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技术特点
XM520是为通过性而生的,由于车体结构的特殊性,采用“铰接”式技术的车辆能适应恶劣的气候、极差的地形以及具有高的可用性,而这种技术与“灵巧”计划的性能需求相结合,最终造就了XM520的技术现实。具体来说,M520是一种采用4×4全轮驱动形式的“铰接”式8吨级军用运输车辆,引擎在前轴之后,由驾驶舱和引擎组成了前半车身,后半车身作为一个整体货厢。除了“铰接”技术其及应用外,XM520同时还是世界第一种实现了4×4全轮驱动的铰接式军用卡车。
当然,分别向前后车体传递动力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获得超强的通过能力。XM520独特之处在于其后轮驱动方式采用了类似平地机平衡箱的自由摆动纵列传动箱。车体两侧各有一个传动箱,传动箱前后两端各安装一个车轮,动力经由驱动桥驱动两侧的传动箱,再由每个传动箱驱动两个车轮。与一般平地机的平衡箱不同的是,传动箱内部不是采用链传动,而是用两个齿轮分别向前后传递动力。同时,传动箱本身可以绕轴线自由摆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用一根传动轴带动4个车轮,加上前车身上的两个,实现了永久4×4驱动,使得通过能力大为提高,要知道另一个“铰接”式车辆的大家,沃尔沃是在1966年才实现4×4驱动的,XM520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由于左右车轮没有车桥相关联,传动箱的摆动角度可以很大,从而在恶劣的地形条件下,均能使车轮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能适应更复杂的地形,相应地也减小了铰接头在垂直方向上的负载。此外,该设计还简化了悬挂系,不需要A型架或多连杆以及横向拉杆。
除自由摆动纵列传动箱,XM520铰接式军用两栖运输还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如三点式前悬架系统配备了摆动式前桥和非公路技术减震支柱,结合中间安装的驾驶室,在各种路面条件下都能为操作人员带来无以伦比的舒适感;减震支柱为充油式,低压下充入氮气,提供更好的行驶特性,缓冲对车身结构和部件的冲击负荷;采用了倾斜式后车架,以使重量分配更均衡,重心较低,这也使得车厢较深;摆动环置于铰接点前部,改善了转向性能;为使爬坡或在地面条件较差的地段作业时仍有出色的牵引力,“卡特彼勒”在XM520上应用了轴间差速锁,由搁脚板上的一个开关控制,可改变扭矩分配,将扭矩传递到转动最慢的轴,从而获得在较差路面条件下的出色牵引力。该系统为油浴、液压作用、油冷系统,完全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接合和断开,当情况需要时,可自动断开和重新接合;湿式离合器轮间差速锁也是XM520值得花费笔墨描述的技术特点之一,可以将整个传动系统(三根轴)100%锁止,以便在最差的条件下保持最佳的性能。该系统通过拨动一个安装在仪表板上的开关选择,当触动脚开关后,与轴间差速锁统一作用。该系统同样为油浴、液压作用、油冷系统,完全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接合和断开,当情况需要时,可自动断开和重新接合。
XM520的行车制动系统包括有两个单独的制动回路,正常操作情况下使用脚踩制动踏板来实现制动控制;如果一级制动因故出现故障,安装在分动箱上面的随动制动泵会继续为车辆提供制动动力供给,来实现安全制动。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手制动以及紧急熄火开关来实现辅助制动。下坡时,首先使用发动机排气制动和缓行器来有效控制行车速度,脚踩制动踏板的快速响应以及良好的持续制动作用,使驾驶员能够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合理控制车速,保持较高的平均速度;同时以通过性为着眼点,XM520还装有轮胎中央充放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空气通过驱动桥中间吸入,并从轮毂罩组件通过空气管路进入轮胎,整个管路系统包封在车桥里,不需要防护装置。而苏联和东欧的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管路大部分暴露在外部,容易遭受外部损伤或敌人破坏损伤。
定型生产服役情况
