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天,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女士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手捧鲜花和水果,前来探望。
他们是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前来走访退役军人的,宋女士的父亲宋良友便是他们的走访对象。
宋良友老人
但是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因为小脑萎缩而瘫痪在床,无法站立,甚至无法正常说话。
宋女士本来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慰问和探望,但是没想到工作人员的一番话,让宋女士震惊于父亲近乎传奇的人生。
工作人员问宋女士:“你知道你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过什么功吗?”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宋女士表示一头雾水:“我只知道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没听父亲提起过他立过什么功啊。”
工作人员听后,充满庄重和敬佩地说道:“你父亲是英雄,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立过一等功,而且还立了两次一等功。”
1955年的宋良友
此话一出,不仅是老人的儿女,在场的所有人都大为震惊,内心充满了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直到这时,宋女士才知道退休矿工的父亲竟是一等功臣。
作为抗美援朝的功臣,他经历过怎样的战斗呢?他又为何对自己的战功如此低调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良友传奇的一生,一起来看他如何在战争烈火和硝烟中重生。
从军
宋良友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榴城镇钼郢村一户农民家中。
宋良友家中十分贫苦,父母务农收入微薄,加上家里兄弟姊妹多,一家人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民国老照片
一家人为了生活,甚至不得已要出去讨饭。
由于家境贫寒,宋良友更是没有机会读书。
因为小时候生活艰苦,宋良友也因此培养出了异于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不仅如此,宋良友还亲眼见证了日军在其家乡沦陷后的一系列暴行,这也在宋良友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后来,他遇到了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作斗争的共产党军队。
他心里明白,共产党是可以改变祖国命运的队伍,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1949年中旬,宋良友如愿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
参军后的宋良友经过战争的磨砺,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一刻也不从磨灭。
随军作战
宋良友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
他在这场战役中命悬一线,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军队凭借钢铁一般的意志用血肉之躯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和血性。
志愿军战士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艰苦异常的战争环境和武器装备悬殊的劣势。
重创了美军王牌陆战一师,极大地打击了美军嚣张的气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11月初,响应中央军委的指示,宋良友和战友踏上了去往安东的路程,拉开了入朝作战的序幕。
由于战况紧急,宋良友所在的九兵团战斗所需要的物资本应即刻到达。
可是由于事出突然,部队临时改变计划,这使得部队只能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进入高寒地区的朝鲜北部。
正值严冬,漫天飞雪,凌冽刺骨的寒风如利刃一般吹割着战士们的皮肤。
战士们的手脚、耳朵都被冻得僵硬,很多战士的手脚、脸部被冻伤。
许多战士长时间匍匐在冰雪中,待战友呼唤他们时,却发现他们已经被冻死。
哪怕是变成一座冰雕,依然保持着生前的战斗姿势。
宋良友回忆说:“部队的指战员大都是南方人,虽然大家都吃苦耐劳,却还是很难适应这冰天雪地的极端天气。”
“部队里时常大面积爆发冻伤,加之我们的武器落后,使用的是捷克式液压步枪,手指被冻得僵硬的时候,就连枪栓都拉不动。”
尽管条件险恶,保卫家国、援助朝鲜人民的信念始终激励着志愿军战士。
宋良友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将美帝赶出朝鲜,护卫我们国界线的安全,不达成目的决不罢休!”
