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八,被视为近几年最热闹的贺岁档,在历经一周的市场检验后,孰强孰弱,也渐渐变得清晰明朗。
《流浪地球》是当之无愧的头号赢家,仅用时不到7天的时间,票房就率先突破了20亿大关,甚至比2017年的《战狼2》更快,并且还在发力。
《流浪地球》昨天的票房是3.3亿,比贺岁档其余所有电影加起来的票房还要高,可谓一骑绝尘,没有对手。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流浪地球》最终到底可以卷走多少票房。
2月11日票房
上映首日,《流浪地球》的票房仅仅排在第4位,甚至不到《疯狂的外星人》的一半。随后凭借好口碑一路逆袭,排片量也在不断增加,最终脱颖而出。
《流浪地球》是幸运的,因为这一次,市场没有辜负了这部好电影。
几乎所有人在看过《流浪地球》后都自发地变成了“自来水”,对于国产科幻类型电影,《流浪地球》有着里程碑一般的重要意义。
《流浪地球》海
之所以说是里程碑,因为《流浪地球》不仅仅只是国产科幻电影的起点,也将是未来几年内的标杆。
换句话说,再有国产科幻片问世的话,必定会被拿来与《流浪地球》作比较。
就像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于国漫的意义,对于久旱逢甘霖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值得一切的褒奖。
这样的电影能够被拍出来并且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尽管在剧情上还有些许瑕疵,但这不影响《流浪地球》的伟大。
二十年前,刘慈欣写完了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作为“末日系列”小说的其中一部,《流浪地球》讲述了为防止地球被急速膨胀的太阳所吞没,人类在地球的表面建造了成千上万座发动机作为推进装置,准备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故事。
这个计划的名字就叫作—“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计划将延续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需要整整一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保住家园。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以及新太阳时代。
在2015年,导演郭帆找到了制片人龚格尔,他说要把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拍成电影。拍一部国产的科幻电影,是郭帆从小的梦想。
龚格尔被郭帆的想法吸引住了,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干一票大的。
光是《流浪地球》的剧本,郭帆和龚格尔两人就写了快100万字,定下来的第一稿剧本大约7万字。
要拍摄《流浪地球》最大的难度在于,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切布景、道具、场地,都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直接拍。
国产科幻片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度系数不比剧情里拯救地球更容易。《流浪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钱,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尤其是科幻电影。
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电影是出了名的烧钱,就拿好莱坞近年来的几部科幻片为例,成本基本都在1亿美元以上。
但是因为资金有限,《流浪地球》最终没有选择好莱坞的特效团队,而是决定自己搭建实景。
为了拍好《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美术组最终置景展开面积10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足球场,这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
地下城置景
就连前来参演的演员们都感到震惊,原本他们以为会长时间对着绿幕拍摄,没想到几乎都有实景。
同时为了控制成本,地下城的置景采用了重复式的结构,以便材料反复利用。
成片出来后,刘慈欣本人也对地下城的还原表示惊叹,还说那就是他心目中地下城该有的样子。
要知道的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恢弘地下城,它的搭景费用还不到200万元。
郭帆导演对此非常满意,因为他一开始的想法就是把《流浪地球》拍成一部写实的科幻片,也契合了刘慈欣原著小说如新闻 道般的文字。
一个镜头的诞生
在写实的基础上,继而去天马行空。实景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气质,手指触碰显示屏后留下的指纹,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有电影中用到的道具,既要有科技感,又要看起来有质感,但是在市面上又买不到合适的。那怎么办?只好自己做了。
整部电影用到的道具有一万多件,道具的制作首先通过三维建模,再用车床加工或是3D打印而成,也极大地提升了成本。
就拿片中的运载车来说吧。
因为运载车在电影中的作用很重要,所以即使是在剧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仍然选用了最昂贵的航空铝合金来打造车的框架,车身则采用了新型的复合材料,液压轴承是德国进口,再配上六轴电动平台,使其在颠簸中保持稳定。
就连车内的操作系统和极富未来感的球形方向盘,都是美术组夜以继日打磨出来的。大刘看到后也服气了,恐怕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笔下的运载车会以这样的模样被展示出来。
还有地表的发动机造型,也是数次易稿,最终定下这一版。因为它看起来有比较大的力学支撑结构,更有体量感。
被pass的发动机设计图
发动机的设计草图
导演郭帆说:“你要想得到未曾拥有的东西,就必须要做未曾做到的事情。”
《流浪地球》唯一用到好莱坞供应链的,是衣服。片中人物在离开地下城后穿着地表防护服交由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维塔工作室进行设计和制造。
光是一件地表防护服就有1100多个零件,头盔内的构造和零件多达14层。可以说是武装到了每一个细节。
如果要拍出一部真正优秀的科幻片,这些硬件的东西是绝对马虎不得的,金钱、时间、精力、人才,缺一不可,必须百分之一百二地投入,才会有最好的呈现。
导演郭帆在测试地表防护服的外骨骼
但是,设计如此复杂的衣服也给演员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岁数较大的吴孟达每次脱下头盔后,都会有轻微的缺氧现象,需要立刻吸氧。所以每一场戏,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与自己极限的博弈。
即使条件如此艰难,吴孟达在杀青之后却只说了两个字:“值了!”
厚重的衣服也让饰演韩朵朵的赵今麦吃尽苦头。长时间的负重,需要她有很好的体力去支撑,因此,她每天都需要跑步来保持自己的状态。
甚至在每拍完一场戏后都要对身体进行检查,如果心率不降到100以下就不开拍。
最难的还数吴京的太空戏,身穿重达60多斤的太空服吊着威亚,为的是营造出最真实的漂浮感。
因为每一场戏都拍得很吃力,所以吴京说他对每一场戏印象都很深刻,也很感动。
《流浪地球》的制作周期长达四年,在这期间遭遇了无数的困境:资金断链、环保整治使得道具置景的制作速度降到原计划的一半、过重的服装让演员体力透支、为了能够顺利上映删减了30分钟、后期重新修改对白二次配音…
好在前来客串的吴京自掏腰包6000万投资了这部电影,隔壁的《疯狂的外星人》剧组也是雪中送炭,在制作进度被耽误的时候,将太空舱和衣服借给了《流浪地球》,解了燃眉之急。
导演郭帆微博
剧组的所有人倾尽全力,团结在一起,最终共同完成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
“你想像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
那些信马由缰,恢弘绚丽的文字,被转化成了影像。不管对于科幻迷还是影迷,没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了。
在被问到为何如此执着于一定要拍一部科幻电影的时候,导演郭帆是这么回答的:
“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信念,是我们相信科幻电影的意义。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地心引力,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挣脱束缚,飞向未来,希望《流浪地球》可以在观众的心中,特别是孩子的心中,种下一棵勇于想象,相信科学的种子。这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
今天,观影君看到了这么一条微博:一位父亲陪女儿看完《流浪地球》后给女儿画的讲解图。这条微博也引发了众 友点赞和转发。
这样的种子,已经种下了。《流浪地球》成功了。
正如吴京所说的那样,有7000人参与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制作,在未来,这7000人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
《流浪地球》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就两个字:希望。相比于《流浪地球》小说的暗黑结局,电影的结尾处理更接近希望。
指引地球的太空站毁了,但是人类却活了下来。因为文明的传承和希望的延续,依靠的是众人的团结,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和DNA库。
《流浪地球》中写道:“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地球,我的流浪地球,正是因为有了希望,这趟旅程才被叫作流浪,而不是逃亡。
(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