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业有多牛,早在60年代就有三款重名军机走在世界前列

世界各国航空发展史上,研制服役战机都有相对固定的编号,比如美国F-14、F-15、F-16战斗机按序号排列。其中如果有缺失也显得比较正常,如果同个编号使用两次就极为罕见,但是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就曾出现过三款重名机型。三者都大名鼎鼎几乎同时出现在60年代末期,分别是老版的歼-10、歼-11以及运-9,不仅和后来者同名甚至性能还处于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空工业起源起上世纪50年代,参照苏联航空体系快速建立成形,由于国土防空需要边打边建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航空大国。是在苏联全套机型基本上引进仿制,起步晚起点高,直接跳过螺旋桨在喷气时代意外进入第一梯队,不仅主流战机和美苏齐平就是实战战绩也是非同一般。不过这种“一流”水平很难长时间保持,到了60年代失去引进国外技术的可能,为研制下一代先进战机航空工业开始各种创新,比如两侧进气的东风系列战机等,我们的故事由此开始。

东风-106战斗机

老版歼-10,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性能逼近准三代

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深陷其中投入各种先进武器,其中就包括F-4“鬼怪”式战斗机。不过这种强调高空高速的二代机表现并不理想,受当时导弹制胜论影响,在推出早期甚至连机炮都不装。在相对落后但更灵活的米格-19/21面前,疲于奔命时不时还落入下风,相比之下采用可变后掠翼的F-111表现更佳,有了对比就必须反思哪做的不对。

F-111B“海猪”舰载机

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

早在1964年,基于对越战空中对决各种研究,中国空军就已提出要研制一款对F-4能形成优势的战机。基本要求是在保持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好的中低空机动性,毫无疑问能达到这种要求非变后掠翼莫属。1968年,沈飞601所受命对这款新机型进行研制,在对从越南掏回的F-111残骸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歼-10可变后掠翼重型战斗机方案。

老歼-10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实战需求,以及世界航空发展趋势,除采用时尚的可变后掠翼技术外。还首次在国产战机上应用三无带激波锥进气道,同时计划为它配套“斯贝”发动机的改进型号,为了达到高机动性能还加装了全动鸭翼。这种设计风格相当独特,也使它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款采用三翼面布局的可变后掠翼飞机,F-14A“雄猫”早期版本的两片小胡子鸭翼不计算在内。

从当时的预计技术水平来看,老版歼-10如果能够成功研制入役,和同期其他可变后掠翼战机相比。性能水平超过米格-23弱于F-14,基本和法制幻影G.8较为接近,不过很遗憾由于研制该机所需要的技术已经超过当时航空工业水平。比如后来从埃及获得一架米格-23,在其基础上研制强-6攻击机最终都没有成果,相对没有实物可做参考的老歼-10要成功更难。再加上配套发动机研制也是个大难题,在各种客观条件影响下,这款挺有个性的机型于1980年终止。

老歼-10效果图

幻影G8可变后掠翼战斗机

F-14A“雄猫”战斗机小胡子鸭翼

老版歼-11,堪称中国版幻影F.1

法制幻影F.1,作为达索在60年代的最佳产品,有着幻影无尾三角翼布局之外最独特的造型——常规布局。“离经叛道”的设计获得不少新技能,比如增大了航程及作战半径,提高了低速性能和中低空机动性,同时还顺手解决了无尾三角翼老毛病——令人无法接受的超常起飞降落滑跑距离。这款机型除了法国自用,还大量出口全球多个国家,两伊战争期间除了攻击油轮甚至还和F-14交过手,远在东方的国度同期也正在酝酿一款类似机型。

1969年8月25日,中航工业在京召开一次重要会议,以召开时间为代号称之为“825会议”。结合越战及第三次中东战争幻影战机惊人的表现为依据,提出两款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方案,第一款是歼-12空中李向阳。另一款作为歼-6后续型号,正常起飞重量9吨、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定位中型战斗机。它的大名正是老版歼-11,由112厂(沈飞)受命承担研制任务,立足现有技术实力提出三种发动机配套方案。

歼-12战斗机

幻影F.1战斗机

幻影F.1战斗机

第一款采用两台涡喷-6丙发动机,不过动力不足最大平飞速度只能达到1.75马赫,第一轮就直接被刷掉。第二款采用一台涡喷-7丙加力发动机,双发变成单发机体虽然轻了但动力还是不足,要保证预计性能指标飞机不能超过7吨。第三款预计采用一台“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军用版),这个时候中英关系还算可以,还是有购入并实现仿制的可能。

三者一对比还是第三款最合适,在方案明确后112厂开具一系列更详细的设计,歼-11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和幻影F1基本一致。两机都采用中单翼常规布局,带激波锥的二元进气道,机翼翼型也几乎完全一致,外观上仅在垂尾设计上有较大区别。采用一台“斯贝”MK512涡扇发动机,安装645或204雷达,配套零零弹射座椅,这对于还有军贸往来的中法来说,在造型上简单来个参考应该不算大问题。由于发动机上的区别,“斯贝”明显优于阿塔9K,因此综合纸面性能歼-11优于幻影F1。