为了粉碎美帝将战线推进的意图,11月25日,宋良友所在的第九团奉命击退美第十军。
长津湖为极寒之地,夜间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如此恶劣的天气对志愿军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这场尤为艰苦的战役,给宋良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时至今日,每次说起这场战斗,宋良友的眼里总是满含泪水。
因为他见证了太多的战友在这次战役中牺牲,自己也差点在这次战役中失去性命。
11月27日,九兵团的战士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已经潜伏了6天。
无论刺骨的冰雪如何无情地侵蚀他们的肌肤,战士们始终在雪地里保持着战斗的姿态,时刻不松懈。
一听到冲锋号角,快被冻得失去意识的宋良友立即从雪地里爬起来,咬着牙向美军冲过去。
然而,很多在他身边的战友因为严寒而失去了生命,再也没能爬起来。
更多的战士则是拖着冻伤甚至冻得坏死的腿冲锋而上。
突袭的志愿军使得美军猝不及防。
但是久经沙场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迅速集结200辆坦克和数十架飞机组成环形防御圈,对志愿军进行了枪林弹雨般的扫射。
然而对于志愿军来说,严寒是最大的敌人。
志愿军用于作战的迫击炮管由于严寒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更别说用来作战了。
身为机枪手的宋良友,他选择打头阵,在最前方迎接敌人的炮火攻击。
恶劣的天气加上极其有限的军备物资,战士们只能吞雪水来解渴,就连死去战友的粮食都成为重要的物资。
在这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志愿军的伤亡可谓惨重。
有些步兵团即使只剩下寥寥几十个人,他们也依旧不停地在作战。
宋良友和队友也都受了冻伤,为了抵御严寒,在战斗之余,几个战士聚在一起裹着薄薄的两条被子取暖。
战友之间会相互鼓励、安慰,交流战斗时的策略,这使得宋良友的心在这艰苦的斗争中得到了一丝慰藉。
宋良友亲眼看到一位战友遭到敌机投掷的汽油弹攻击,熊熊烈火在他的身上燃烧,战友痛苦地在地上翻滚,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被烧成一具焦黑的尸体。
“我一辈子都忘不掉这个场景啊!”
每每宋良友回忆起这一幕,不禁泪流满面,悲痛难已。
但是无论战争多么残酷,宋良友和其他志愿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始终无法被磨灭。
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开辟的血路,将会照进胜利的曙光。
命悬一线的战斗
宋良友这一生最难忘的战役可以说是新兴里战役,在这场战役里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长津湖的新兴里,志愿军和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硝烟中,战士们在没有炮火支援、火力掩护的情况下,乘美军不备发起夜袭。
宋良友后来回忆说:“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战士们打退美军数十次冲锋,最后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宋良友说到战争的惨烈程度难以想象,连长、指导员、排长全部牺牲。
整个连队只剩下寥寥数人,而宋良友自己也几乎命丧于这场战斗。
宋良友和战友咬着牙向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冲锋。
突然,美军的一发炮弹从天而降,落在宋良友的附近。
宋良友来不及躲避,炮弹迅速炸开,那爆炸声几乎要将他的耳膜震碎。
炮弹的冲击力极强,宋良友被炮弹的气浪炸飞到悬崖边的一棵树上。
宋良友在意识模糊之际看到自己的腹部一片血肉模糊,连肠子都露出半截。
不一会儿,他就失去了意识。
过了许久,宋良友被耳边的一阵枪炮声惊醒。
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更意识到战争还未结束。
身为军人,身为中国人,他要保卫祖国,他还有改变这世道的理想未实现,他绝对不能在此刻倒下。
他忍着身上的剧痛,捡起肠子塞回腹中,用腰带系起伤口。
用最后一丝力气,顺着悬崖边上的藤曼返回部队。
在医院里,宋良友昏迷了整整3天才醒来。
他的肚子缝了十多针,身上留下了一道8厘米长的疤痕。
其实在宋良友的身上,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伤疤,最长的可达27厘米,这是在一次战斗中被燃烧弹烧伤后留下的疤痕。
这些疤痕是宋良友身为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重要见证。
宋良友英勇的表现得到了军队的肯定,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第二次立功
1951年,志愿军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第五战役。
这场战役双方投入了100多万兵力,宋良友对这场艰苦的战役至今记忆犹新。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要图
