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飞豹”——“鹰”式轻型攻击-侦察-高级教练机

1974年10月31日,南斯拉夫的25001号J-22和罗马尼亚的IAR-93在各自境内同时首飞。首飞虽然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却潜藏着重大问题——超重。第一架原型机空重达到6205千克(13679磅),超过设计重量达1.2吨!飞行控制系统和操纵面表现也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能反映南斯拉夫真实的飞机设计水平,下文的访谈会有进一步的探讨披露。25001号机现在展出于苏尔津(Surcin)机场的航空博物馆。

25002号原型机于1976年12月,在弗拉季斯拉夫·斯拉夫杰维奇(Vladislav Slavujevi?)少校的驾驶下成功首飞,地点和25001一样,都是在贝尔格莱德附近的巴塔伊尼察机场。25001和25002都进行了重大改进,一方面加快加力型发动机的研发进度,另一方面空军技术研究院和其它工厂一起,优化飞机结构,为飞机减重。25001还增加了LERXs(前缘翼根延伸段,或称边条),进一步优化了空气动力特性,并将此特征沿用到以后的量产攻击型“鹰”。第三架是预生产型双座型飞机,编号003,1977年7月4日首飞,一年后,损失于尾翼撕裂。这并未能影响生产计划的进行, 1984年12月22日, J-22“鹰”25101号机,由马贾恩·耶伦(Marjan Jelen)驾驶,在一次小角度俯冲中成功地突破了音障,这是南斯拉夫国产战机首次飞出了大于1马赫的速度。必须再一次指出,受发动机的拖累,J-22“鹰”不能以实战状态的构型在水平飞行中突破音速,因此,J-22“鹰”还是应被归为亚音速飞机。

南斯拉夫的功勋鹰25101号机,真正的攻击型J-22“鹰”,装备加力发动机,LERXs清晰可见。由马贾恩·耶伦(Marjan Jelen)驾驶成功地突破了音障,这是南斯拉夫自制战机首次飞出了大于1马赫的速度

罗马尼亚的IAR-93“白色001”号机,在格奥尔基·斯坦尼察(Gheorghe St?nic?)上校的驾驶下,在巴克乌(Bac?u)进行了持续21分钟的首飞。1975年7月18日,“白色001”在巴克乌为罗马尼亚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作了展示。双座型#003号机首飞于1977年1月23日, 1979年1月20日,#004号原型机在做特技飞机时坠毁在克拉约瓦空军基地。飞行员多布雷斯坦未能及时弹射逃生。1979年8月23日,三架IAR-93(#001, #002 和 #005)在罗马尼亚庆祝国庆日的军事游行中首次向公众展示。同年9月20日,“白色001”在一次试飞中损失,当时两具发动机同时出现故障,飞行员被迫跳伞。这导致了罗马尼亚重新设计和更换所有已生产的“蝰蛇”引擎的燃烧室。同年12月24日损失,原因是尾翼撕裂。当时飞机在500米高度进行水平飞行,速度为1045千米/小时,飞机的左升降舵在高速中脱落。幸好马丁贝克公司的Mk RU10J零-零弹射座椅工作正常,两名飞行员得以逃过大难。此次事件后,加强了后机身的结构。

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在“鹰”项目上的合作,总的来看,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基本上是成功的,算是社会主义家庭协作的典范。从技术角度的大方向上来年,一个平台,两种亚型,基本上和当时西方先进国家的发展思路也是一致的,能有效地节约研发成本。由于两国科研系统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具体到研发工作的细节上,就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南斯拉夫并不是将“鹰”作为航空工业的终极目标,而是将“鹰”和后来的“超级海鸥”做为第四代战斗机的试金石。平心而论,雄心勃勃的南斯拉夫在并行开展数个战机研发项目的同时,作为旗舰单位的“猎鹰”工厂还有余力帮助罗马尼亚建造新的飞机工厂,其科研实力之雄厚,确实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机体介绍

基本介绍

“鹰”式飞机的建造应用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采用全金属的上单翼和可收放的三点式起落架,可以从预先准备过的草地跑道起飞降落。