1961年1月,当冷战处于最危险的紧张时刻,肯尼迪上台执政。肯尼迪和他的顾问们猛烈抨击艾森豪威尔政府依赖核武器的做法和“大规模 复”战略。他们选择“灵活反应”(即使用常规部队)去对付“正在越南实验的、更狡猾的共产主义侵略新样式”。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论点,说是美国受了一些军人的蒙骗而不经意地陷入了战争,其实不然,无论是肯尼迪还是约翰逊,都是有意识地实施着灵活反应战略,他们都想在核年代中把战争纳入控制论和模式化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为什么肯尼迪上台伊始便迅速批准了包括XM520在内的大部分“灵巧”计划也就能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1961年11月,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全地形轮式车辆,XM520正式定型,随后便以M520“戈尔”的制式编号投入了量产。量产型的M520由绞接式连接的前后两部分组成,并以全密封的车体结构获得了有限的两栖能力,足以保证在东南亚的河流水系中拥有足够的通行能力。该车以一台158.83 kW的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为动力,无悬挂装置,公路最高车速48.28千米/小时,水中最高车速5.3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坡30%。当M520行驶于崎岖的路面时,能够保证4个车轮与地面的良好接触,在保证卡车的整车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通过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底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崎岖路面上作用于车架的交变应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铰卡的铰接点允许卡车具有较小的转弯半径,车辆通过非道路崎岖路面更加简单方便,比较适应于山坡陡弯急、作业点变化频繁的战场运输条件。事实上,M520的研发、列装和服役使用,都与美国的越南政策密不可分,而越战无疑是近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性事件。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实质上为“越南”量身定做的军事技术装备,M520的存在意义无疑被低估了,其服役的“时效性”也引人深思。
对美国以军事手段直接卷入越南纷争的问题,必须把它放入当时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前后关联中去加以理解。1961年,肯尼迪新政府在古巴和老挝遭受挫折;8月,民主德国又筑起了柏林墙。此时,总统开始派出军事顾问训练南越军队以便向所谓的“战略村”计划内的越共发动攻击,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把越共一点点地消耗掉。然而,到了1963年这一战略显然也不起作用,主要原因是吴庭艳政权因其大肆镇压而失去民心。1963年11月1日,吴庭艳在一场政变中被推翻并处死,3周后肯尼迪本人也遭暗杀身亡,当他死的时候,美国的1.6万名“军事顾问”还留在南越。副总统约翰逊接替肯尼迪并在1964年的总统大选中获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声称:“我们不想再扩大在越南的战争”。然而,在1964年8月,美国多艘驱逐舰在东京湾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约翰逊下令对北越鱼雷艇基地和储油库进行空袭作为 复。更重要的是,他利用东京湾事件使国会以48票对2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授权总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回击任何武装袭击,这等于总统得到了一张空白支票,使其能随心所欲地指挥战争而无需征询国会的意见。1965年约翰逊开始对北越实施空袭行动,以回应北越对驻守在波来古的美国军营进行的攻击,与此同时,首批美军地面部队在岘港登陆以保护那里的空军基地。
约翰逊在没有公开宣布他的战争政策的情况下使战争升级,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如果在国会内对此进行充分讨论的话,很可能使战争更为扩大。约翰逊的越南政策是建立在一种未经验证的假设上,他认为一旦华盛顿决定动用它的强大军力时,敌人将会被轻而易举地打败,正因为如此,约翰逊从来没有针对这一类的战争制定过合适的战略。美国于1965年直接参战就是为了防止南越政权的垮台,但是这也未能使军事力量转化为政治优势,从而在西贡建立起一个有自立能力的政府。约翰逊想以有限战争去阻止苏联和中国的介入,同时他希望以速胜去平定国内的不安。然而这些目标自相矛盾,互不协调。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空军,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空军也显示出它的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人们普遍相信,轰炸可以摧毁敌方的军事生产能力,迫使敌方讲和。到1967年,北方所有的主要目标(供应点、工厂等)都被炸毁,但轰炸对摧毁北方的作战能力几乎不起作用,也因此被说成是“想用推土机给花园除草”。与此同时,地面战争的升级在1965年至1967年之间也很明显,1967年后期,威斯特摩兰将军要求动用54万多的兵力执行“搜索和消灭”任务。