志愿军被美军团团围住,他们有着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枪支弹药的威力比起志愿军的要强上几倍。
他们有坦克、飞机,分布在志愿军的四周,对志愿军发起进攻。
而志愿军的部队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就连枪支弹药、粮食供应都成问题,处境不可谓不危急。
但是志愿军却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和美军苦战,利用智慧和战术突出重围,歼灭敌人2.3万余人。
1951年5月18日,宋良友所在部队出敌不意发起攻击,将敌军打散。
21日,第五战役第二阶段进攻作战结束,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击溃韩国军4个师,争取到大量物资装备。
但是此时的“联合国军”也开始反击,八十一师决心让二四一团团长隋克荣领导团队阻击敌人。
在最后一次阻击任务之时,宋良友碰上了隋克荣。
但是此时的他身边仅剩警卫员一人,身上满是乌黑的烟灰,很明显,他经历了美军的阻击。
这次阻击使得团内战士分散,剩下的战士无力和美军再进行一次战斗。
眼下,只有立即突围出去才有一条生路。
隋克荣立即决定将现场的5个人组合成一个突围小队,兵分两路进行突围。
他严肃地对宋良友说:“我们两人去南边,你带着他们3人向北面突围。”
宋良友遵照着他的指令,带着两名队友从北面突围。
面对被敌人封死的道路,他从悬崖上顺着藤曼爬下崖壁,绕过昭阳江,成功与主力部队会合。
由于在战役中英勇的表现,宋良友再次荣立一等功。
战后的低调务实
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宋良友为人低调,即使战功赫赫,他也从不四处宣扬。
即使是最亲的儿女,他也提及甚少。
他接到上级的指示,要求他去淮南大通煤矿提供支援。
他凭借自己的勤恳好学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了一名熟练的砌砖技工。
初到淮北烈山矿场,缺乏经验的宋良友对矿场的许多事务都比较生疏。
可身为前军人的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
他虚心地向矿场里的老师傅请教,不论多难、多累,他总是笑一笑,又开始了攻坚克难的学习。
时光飞逝,他在矿场里待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成长为技术熟练可靠的工人。
在他手下,还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工人。
宋师傅对待徒弟从来都是和善的,这是烈山煤矿场的工人对宋良友的评价。
宋良友不仅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还十分平易近人。
他总是不吝啬于传授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细致地为徒弟们讲授知识。
在他的带领下,矿场的新人不仅成长快速,同事之间也相处得十分融洽。
他们所在的采煤班,总是能超额完成业绩。
宋良友为人勤恳,先后从事过门卫、掘进、烧锅炉等等工作,直到1984年7月正式退休。
宋良友有个习惯,不论多热的天,他都很少光着膀子。
同事们不理解他,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身上留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处伤痕,怕会吓到同事。
战争的伤痕也对宋良友的身体带来了许多后遗症,但是不论多痛,宋良友没有抱怨过一句,更不会因此耽误工作。
如此战功赫赫的英雄,为人却是低调又谦逊。
宋良友的小女儿宋怀忠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
“小时候家里有个木盒子,里面装着许多金色的小牌子,我们那个时候小,哪里知道那是爸爸的功勋奖章。纸盒里还有许多花花绿绿的外国纸币,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朝鲜纸币。”
宋良友的喜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一场大火使得宋良友家的勋章全部毁坏,仅存一张因放在床底而幸免于难的立过三等功的喜 。
这一切都是宋良友老人那段充满激情和热血的见证者。
如今,宋良友老人因病瘫痪在床,许多人,许多事他都无法想起来。
但是唯有他在抗美援朝部队上的番号始终印刻在老人的脑海里,这是老人心中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回忆。
想起它们,老人总是会湿了眼眶,目视远方,眼里有着我们难以读懂的情绪。
结语
在战场上,宋良友和所有志愿军战士一样有着顽强的意志、英勇的身姿,凭着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用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未来。
在生活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低调谦逊,淡泊名利,身体力行书写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正是因为有了像宋良友一样的战士,才有了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
战争虽已结束,但是英雄们的故事却永远不会结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