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吟唱,绿水欢歌。
蓝天白云下,建(个)元高速公路犹如一条腾飞巨龙,穿越千山万壑,在广袤的哀牢大地上蜿蜒向前,勾勒出一幅绚烂无比的丹青画卷。
建(个)元高速公路
历时4年磨砺而出、承载着太多期待和梦想的建(个)元高速公路实现分段通车,在建水、个旧之间架起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通道,也为红河交通连点成线、密织成 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一刻起,一路向前,红河开放的脚步将愈发坚实。
每一条坦途都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汗水和智慧的凝聚,建(个)元高速公路也不例外。1500多个日日夜夜,中国电建人以披肝沥胆、舍我其谁的央企担当,在红河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建设者之歌。
担当在肩不畏难
全长124.53公里的建(个)元高速公路,全线桥梁共计100座,其中特大桥6座、隧道29座、特长隧道6座、螺旋隧道1座、连拱隧道4座,桥隧率高达72%,是云南省目前在建高速公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红河特大桥
提起建(个)元高速公路,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人员都感慨万千,一个“难”字贯穿始终。地质复杂、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且项目建设沿线还穿越水库,涉及面之广、情况之复杂、任务之艰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万事开头难。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建人尽管对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的红河早有心理准备,但草木蔽日、腐殖满山、蛇虫出没的现实场景还是让踏勘队员措手不及,连勘测器都没有信号,踏勘队员带着干粮徒步进山,整整耗时2个月,才在原始森林里走完50公里的路程。
上新寨1号大桥
而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面对隧道、桥梁施工区地处山谷腹地,无路可进的难题,建设者们硬是肩扛马驮,一点点把设备、物资运进施工现场。
有难不畏难,有苦不言苦,筑路人从来都是如此。为了破解生态保护难题,项目公司在临时征地时就有了充分的考虑,合理规划施工营地和临建设施面积,避免对山体造成大的破坏。
“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在后面的进场施工中,我们利用乡村道路作为施工便道,同时采用先进设备,降低噪声和空气污染,建设三级沉降池,净化污水,最大限度保护原始植被和地貌。”项目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候圣均说。
生态之路
青山依旧翠,玉带半山绕。行驶在建成的建(个)元高速公路上,只见两旁青树翠蔓,参差披拂,与沿线环境相映成趣,生态保护成果在路、桥、山、水和谐相融中得到完美体现。
正是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引领,让建(个)元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以坚如磐石的信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建设任务。
质量安全大于天
安全之责,如履薄冰;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速公路,历来是电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穿山跨河、踏平天险,纵横交错的建(个)元高速公路一路蜿蜒向前。行进在路上,不难想象建设者们在千山万壑间筑路、架桥、通隧有多艰险。
蜿蜒如龙
“难字代表高起点,越是艰难越向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不将就任何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疏漏,从细节做起打造质量放心工程。”中电建红河建(个)元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艾祖斌坦言,在质量安全问题上,容不得一丝马虎。
在每个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识遍及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工序。从施工现场悬挂的面面彩旗和鲜艳的标语中,总能感受到建设者用初心担使命、用匠心做工程、用责任心打造精品的光荣感、使命感。
尼格枢纽
尼格隧道是建(个)元高速公路项目关键性节点工程,位于个旧市贾沙乡,途经温泉径流区,洞内岩温最高达88.8摄氏度,水温最高达63.4摄氏度,气温最高达56.4摄氏度,加上有毒气体,施工难度之大为国内罕见。
如何才能保证隧道施工和人员安全?在云南省交通厅、电建集团及高校专家们的反复研讨中,最终确立了“1+6+8”施工方案,即通过接力抽排措施解决高温水及涌水问题;通过引进多臂钻替换传统人工作业、设置20吨制冰系统制冰、雾炮机喷淋洒水6项措施改善隧道内高温施工环境;通过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压缩氧气自救器等8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和防护设备保证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历经750多天日夜奋战,尼格隧道零偏差安全贯通,为国内乃至世界基建行业在高温及有毒有害气体中施工提供了良好的工艺及技术经验借鉴。”中电建路桥集团副总经理杨松兴奋地说。
