹炸飞,挂到了悬崖边上的一棵树上。
他的腹部被炸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肠子都流出来了半截,宋良友当场就昏死过去。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宋良友被一声炮弹的巨响震得恢复了意识,他轻轻动了动,发现身体像散架了似的,哪哪都疼,费了好大力气挣扎着坐起来,才发现肚子被开了膛,他深吸一口气……脱下自己的上衣,缠住了伤口,再用腰带系牢。
宋良友拼尽了最后的气力,抓着悬崖上的草藤回到了部队驻地,随即就又昏死了过去。
战友们赶忙将他送去后方医院救治,经过抢救,宋良友昏迷了整整三天才醒了过来,战友们都说他命大,一只脚都踏进了阎王殿,还被抢了回来。
宋良友却说:“老子都见到了阎王了,跟他说仗还没打完呢,你还不能收我!阎王一听就把我送回来啦!”
那一次,宋良友的肚子上缝了十多针,右腹部留下了很深的伤疤,狰狞地似乎在诉说着战争的惨烈。
新兴里一战,宋良友和战友们在绝对劣势的作战条件下,全歼了美军的王牌之师北极熊兵团,缴获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北极熊旗。
靠着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信念,用血肉之躯战胜了飞机大炮,亮剑中国军人之精神,扬我新中华之国威。
战斗结束后,宋良友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长津湖一战后,第九兵团伤亡惨重、元气大伤,一直在休整,直到第五次战役打响时,才得以整建制的重回第一线。
鉴于宋良友的身体未康复完全,首长留他在后方,可宋良友一心想要上前线替战友们 仇,多次主动请缨,最后首长拗不过他,同意了他的请战申请。
宋良友所在的81师为先锋部队,在追截敌军南逃时,遭到美军反扑,不幸被围。
美军出动了坦克、汽车,机动性很强,火力压制很猛,白天还有飞机轰炸,志愿军无法白天突围。志愿军携带的地图老旧、表示不明,夜晚突围容易迷路。
部队粮食紧缺、弹药不足,无法僵持等待救援,必须尽快突围,处境十分艰险。
宋良友和战友们豁出性命、背水一战,终于突出重围,继续配合东线作战。
1951年5月26日,敌军全线反扑,81团奉命阻击,在最后一次阻击时,部队被打散了,宋良友奉团长的命令,带着身边仅有的两名战友,从悬崖峭壁上爬下去,顺利与主力部队会合。
第五次战役中,宋良友再次凭借勇敢顽强的突出表现,荣立一等功。
战争结束后,宋良友主动申请复员,他放弃了部队给安排的体面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宋良友心中,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已经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自己能活着已经是造化了,没资格享受国家和部队给予的优待。
宋良友自知没文化,只能干些体力活。多年的从军生涯,他多次负重伤,身体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干不了太重的活计,以致于生活一直不太富裕。
转业到退休的30年间,宋良友干过门卫、锅炉工人、煤矿工人,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宋良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不抱怨工作辛苦,也不会埋怨薪水微薄。
偶尔会和孩子们讲起打仗时的故事,却从来不提自己的功绩,以致于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知道他曾经是个兵,却想象不出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
宋良友的女儿曾说过:“父亲若是没有糊涂的话,绝对不会让我们把他立功的信息填 上去的。”
正是有无数像宋良友这样勇于付出、不计回 的战士浴血奋战,才能以血肉之躯打败钢铁大炮,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以此文,向那些保家卫国的革命战士致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