歼-11战斗机

歼-11战斗机 三视图

幻影F1三视图

老歼-11已经摆脱了苏式机头进气布局,明显转向西方学习采用更合理的两侧进气,在尖锥的机鼻内安装先进雷达获得更强实力。歼-11正常起飞重量8.7吨,起飞滑跑距离500米,最大航程2300公里,最大爬升率197米/秒(5000米高空),空战推重比高达1相当可观。和幻影F1比大小尺寸基本一致,不过正常起飞重量轻2吨,空战推重比也远高于幻影的0.64,由此可见在机动性上的要求有多高。

保持高空高速还能获得高机动机,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实用升限19000米。装备两门30毫米机炮,以及PL-2/PL-5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除了标准制空模式,还能挂载2组火箭弹或者炸弹,兼顾了一定的多用途作战能力。原定于1971年完工,但是配套“斯贝”发动机无法及时获得,整个项目实际到了1970年就已经告吹。后来的日子里还曾考虑引进法制M53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后安装在幻影2000上面成为经典,只不过依靠外来帮助解决不了大问题,歼-11陷入飞机等发动机的无奈最后无果而终。

歼-11战斗机模型

幻影2000战斗机

老版运-9,最大起飞重量228吨,比运-20早了半个世纪

运-9运输机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款65吨级中程战术运输机,源于运-8改进采用平直上单翼布局,是运-20出现之前国产最大型运输机。装备四台WJ-6C型涡桨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5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800公里,最大载重量20吨和美国C-130性能类似。平台作用很成熟可靠,在其基础上打造了大量运输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等,但是这个型号并不是第一次出现,60年代更大吨位的第一版才更震撼。

中国大飞机之梦起源于60年代末期,有了前面近20年航空工业建设基础,此时刚好处于运-7(仿自安-24)首飞前夜。但这款战术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21.8吨,最大载重能力4.7吨,最大航程1900公里,只能作为人员物资战术短程运输。伴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改变,大型装备和兵员的远程投送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大型战略运输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这种大背景下抛开引进国外技术的可能,中国航空工业开始着手进行200吨级老版运-9大飞机研制。

运-20和运-9同框

运-7运输机

运-9战略运输机

1969年,根据空军实际需求,603所提出运-9大型喷气式运输机方案,该项目又称之为“10号任务”。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对战略运输机的首次尝试,1969年提出需求方案到1971年正式下马,前后只不过一年多时间,由于整体设计周期短科研基础弱,最终只停留在方案论证阶段。

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设计指标一点也不弱,从性能上看完全冲着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而去,老运-9是一款四发大型战略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228吨,最大载重能力42吨,最大航程8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950公里/小时(巡航时速743公里)。采用四台910甲发动机(涡扇-6甲),单台推力11000千克力,机上配套5名机组人员。这组数据和后来的运-20差不多,而且42吨的有效载荷计算很精确,以人均负重120公斤计算刚好可以满载两个加强连350人。

由于此前没有大型运输机研制经验,再加上还是喷气式标准完全不同,因此在气动布局上参考了图-124客机后掠翼形,采用后掠型悬挂式上单翼,机翼带有2度下反角。这个借鉴还是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由于图-124改进自图-16轰炸机,对应国内刚好也有轰-6的研制经验,求人就不如求已了。

运-9大型运输机风洞模型

运-9战略运输机三视图

图-124喷气式客机(改进自图-16)

飞机主操纵系统分为硬式混合式,由电动液压方式进行操控,可以根据任务不同配套运输方案。执行人员运输任务安装344个座椅,执行伞兵投送任务时运载250人(带装具),还能改装为救护机使用。可以安装100副支撑担架,一次运送100名重伤员、50名轻伤员以及10名医护人员,最大载重量甚至可以扩展到约50吨甚至超过运-20。这种多用途运输能力,再加上8000公里的航程,实际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于大国战略空军来说相当匹配。

在60年代运输机还要考虑自卫能力,老版运-9同样配套了23毫米机炮,甚至还有火箭等武器,硬杀伤之外还顺应时代发展安装了电子对抗系统。除了正常运输性能之外,设计上重点突出机降作战能力,具备很好的快速装卸物资能力,具备野战机场适应能力,还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现全天候飞行。由于要求很多飞机也有几款配套工具,比如拉力1.5吨的2台电动绞车,1台小型电动起重机,250套跳伞钢索等,完全以实战为需要进行研制。

运-9机尾火炮

伊尔-76四管23毫米尾炮

1970年6月10日,老版运-9开始正式进行方案论证,未来定位是一款大型通用平台。研制之初就有多种设想改型,包括运输机、预警机、客机、加油机,甚至还有航天运输机等,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从科研能力到工业基础都很落后,虽然设想很好但得不到工业支撑,其中最为核心的发动机无法及时配套是造成该机下马的主要因素。

配套采用910甲(涡扇-6甲)发动机,单台推力11000千克,原来是作为歼-9、强-6下代战机配套使用,同时也是国产第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老运-9提出后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改进,以涡扇-6为基础研制不带加力的“甲”型,当然最后这款发动机没能成型老运-9也无力上天。1971年老版运-9研制工作全面停止,这是国产大型运输机的首次尝试,直到多年之后运-20上天才真正圆了大飞机之梦。

运-9民航客机想象图

运-9预警机想象图

运-9航天飞机载机想象图

60年代正是中国航空工业百花齐放时期,第一代航空大师正当年富力强,跟踪世界航空发展趋势提出很多不一样的见解。不仅包括上面这三款机型,还有大量已经埋在历史埃中的型号,设想创意从来都不弱于人,只不过在时代背景下无法成型有点遗憾。

751抬式飞机模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