个旧南互通
这是一群步履匆匆的逐梦人,为了质量安全夙兴夜寐,每一个灯火通明的不眠之夜,每一次持续到深夜的技术讨论、每一幕鏖战高温酷暑的情境……都是建设者们永远的记忆!在红河山林沟壑间奔走忙碌的身影中,那一抹电建蓝显得格外亮眼。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个隧道的贯通,一座座桥梁的拔地而起,成了建设者履行质量安全责任的最好诠释。
科技攻坚谱新篇
从建水出发,沿着建(个)元高速公路一路向南,时而穿山跨壑,时而越河逐流,青山不断,桥隧相连,放眼望去,皆是通衢美景。通过咪的隧道时,只见隧道内的彩绘图案与灯光相映成趣,让人顿时眼前一亮,舒适的视觉享受改变了人们对隧道千篇一律的枯燥印象。
咪的隧道
而这仅仅是建(个)元高速公路建设中一个小小的创新之举。除了外在的美丽容颜,更多的则是这条路的品质与内涵。
施工队开始钻通隧道“最后一米” 胡艳辉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长达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建设过程中,电建路桥集团和项目公司以科技赋能,全面突围,针对兴隆隧道施工难点,先后使用了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半自动化防水布钢筋台车及新型机械和高强度塑胶模板新材料等,从源头保证了工程质量。
针对深埋特长隧道、通风散烟突出问题,项目部采用了最新的湿喷机械车,大大改善了作业环境,现场施工更具人性化、科学化、机械化;以地质雷达、TGP、瞬变电磁等方法为主,超前水平地质钻为辅的方式进行超前地质预 ,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建(个)元高速公路建设期间,项目公司共申 知识产权245项,其中,国家专利112项,软件著作权12项,论文113篇,指南专著8项;荣获QC质量活动奖58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3项。同时,建立了BIM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BIM信息化奖11项,这些丰硕的创新成果,是对电建人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的完美注解。
荆棘满途步履艰,巧夺天工谱新篇。电建人上下一心,将目标立在前方、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使命刻在心中,以披肝沥胆、舍我其谁的央企担当,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强意志,在红河州交通版图上烙下了深深的电建印记。
携手共建暖民心
一条路,兴旺一个地域;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
“以前我们这里交通闭塞,出行不便,生活用水更是艰难,这些筑路人不但拓宽硬化道路,还修建了一个195立方米的水池,为我们几百户群众办了大实事。”贾沙乡靠近建(个)元项目的村民,一提起电建路桥集团做的每件事,都会竖起大拇指。
得知学校设备不齐全,学生冬天喝不上热水时,项目党支部募捐购买了9台热水器,为700余名师生送去了温暖;了解到村子离高压线太远、电力不通畅的情况,项目单位宁可绕道也要将隧道变压器建在村子旁,为上百户群众提供用电保障……
大地乐章
在建(个)元高速公路建设的几年间,项目公司始终把驻地视为第二故乡,想方设法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彰显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自2017年进场以来,该公司在捐资助学、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沿线29个村寨修筑“村村通”道路、捐款捐物、安装路灯、修筑水池等,累计捐赠扶贫资金70多万元,助力沿线25个村寨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公司立足长远,注重吸纳当地村民就业,通过技术交底、岗前培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撑,让一大批当地群众参与到钢筋绑扎、桥梁盖板浇筑、隧道施工等各项工作中,从而确保在项目公司离开后,他们仍能有一技之长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建水南收费站
投之以木桃, 之以琼瑶。现在,项目部的建设者们和当地村民都处成了朋友,每天在路上碰见,都会拉拉家常,村民种的瓜果也经常会被硬塞到建设者手里。后期因为工地离群众房屋近,有些嘈杂,驻地党支部派出党员去做群众的安抚工作,还没出发,村党支部书记就找上了门:“我们都知道这条路的意义,你们放心工作,我们都是支持的。”
2017年刚入工地时,筑路人面对的是高山峡谷、语言不通、地势复杂的环境,到2022年项目建成工地搬迁时,那些难舍的场景,是项目建设者和老乡深厚情谊的真实写照。
从几年前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的坦途如虹,建(个)元高速公路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建设过程,期间凝结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这条路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和梦想,更倾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接下来,中电建路桥集团和项目公司将加快后续工程建设进度,早日实现全线通车目标,为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采访结束时,杨松坚定地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