机翼:上单翼采用了3度30分的下反角,机翼前缘后掠43度,它具有前缘活动襟翼和翼刀、前缘开缝襟翼和副翼具有液压动作筒。

机身:采用了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后下方有双门式减速板,背部的整流罩结构便于系统维护和飞行控制。机身后部便于拆卸以安装或取出发动机。

尾部:所有控制面后掠。方向舵和全动水平尾翼由液压伺服机构驱动。

起落架:双轮式主起落架和可转向单轮机鼻起落架向前折叠收回机身。两段式油压减震机构。方向舵后有减速伞舱。

动力:两具“蝰蛇”632 /“蝰蛇”633涡轮喷气加力发动机并列安装在机身中部,两个进气道位于机身侧面。

系统和设备:双份高压力液压系统(207巴)、座舱增压和环控系统、高压供氧系统(150巴)。GEC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自动驾驶和自动增稳系统,机载电子设备水平与其它同等级战机一样具有现代化水平。

南斯拉夫能建造军用飞机,独立建造飞行模拟器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鹰”的飞行模拟器

武器装备:2门双管高性能23毫米机炮。全机共五个外挂点,机身下一个,每侧机翼各两个。南斯拉夫引起Mig-21后,对它的GSh-23L机炮比较留意,这是当时南斯拉夫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机炮。南斯拉夫随即以GSh-23L展开了仿制工作,仿制型号是GSh-23L-YU,或称GSh-23L-Y,南斯拉夫还对其做了一定的改进,将原版机炮的射速从3200发/分调整到3500发/分,并将它应用到国产的G-4“超级海鸥”和J-22“鹰”,未来的新型先进战斗机也准备采用。飞机外部总挂载能力为2880千克。

左侧机炮

J-22“鹰”除可以使用BL-755和FAB250等常规炸弹和无控火箭弹外,还可以使用美制“小牛”空地导弹和自制的“雷电”空地导弹。“雷电”导弹分为A、B两型。分别仿自苏制Kh-23无线电制导空地导弹和美制“小牛”电视制导空地导弹,“雷电”A实用化较早,南斯拉夫时代即见部队列装。对工业基础要求更高的B型在南联盟时代由VTI研发,但直到塞尔维亚独立后才见展示出完全国产的导引头,塞尔维亚空军有少量试装。“雷电”B发射重量280千克,战斗重105千克,最小射程1.5千米,最大射程21千米,弹径305毫米,翼展815毫米,可击穿1米厚的钢板或5米厚的混凝土。

非常罕见的图片,南联盟的“鹰”挂载“雷电”A空地导弹

座舱环境:马丁贝克的零-零弹射座椅。座舱可用两种方法开启:电力向上开启和人力从左至右开启。

座舱布置:增压和空调座舱装备了飞行、导航和发动机控制设备、抗G零-零弹射座椅。

主供氧系统可支持飞行员飞行到13500米(43300英尺)高度。弹射时备用供氧系统可保证飞行员达到安全高度。

单座型座舱盖以电力打开。双座型后座升高,为后座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双座型的座舱盖以手动方式分别打开。

规格参数:

动力:“蝰蛇”633涡轮喷气加力发动机

发动机尺寸

最大长度:4440毫米(14英尺8.8英寸)

最大直径:624毫米(2英尺0.5英寸)

“蝰蛇”633发动机

飞机全系统由基本飞行控制、电力系统、航空电子设备、燃油系统液压系统和空调环控系统等组成。

·基本飞行控制

飞行控制系统在全飞行包线内保证飞机具有简单良好的操纵特性,符合“军用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品质规范”MIL-F-8785B(ASG) Level1之要求。

所有飞行条件下,保持正常良好的参数,归功于传输率修正设备(TRMD)。

稳定和控制增强设备(SCID)用于:

增加稳定性,抑制紊流影响

增强滚转和转向能力

滚转轴自动驾驶

基本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拥有内建测试系统BITE(Built in Test Equipment)功能的计算机,和液压动作机构。

前缘机动襟翼既有助于增强低速特性,亦有助于增加战斗操纵能力。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为2套9KW/28VAC,由两台卢卡斯BC-0107发电机、调压器和整流系统组成,为全机提供电力。装备静态换相器的115V/400Hz的电 供电能力不小于1200VA。36Ah的电池组提供辅助电力。

