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淮北市进行全市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有一个97岁的老兵叫宋良友,当时已经神志不清,他的大女儿宋华瞒着父亲在信息采集表上填写了“曾入朝作战立功”的信息,引起了淮北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注意。
淮北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同志,通过查阅档案发现,这个宋良友可不简单,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分别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以及长津湖战役等多场恶战,荣立过两次一等功。
宋华说:“如果阿爸自己可以填表,他肯定不会填自己立过功。”
这可惊呆了大家,当时担任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的马华伦十分感慨,自己和宋良友的小女儿宋怀忠是同学,还曾共事多年,“她居然从来没有讲过,我只知道老人在烈山煤矿工作。”
宋良友是志愿军战士,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后不久就退役回到了老家,对于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却从来只字不提。
他的大女儿宋华提到自己的父亲说到:“回国复员后,阿爸强烈要求回乡种地、挖煤,他总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没资格再去享受祖国的特殊待遇。”
从复员到1984年7月正式退休,宋良友先后从事门卫、挖掘、烧锅炉等多种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在宋良友年轻的时候,下矿挖煤时他都不在矿上洗澡,就是害怕工友们发现他身上的伤疤,将他立过军功的历史牵扯出来。
在宋良友的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疤有20多处,宋良友的孙子宋辉说,在爷爷的身上最明显的两处,一处在前胸,从脖子往下长度达到27厘米,这是战斗时被燃烧弹燃烧伤留下的痕迹,另一条在右腹,那是被炮弹炸伤的地方,受伤时肠子都留了出来。
2013年,92岁的宋良友得了脑梗瘫痪在床,站不起来,也坐不稳,不久之后小脑开始萎缩,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无法想起来,更无法说话交流,听力也很不好,要人贴近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勉强听见,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是当别人问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部队番号时,他立刻清楚地回答:“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
番号很长,过去的时间更长,但是老人却记得十分清晰,这大概就是老人内心隐藏最深刻的秘密。
在老人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的时候,他的女儿宋华和宋怀忠轮流照顾老人,说老人一听到别人讲抗美援朝,就激动得掉眼泪……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通过宋良友老人的视角,被展现了出来。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于1950年10月19日拂晓从北京出发,到达沈阳后再转丹东,当天下午,志愿军拉开入朝参战的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队伍一共是9个军30个师。
宋良友所在的第三野战军宋时轮第九兵团赫然在列,被改编为志愿军第九兵团,总兵力达16万人。
宋良友所在部队为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团长是隋克荣,宋良友担任班长。
宋良友曾回忆过赴朝参战的情况,当时,由于战况紧急,队伍在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后,就火速开赴朝鲜了。
宋良友和战友们一起坐着“大闷罐”一路北上,直奔安东,由于进军太急,九兵团入朝作战时所需的冬季装备和物资原本已集中到预定整训地区沈阳、梅河口一带,但是由于临时改变计划,部队只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就仓促进入属于高寒地区的朝鲜北部。
等到宋良友所在的部队赶到朝鲜时,已经战火冲天,美军飞机进行了狂轰滥炸,遍地都是残骸和弹坑,连一座完整的村庄和房屋都没有留下。
火光和浓烟笼罩着每一座被炸毁的村庄,每条道路上都挤满了逃难的人群。
1950年11月8日在第一次战役中吃了亏的“联合国军”,仍然没有把志愿军放在眼里,“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很快展开了所谓“总攻势”,意图将战线一举推进到鸭绿江边。
“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逼,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
在兵分两路的情况下,在东线布置了美军第10军指挥陆战第一师,步兵第7师、第3师沿咸兴、长津公路向北进犯,企图迂回江界,威胁我军西线主力侧翼,以配合西线敌主要集团进攻。
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企图,遏制其攻势,彭德怀在在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召开了志愿军党委会议,研究第二次战役的方针和部署。
根据毛主席对敌我态势的分析和指示,彭德怀确定集中已经入朝的9个军共30个师在东、西两个战场同时对敌发起第二次战役。
宋良友与第九兵团的战友们一起,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艰苦卓越的长津湖之战。
位于东线的第九兵团奉命歼灭美军第10军于长津湖附近,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而且树林茂密,道路狭窄,人烟稀少,当时正逢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度。
综合这些因素,导致长津湖之战,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在朝鲜战场的两年多时间里,宋良友记不清自己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战斗,长津湖之战,是他最难忘的战役,每次想起这场恶战,宋良友的眼里总会噙满泪水,因为他的很多战友都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他自己也在此战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宋良友回忆说:“我们部队指战员能吃苦耐劳,但是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令我们这些在平原土生土长的战士感到不适应。当时正值寒流袭来,气温突降,部队最起码的御寒衣物、食物都供应不足,食、宿、行都极为艰难。”
由于缺乏御寒衣物,战士们夜晚雪地宿营时,只能盖着薄棉被御寒,冻伤冻病在军队中大面积爆发。
尤其对脚的伤害最大,没有穿御寒棉鞋的战士们,脚很快被冻麻,然后发紫发黑,严重的脚指头就冻掉了,还有耳朵也常常受冻,肿了之后就淌血水,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在初期的作战中,我们的部队吃了很大的亏,敌人的装备十分精良,相比之下,我们的武器十分落后,除了步枪、手榴弹外,仅有少量的捷克式液压机枪,然而当时天气太冷,液压枪栓被冻住后就拉不动了。
尽管战场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却充满了斗志,宋良友在在心中暗暗发誓:“不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护卫我们的国界安全,绝不回国!