在这个大背景下,为通过性而生的M520被大量运往东南亚,成为了侵越美军最为关键的勤务运输车辆,并在1971年达到了量产的高峰。越南不像朝鲜那样多山、多树,而且茂密的热带丛林和多发的热带疾病更成为美国军人的梦魇。越南北部是由深谷切割而成的平行山系,南部是高原和台地,山间溪流很多,河床落差较大,水流湍急,雨季江河泛滥,许多地方变成一片汪洋,热带丛林覆盖了全部领土面积的40%,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地区为别1600毫米,北部地区达2830毫米。阴雨多、云层厚,使得美军的空中力量使用受到了不小的限制,同时道路 非常不发达,到处都是难以通行的热带密林和沼泽地,给地面部队的重型装被输送带来了很大困难。炎热潮湿的气候使武器装备容易锈蚀,在欧洲可用10年的装备,在越南用不了1年,而蚊虫肆虐使人员昼夜难安,多发的热带疾病又很容易瓦解部队的战斗力。几乎所有回忆越南战争的美国军人,都忘不了描绘一番越南的地形,也忘不了诉说一番这种地形对他们的作战行动形成了如何大的限制。然而,越是在这种对地形的抱怨中,M520强悍的通过性和高度的可靠性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作为美军地面装备中为数不多的“针对性”装备,M520在越南却可谓如鱼得水,成为了美国军事技术优势的一个“图腾”,并因此深得美国大兵的信赖。
遗憾的是,M520所体现出的技术性优势并没能改变越南战争的结局。包括M553和M559等洐生型号在内(M553为采用M520底盘的工程救援型号,M559为采用M520底盘的野战油罐车),M520系列8吨级铰接式全地形两栖轮式输送车于1976年停产,其总产量达1300辆。停产后的M520车队继续在美军中服役了几年,随着新一代HEMTT重型军用越野卡车的服役,于8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现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一种“针对性”装备,预定战场的消失是M520“消逝”的关键,但作为将“铰接式”技术应用于重型轮式军用车辆的最初尝试,M520在技术上的诸多缺陷也在客观上缩短了其“保质期”。
M520由于采用多轴驱动,以及各种使尽可能多的车轮接触地面的设计,相比同等总重的普通刚性车辆具有极强的通过能力,可以在各种未经休整的道路或临时性道路上行驶,其爬坡能力也强于刚性车辆,还可以应付雨雪等气象条件带来的泥泞湿滑路面。同时,其铰接转向的方式也赋予了其较小的转弯半径,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业,对于在泥泞中脱困也有帮助。但是,为获得通过能力而设计的铰接方式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车架分为前后两部分,使得车辆稳定性不佳,在良好路况下行驶性能不如刚性车辆,导致最高速度小于刚性车辆,好在通常铰接式卡车的应用条件都不会太好,也并不需要太高的速度。其次,其整体性不佳,特别是前后车架可相对转动的特性使得铰接式卡车容易发生部分侧翻的事故,不过一般这种事故都不严重,扶正后基本不影响继续使用,同时其铰接点是一个薄弱环节。第三,相对刚性车辆,M520由于采用双轴驱动,导致滚动阻力大,同时结构复杂、自重大,运输效率上低于刚性车辆。第四,由于结构上的特殊性带来一些布置上的问题,如举升油缸过长带来稳定性问题,以及几乎所有部件都需要布置在前车体上等。第五,由于结构复杂带来维护费用的大幅增加,M520维护保养周期较短,在耗费非工作时间的同时还耗费了保修费用。多个总成或者部件每天或每周都需要润滑,各液压油缸和联接轴承均也无法达到终身免维护的标准,有些部件的最短保养周期仅为50小时,全车16个润滑油嘴极大地更加了维护保养的难度。总之,作为铰接式重型军用轮式车辆的“头生子”,技术上的有欠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520系列生产线的继续运转。
结语
地形是组织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条件,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利用地形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事实上,战争的本质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地形上对兵力兵器的运用,这其中地形既会成为兵器的倍增器,也会成为兵器的衰减器,但地形并不能决定胜负本身,它容易成为战争行动中胜不沾光,败必委过的因素。胜者不愿多谈它所带来的便利,败者却津津乐道它所产生的灾难。它在胜败中的地位可能被抬的很高,也可能被贬的很低。不过,在对它的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却不能忘记这一点——很多技术兵器对于战场地形的适应性进行了竭尽了全力的“进化”,M520的故事就很清晰的说明了这一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