·航空电子设备

飞机装备了标准的通讯导航系统和罗盘平台、无线电高度计,VHF/UHF波段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具有空-空、空-地通讯能力。由ADF、VOR/ILS、DME和信标接收机组成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使飞机可在低能见度的情况的昼间/夜间,到达或接近目标。后来使用了具有火力控制和武器管理功能的汤普森-CSF的VE-120T HUD取代了费伦蒂公司的ISIS-D-282罗盘瞄具。“火花”公司(Iskra)的SO-1雷达告警接收机(RWR)可以支持最多三个箔条/红外撒布器。飞机还拥有P10-65-13被动阻塞电子吊舱、霍尼韦尔公司制造的SGP500双陀螺平台、光学/红外侦察吊舱和光学侦察/电子阻塞吊舱。

“鹰”的座舱,保持了南斯拉夫简洁清晰的设计风格

GEC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三轴自动增稳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具有侧倾角保持自动驾驶和恢复飞机水平飞行功能。

·燃油系统

供油系统可在飞机各种姿势下保证发动机的油料供应。飞机装备了6个机身油箱和2个机翼油箱,总容量为3100升。

另外,机身和机翼下的挂点,可容许携带一个、两个或三个500升可抛弃副油箱。燃油供应系统最大工作高度为15000米(49250英尺)。

采用压力加油系统,使飞机加满内油箱和副油箱的时间小于10分钟。

·液压系统

飞机具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液压系统。压力为206 bar(或3000 psi)。液压系统驱动全动水平尾翼、方向舵、副翼、前缘机动襟翼、后缘机动襟翼、减速板、起落架及其舱门、机轮刹车系统、减速伞、发动机加力可调喷管和前轮转向系统。

·空调环控系统

开机型空调环控系统可为座舱加压到0.214 bar,并具有座舱密封充气、抗G、风档除雾和座舱温度调节等功能,即使在热带地区也可保证正常的作业环境。

结构强度

飞机设计时,飞行包线设计的出发点在尽力使飞机完成各种假想的作战任务从而满足实际作战需求。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机都会具有令人满意的良好飞行品质。飞机重量为7800千克(17200磅)的条件下,在海平面高度、速度为1.05马赫、空速为1285千米/小时(694节)时,允许的最大过载为 8G~-4G;在5000米高度(16400英尺)、速度为1.25马赫、空速为1120千米/小时(604节)时,允许的最大过载为 7G~-3.6G。

任务资料

高——低——高

从机场起飞后,以0.75马赫的最优巡航速度在超低空飞行263千米,距离目标100千米(54海里)时,进行超低空突防,并完成打击任务,然后依旧在超低空保持两分钟的战斗加力,加速离开目标区,到达安全距离后,在超低空以0.75马赫的最优巡航速度返航。作战半径总计363千米(196海里)。

战斗空中巡逻

从机场起飞后,爬升到6000米,以0.6马赫的速度巡航,在280千米处巡逻1小时41分钟。

飞机转场

从机场起飞后,爬升到9000米,以0.6马赫的速度巡航,转场距离为1900千米。

维护性

“鹰”式轻型战斗轰炸机在设计阶段就特别重视简化飞机的维护,将机载设备的可接触性概念提升到重要地位。

飞机表面有80个观察孔和30个可接触舱门。背部可拆卸整流罩的设计非常方便维护飞机控制系统,飞机后机身采用了快速连接设计,可以非常容易的安装或拆下发动机,整机的结构和设备设计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维护成本。

上单翼设计,并将机炮设计于机身下部,便于战机的军械整备。

“鹰”的背部特写。南斯拉夫的“鹰”和“超级海鸥”都非常重视飞机的可维护性,全机设置了大量了维护舱门,方便地勤人员维护检查

“鹰”的服役寿命原定为12年——这显然是最低年限,因为它的主要结构可以保证能有2到3倍的寿命。

总之,这种边条翼飞机装备了由液压伺服机构、自动增稳系统、自动驾驶和精密的瞄具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因此成为了一种高质量和稳定的武器平台。飞机装备的零-零弹射座椅,在紧急情况下可使飞行员安全逃生。以当年的眼光看,飞机的发动机和机体结构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在保证高效动作的同时简化了维护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