11月27 日,第九兵团二十军和二十七军(欠第九十四师)约8万人,按照预定部署开始对北犯的敌军展开攻击。
严寒给作战和弹药补给带来了极大困难,但也掩护了第九兵团的行踪,使他们得以潜进到敌人的阵地前沿。
在冰天雪地里,第九兵团的战士们潜伏了六天,当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又冷又饿的战士们如狼一样从雪地里爬出来,向公路上的美军发起猛攻,当时宋良友已经快要神志不清,是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冲向敌人。
很多战友,却再也没能站起来,还有的战友则被冻得双腿无法行动,然而就是爬着也要向前冲锋。
铺天盖地的志愿军如同从天而降,把美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美陆战第1师和步尽管美军兵第7师3万人很快被分割包围。
当时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相对于志愿军来说,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的装备,而且都是久经沙场的王牌劲旅,根本没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美军将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地点迅速构成环形防御圈,集中火力扫射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志愿军部队。
美军的工兵更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冒着志愿军的炮火迅速开辟了临时机场和空投场,随即进行空中支援,武器弹药和御寒装备,很快就补给上来了。
相对于美军的补给来说,志愿军战士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军,而是严酷的寒冬,当时志愿军携带的迫击炮炮管都因为受冻而收缩,炮弹都放不进去。
那些撞针射击的轻机枪必须时常波动撞针才能保证随时打响,志愿军战士能用的武器只有构造比较简单的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小规模杀伤的手榴弹更是成为战场的“重武器”。
因为缺乏重火力,再加上严寒的天气,第九兵团在当天未能解决战斗,反而形成胶着状态。
11月28日,一整天,美军在得到补给后,依靠强大的地空火力掩护,向志愿军发起强势反扑,企图将各部联系到一起。
我志愿军防线遭遇重大的挑战,正是考验士兵们作战意志的时候,当时身高一米七三高的宋良友,刚刚被选拔为轻机枪手,作为尖刀组成员,宋良友总是勇敢的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勇敢的作战。
然而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劣势装备,使得第九兵团的攻势步履维艰,指战员们只能以干粮就着白雪解渴,弹药却供给不上,宋良友所在的第81师伤亡更是惨重,有的团只剩下几十个人依然不停的进攻。
为了能够取暖,宋良友和战友们常常几个人凑在一起,包裹着两条薄棉被取暖。
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宋良友都会无奈地说:“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在敌人的反冲击下,宋良友曾亲眼见身边的战友被敌机投掷的汽油弹点燃,战士就像一个火球一样,在地上痛苦地翻滚,却无法熄灭身上的火。
宋良友痛苦地回忆说到:“我眼睁睁地看着他蜷缩着被烧成焦炭,却无法帮上忙……我一辈子忘不掉这个场景啊!”
