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贷、睡校长、压榨老公:把女人逼成泼妇,一个补习班就够了

01

重负之下的家庭

最近晚上刷电视,《爱情保卫战》中有一期,简直是刷爆了我的三观。

你见过耕牛吗?

节目中我感觉妻子就是把她的丈夫当作了一头牛,不管它多苦多累,都要逼着它耕地。

事情是这样的:

夫妻再婚10年,育有一个7岁的女儿,在县城买了一套房,月供2000,老公还。

老公第一份工作是煤矿,因为出过事,有工伤赔偿,老婆拿这笔钱在重庆购置了房子。

后来,房子卖出去了,妻子想在公司的附近再买一间房子,得贷款和月供,丈夫不同意。

丈夫想把这笔钱拿来还小县城的房贷,当家里的紧急资金储备,还有做点小买卖。

妻子不同意。她觉得丈夫就是不够上进,太安逸,太不积极,没有家庭责任感!

主持人问丈夫,为什么你不同意再买一套房?

原来是因为丈夫的压力太大了!

因为他的工资只有4-5k,除了还县城的房贷,还要交租房的水电费,还得给1-2千的伙食费给老婆,他身上存款为零。

如果再买一套房供起来的话,他觉得太难了!

但是老婆却觉得,这有何难!辛苦一点挣钱就是了!

在主持人的再三提问之下,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

老婆虽是家庭主妇,但她也会出去兼职工作,每天只睡4-5小时,每个月有4-5k的收入。

所以,她想劝老公也出去兼职,一天工作十几小时,睡4-5小时就够了,那样她就不用出去兼职了。

老公拒绝了,他觉得太辛苦了,而且他当时做的工作是液压工,注意力必须很集中,不然一个不小心,手就没了。

之前煤矿的工伤,还有后遗症,现在又是处于高危行业,他更加不敢拿生命冒险。

但是他老婆却不这么认为,坚持觉得只要辛苦一点点,家里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读书条件和学习条件。

他老婆还坚持,现在他换了份工作,凌晨三点上到12点,中午吃个饭,休息一下,到5-6点的时候,出去送外卖也可以啊。

主持人一脸疑惑地问她,不是,咱这么拼干嘛呢?

妻子一副理所当然地说,得为孩子考虑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准备一年级了,我得给她 钢琴班,拉丁班。

涂磊问她,那老公这么辛苦,你这么逼他干活,你就不担心他出事吗?他前不久才在鬼门关出来。

结果妻子说,如果真的出事,那也没办法呀。

她这句话一出,不仅涂磊老师说,觉得她残忍,就连我,都觉得她生性凉薄。

她为了孩子能 上兴趣班,却是想要老公拿命换来的筹码呀。

涂磊老师点评说,她的工作只是辛苦,而老公的工作却是危险和辛苦啊!

婚姻幸福的秘诀,是知足常乐。

在生活和生命面前,难道选择的不应该是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吗?

我很认同陆琪老师的点评:

“如果现在给孩子享受的条件,是家庭供养不起的,那么以后孩子想要享受的条件,你们的家庭怎么办?到时候孩子在心里的落差感更加大。

与其让孩子 各种班,还不如让她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客观乐观地接受自己的环境。”

现代人的育儿焦虑很严重,我能理解。

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一个妻子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不惜逼刚从鬼门关走出来的丈夫,不辞劳苦地挣钱。

这样的女人很自私。

她根本就没考虑过,丈夫工伤的后遗症,到底难受不难受;丈夫凌晨3点上到12点,到底辛苦不辛苦;老公只睡4-5小时出去工作,到底能不能熬住!

她甚至不关心老公的高危工作,是否随时有生命危险,只在乎老公挣的钱,能不能供2套房,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富裕的条件。

我终于理解一句话,男人选对女人,是一生之中最好的投资。

但是,育儿投资的前提,最好是在家庭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科学占比应该不超过家庭收入的30%。

真正的爱孩子,是在家庭经济许可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

而不是明明无力承担,却非要逼着自己,逼着另一半踮起脚尖,给孩子昂贵且奢侈的学习条件。

先不说踮起脚尖托着孩子,生活会不会过得很累,得想想,以后哪怕踮起脚尖,也给不了孩子想要的学习环境时,那该如何是好?

02

畸形价值观

当然,为了孩子逼丈夫没日没夜地工作,这并不算很奇葩的事情。

真正的奇葩事情,是前段时间流传得很火的消息。

上海的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上某所双语私立幼儿园,陪睡校长。

这位母亲以为一次性交易就解决了,但是校长却并不打算终止“合作”。

校长打算把她变为长期情人,她才无奈告诉丈夫。

结果老公很生气,气妻子出轨,想离婚,气校长没道德,想投诉校长。

结果妻子很生气,丈夫真的是太不懂事了,自己没本事让孩子读好的学校,还搞破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说实话,这种母亲伟大吗?

孩子会为母亲感到骄傲吗?

《圣经》里有句话:“儿女是父母的王冠,父母是孩子的骄傲。”

震惊之余,不免深思,母亲这种畸形价值观教育的孩子,他未来到底是会走上人生巅峰,还是会不择手段跌落深渊?

许慎说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意思就是,父母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是照样学样。

如果一个母亲靠出卖自己肉体来换取孩子进入名校的招牌,又如何能让孩子今后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呢?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我觉得,真正的爱孩子,培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知识,而是教会他如何做人!

03

中国父母,育儿焦虑到哪个程度?

2017年5月,UC大数据发布了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 告》,在十大家庭焦虑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超过夫妻关系,位列第一和第二。

婆媳关系、赡养老人这类家庭伦理剧的“最爱”,则排在了小孩人身安全(第四位)之后。

我们常说,一个幸福的家庭,亲密关系应该>亲子关系的。

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亲子关系是远超亲密关系的。

家庭存在的矛盾因素,竟然是小孩的健康和小孩的教育排在榜首!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 告》显示,有六成儿童都要上课外班,每名儿童平均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高达9211元。

我们中国的孩子学得越来越早,学得越来越多,学得越来越累,放学回家背的书包越来越沉。

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们普遍的焦虑。

家长们焦虑孩子的未来和前途,所以不得不超强度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不得不超前地挖掘孩子们的潜力。

但是家长们并没有发现,是孩子用他们的睡眠和空闲时间,来为他们的焦虑买单!

据科学研究,男孩的心智和身体发育,都会比同龄女孩迟1-2岁。

在他们最需要玩耍的年纪,家长们逼他们安安静静的学习各种班,是何其残酷的事情!

事实上,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大都是拥有良好的家教,美好而轻松的童年。

反观我们的中国父母,过早地把孩子赶在起跑线上,把孩子们累死在半路上,那他们还怎么跑赢人生这场马拉松?

04

中国父母,育儿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天,我看了《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我才知道中国父母焦虑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收入不平等的越大,父母就会倾向于“权威型”教育。

全世界疯狂推娃的背后,要么是对未来的期待,要么是对未来的担忧。

但都与这个关键词息息相关——阶层。

上层担心掉下去,中下层担心上不来。

这些不同阶层父母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就是非常焦虑。

也就是说,现在的企业会减少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对有知识储备人才的需求。

这种社会收入不平等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除了促进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也改变了父母的行为。

父母会越来越相信,孩子的成功,取决于教育成就。

就是说,父母深信教育的力量,孩子的学位晋级越高,那他就越成功,将来会挣更多的钱。

所以,父母不得不在孩子身上增加投资,比如让他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能。

更何况,越有钱的家庭,得到的教育资源就越多,比如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孩子受到精英的教育。

这种情况,就导致中产阶级更加焦虑,因为她们害怕家庭经济关系,导致了孩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

二是教育回 越高,父母就越会进行育儿投资。

我们的国家教育观念和北欧的教育观念不一样。

在北欧,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受教育程度,并没有那么执着。

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相差无几,比如说A是技术工人,B是职场领导,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差距并不大,大家的收入也差不多。

这就意味着,对他们来说,选择当蓝领抑或是白领,只是大家选择的工作方向不一样,大家的前途都是光明的,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在中国,这区别就大了去了。

比如过年别人家问你,你在哪里工作啊?你要说是在工厂工作,别人肯定会扁扁嘴。

你要说是在CBD工作,别人看你都带着崇拜的目光。

在中国农村,要是你考上了大学,这是件全家光荣的事情。

在十里之外,乡亲父老就会敲锣打鼓通知,还设宴庆祝,可谓是自古以来的“金榜题名”。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因为在中国,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你的学历,就是你的敲门砖。

比如很多人念到初中/高中,他们能选择的工作方向只能是服务员、工厂流水线等劳动力类的,而且工资低。

比如你是985/211毕业,那么名牌企业就张开双臂等你过去,工资还挺高。

比如你是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那就更厉害了,公司的管理层位置,非你莫属,工资还非常高!

(想起前段时间华为招应届博士毕业生201万年薪,我酸了。)

在中国,教育回 率太高了,所以我们的父母会告诫我们,只有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05

育儿焦虑,是每位父母之痛

第一个例子,妻子为了给孩子 培训班,逼丈夫没日没夜地工作。

第二个例子,妻子为了孩子能入金牌学校,不惜与校长进行情色交易。

在我们眼里看来,她们的举动真的是匪夷所思,甚至是难以接受。

但是在她们信念中,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她们甚至“伟大”到,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不顾丈夫身体,不顾丈夫感受,不顾家庭伦理。

荒诞闹剧的背后,其实透露了现在父母育儿艰辛的残酷真相:

“我要让我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各种兴趣班,培养出众的才华,让孩子领跑在同龄人前。”

这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心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曾表示,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

都说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所以父母拼了老命,给孩子最好的育儿投资。

说实话,我认同——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但是我觉得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作为家长,我们平时除了给孩子们 各种补习班之余,还得时常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其实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把她们的空闲时间塞得满满的,还得留一点空间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不过度焦虑,根据自身家庭情况,理性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

对于我们来说,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