在志愿军顽强的阻击下,经过一天的血战,第九兵团以钢铁意志抵挡住了敌人的反突击,美军很快成为瓮中之鳖。
在长津湖战役中,新兴里战斗更是让宋良友终身难忘。
新兴里是位于长津湖东侧的一座村庄,这座小小的村庄,因为这次战斗的残酷与血腥而被载入世界战争史册,由于改村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扼丰流里江入湖口,江上有公路桥。
公路沿湖蜿蜒,一侧临湖一侧依山,路边多有高地矗立。北部山势平缓,南部山岭突兀。
被包围的美军,将新兴里作为一个重要的防御支撑点,志愿军如果想要全歼美军,务必要突破这个村庄拿下。
11月29日,下午两点,第九兵团首长宋时轮致电志愿军总部:“现已分割包围美陆战1师之1团、5团、7团,美7师之31团及炮兵纵队、装甲总队,正集力分批歼灭中。”
根据第九兵团的部署,宋良友所在的27军决定以81师为主力进入新兴里地区,协同80师共集中5个步兵团,以4个团的兵力担任主攻,以1个团的兵力负责打援和拦截敌人逃跑,最终将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全部歼灭。
当时驻防在新兴里的美军是步兵7师31加强步兵团,这支部队拥有光辉的历史,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公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赫赫,被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亲自授予“北极熊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团战绩同样耀眼,参加了太平洋战场上的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岛等战役,重创不可一世的日军,可以说31加强团在入朝作战前还从未吃过败仗。
早在志愿军81师总攻之前,美军就开始利用飞机,在新兴里地区空投大量弹药,以应对志愿军的进攻。
除此之外,陆战1师也在地空炮火的配合下,向新兴里发起进攻,企图打通与美军31团的联系,但是却遭到志愿军81师242团的顽强阻击,不得不撤退。
11月30日晚上,27军决定发起总攻,80师和81师指挥所合并,由81师首长统一指挥在新兴里地区的作战。
当晚23点,静悄悄的夜晚,是志愿军发起总攻前的宁静,一声号令下,238团从东南方向,239团从南面,240团从东北方向,241团从西南方向,对美军的阵地发起激烈冲锋。
尽管部队缺乏重火力支援,志愿军战士的补给出现困难,但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各自的战术目标发起抢攻。
到12月1日拂晓前,各团先后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并占领几处房屋,然而却遭遇敌阵地内凶猛火力的拦阻,进攻受阻。
宋良友所在的241团以密集队形沿铁路两侧向敌人发起冲击,遭敌人坦克和机枪的火力扫射,一夜之间3个步兵连失去战斗力。
当时27军下令,即使天亮也要打,不消灭这个“北极熊”誓不罢休!
在遭受志愿军81师的猛烈进攻下,美军31团伤亡惨重,而外援无法突破外围方向,于是决定向南突围。
宋良友所在的2营12连坚守的高地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求生欲望极大的敌人,发动了疯狂的反扑,天上有飞机进行轰炸,地上有坦克火炮进行掩护,然后步兵轮番冲杀,整个阵地陷入硝烟弥漫当中。
在争夺战中,宋良友和战友们与3倍于己的美军殊死搏斗,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宋良友却决不后退一步。
宋良友后来回忆说:“战斗打了3天3夜,打退敌人数十次冲锋,最后我们仍牢牢守住了阵地。”
战斗结束后,全连只剩下几个人,连长、指导员、排长都牺牲了。
宋良友也差点牺牲,当宋良友和战友一起向敌人发起最后冲锋时,宋良友被炮弹爆炸的气浪掀起,炸飞到悬崖边上的一颗树上,腹部被炸出一个拳头大的窟窿,宋良友当场昏了过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宋良友被一阵枪炮声惊醒,他强忍着剧痛,用腰带系起伤口,攀着悬崖上的草藤返回了部队。
尽管宋良友还要上战场,首长却命令宋良友必须返回后方医院治疗,在医院,宋良友的肚子被缝了十多针,在昏迷了3天后人才醒过来。
从此,他的肚子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疤痕,新兴里战斗结束后,由于宋良友的英勇表现,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在该次战斗中,27军以极端劣势的装备,缺乏重火力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依然以纵深穿插、夜战、伏击等灵活战术,全歼了美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北极熊团”,从无败绩的“北极熊团”在此役中不但一败涂地,还全部被俘虏。
此战役正是中国志愿军用血肉之躯,以钢铁意志打出来的胜利。
在长津湖战役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虽然志愿军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九兵团也元气大伤,进行了长时间的休整,直到第五次战役时才以完整的建制重回前线。
当时宋良友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 仇雪寒,到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战役,又轮到第九兵团上场了。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总共投入100多万的兵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攻防作战,战斗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一直到6月10日结束,志愿军总共投入68万人次参战。
按照战役的规划,在朝鲜中部展现的志愿军的3个兵团同时展开对美韩军的进攻,宋良友所在的27军当面之敌是美第24师,志愿军81师为第一梯队,79师为预备队。
4月23日下午,美军放弃阵地向南撤退,我军随即继续追击,以求割裂并歼灭当面之敌一部。
在我军81师追击过程中,由于缺乏机械化行军速度,被美军大部突围,不久之后,美军开始反扑,81师被截断了退路,遭遇反包围。
后来宋良友回忆说:“四周都是美国兵,他们的火力猛,有坦克,有汽车,机动性强、行军速度很快、白天有飞机轰炸不能走……我们携带的地图老旧,标准不准,晚上突围容易迷路。部队缺少粮食,缺少弹药,处境十分艰难、十分危险。”
为了顺利突围,81师和79师交替掩护突围,宋良友所在的241团有时担任突击任务,有时担任阻击任务,经过拼死奋战,终于突围而出。
到4月29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志愿军虽歼敌2.3万余人,但是却未能实现消灭敌人主力的作战目标。
志愿军总司令部决心发起第二阶段进攻,将重点打击的对象换成韩国军。
5月16日拂晓,各部队先后进入阵地,在蒙蒙细雨中做最后的战斗准备,81师师长兼政委孙瑞夫亲自指挥部队穿插作战,在一夜之间向敌人纵深猛插60公里。
在穿插中,宋良友目睹了身边战友的英勇与顽强,四连三班班长四连三班班长安鲁堂,下腭被打穿,脸部被炸伤,仍紧跟部队前进,坚持战斗。
战斗中,七班副班长吕家生身负重伤,战友们替他包扎,他却说:“不要管我,快往前冲!”
这次大穿插81师占领了敌人难逃必经之路的一座桥,切断敌人的退路,随后,部队接到新的战斗任务,配合东线部队作战,拦截难逃的敌人。
5月18日凌晨,241团向东北方向攻击,当日下午,宋良友所部出敌不意发起攻击,将敌打散,南逃之敌大部被截。
至5月21日,第五战役第二阶段进攻作战结束,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击溃韩国军4个师,歼敌1.7万余人,缴获大量物资装备,但自身也到达极限。于是,各部队停止进攻,开始北撤。
韩国军在一败涂地后,以美军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开始全线反扑,到5月26日,敌人开始向宋良友所在的241团进攻,在优势火力支援下,241团阵地相继失守。
81师的领导决心由241团团长隋克荣率领该团1营、特务连以及师工兵营、243团2营阻击敌人。
5月27日,隋克荣率部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当即奉命且战且退,迟滞敌人的追击,在一次阻击后,宋良友突然碰上了团长隋克荣,只见他满身尘土,身边只有警卫员一人。
纠集起来的只有5个人,隋克荣意识到,必须突围出去才有活路,于是5个人分成两个小队,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围,隋克荣带着警卫员向南,宋良友带着两名战友向北突围。
当时所有的道路都被敌人封死了,能走的路只有悬崖峭壁,宋良友带着两名战友,攀着崖壁上的草藤摸索着爬下去,费尽周折,终于绕过昭阳江,与主力部队会合。
由于在这场战役中勇敢顽强,表现突出,宋良友再次荣立一等功。
在宋良友的参军生涯中,先后荣获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三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后,于1954年4月成为81师复原建设团的一名学员,与第二年春天复员回到家乡,从此将赫赫战功埋在心底,只字不提,参加工作后,相继从事门卫、掘进、烧锅炉等多个工作,尤其是烧锅炉的岗位上,虽然辛苦,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在乎个人得失。
直到2018年底,安徽省淮北市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子女瞒着神志已经快要不清的宋良友,在表上填写了“曾入朝作战立功”,他的事迹才被发现,被称为“一个平凡而令人尊敬的英雄”。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就做一个冲锋在前的战士,当国家和平建设时,他就踏踏实实地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