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回顾人民空军的战斗历程,正是无数英雄铸造的胜战基因,激励一代代军人不畏牺牲、奋勇向前。
60年前,福建龙田上空一场惊心动魄的空战,让“空军英雄战士”杜凤瑞的名字永垂青史。英雄所在的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一代代官兵传承着他“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捍卫祖国领空的献身精神、苦练杀敌本领的拼搏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战斗精神”,把荣誉当起点,在从难从严中锤炼本领。新时期,他们着眼使命任务新的拓展、完成备战打仗新的要求,用血性胆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勤学苦练、顽强拼搏中不断推动部队战斗力的持续攀升。
出征
出发前飞行员进行战前宣誓(右二为杜凤瑞)
郭沫若称他是“龙田地区的空中飞龙”。谢觉哉题诗为:“矫健腾挪海上鹰,砍礁孩子是英雄,身如钢柱心如火,照得东南一望红”……他是谁?他就是“空军英雄战士”杜凤瑞。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他所在中队被空军授予“杜凤瑞中队”荣誉称号(后因部队整编改称为“杜凤瑞大队”)。
时钟拨回到1958年10月10日。那天,在福建龙田上空,我英勇的机群同窜入大陆的6架敌机展开激烈空战。为了援救长机,年仅25岁的杜凤瑞冲入敌机群包围圈,击落敌机一架,让长机摆脱了威胁。当他准备攻击另一架敌机时,遭到偷袭,飞机负伤。他没有跳伞,坚持操纵着负伤的飞机,向敌机追去,再次把敌机打落。当飞机完全无法操纵而跳伞时,杜凤瑞不幸遭到另一架敌机的扫射,壮烈牺牲。
福建龙田上空,我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
“空军英雄战士”杜凤瑞
正是这场惊心动魄的空战,让杜凤瑞的名字永垂青史,一股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杜凤瑞广场、杜凤瑞纪念馆、杜凤瑞战机……英雄的事迹广为流传,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杜风瑞事迹和精神是部队官兵成长进步的营养剂
走进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营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广场正中央的一尊杜凤瑞青铜塑像。只见他头戴飞行帽、手提飞行包,目光炯炯,眺望着远方的天空。
作为凤瑞传人就要挑重担、往前冲
一代代官兵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
“我们是英雄杜凤瑞的传人,决心像革命先辈那样敢打敢拼、勇猛顽强……”无论是新飞行员入队入党,还是每年纪念活动,或是执行重大任务之际,组织官兵在杜凤瑞铜像前宣誓、激发敢打硬仗士气,是该部数十年一直坚持的传统。“学英雄、当英雄”的愿望在这个英雄团队持续发酵,生发出神奇的巨大能量。
斗转星移,血脉赓续。这个英雄团队驰骋东西,转战南北,曾2次参加抗美援朝作战,7次参加国土防空作战,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7架,多次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任务,涌现出“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等一批英模,15人荣立一等功。
飞行教官魏玉成是名本领过硬的“飞行尖子”,先后培养出4批飞行学员的他,教学经验丰富、技术精湛。3年前的一纸调令,让他离开工作数年的老单位和朝夕相处的家人来到这里。环境陌生、人员陌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当接触到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杜凤瑞传人时,魏玉成感受到了英雄传人的无穷力量——第21任“杜凤瑞大队”大队长曾健敏参加空军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面对强劲对手,他沉着冷静与对手激烈交锋,从高空打到低空,从中距缠斗到近距绞杀,大载荷、大幅度的机动使战机接近性能极限。最终,他将对方锁定并攻击成功,被空军评为“空战能手”,荣获“金头盔”;
官兵个个争当“能打仗、打胜仗”的杜凤瑞传人
飞行数十年、荣誉满身的董占军,接到某次任务后,全身心投入各项准备工作中,工作干劲一点不比年轻飞行员差。后来,因任务临时变化,部队安排他去带教新飞行员。董占军二话不说,交接完手头工作便投入到新任务中:一遍一遍地为新飞行员纠正痼癖动作,无私分享自己整理的飞行经验和体会;
某机务中队长谢辉忘我投入工作,在零下5摄氏度的室外,航空煤油顺着衣袖流到手臂上,浑然不觉。直到故障排除,才感觉手臂隐隐作痛,他脱掉上衣才发现两只手臂早已被灼伤,皮肤大面积红肿,出现10余个铜钱大小的棕黄色脓包;
从事机务工作20余年的万仁贵,放弃进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继续在机务岗位奋斗,陪伴战鹰南征北战。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素质,他成为了官兵心目中的“定海神针”、飞行安全的“免检牌”;
…………
在随后的工作中,面对某飞行大队长和某专项任务教官双重任务角色,魏玉成主动加压,组训、任教、管理样样兼顾周全,不断厚实建设基础。为了提高组训效果,他经常一下飞机就组织复盘讲评,连吃饭时间都在讨论交流。他还坚持对所有教官学员的准备实施质量进行监控把关,虽然工作量多了不少,但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他总感觉浑身都是劲。
作为杜凤瑞传人,官兵们敢于挑重担、往前冲
“作为凤瑞传人,就要挑重担、往前冲!这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已经走上部队长岗位的曾健敏有感而发,当好凤瑞传人,就是要把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到极致、无可挑剔,就是要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无论何时都要争第一、扛红旗。
不仅如此,他们还为每名飞行员“量身定制”岗位。性格沉稳的飞行员刘舜,从前舱调整到后舱。“感觉一下子就打开了那扇窗户……”技战术水平迅速提升的他,被战友们戏称“一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比荣誉更重要的是续写新的荣誉
团队荣誉,人人有责
“只要是能拿的分,半分都不能丢!”这是去年底,备战战区空军政治工作比武期间,该部政治工作部主任吴智华的口头禅。这次比武,既考政治工作能力,也测军事素质;既查方案预案,也看精神风貌。
为了补齐体能短板,吴智华主动干起了“教练”的活儿:查找“心肺耐力”“腹肌撕裂”等强能攻略,带着大家争分夺秒地苦练,不少年轻干部直呼“吃不消”。比赛前一天,吴智华突发重感冒,“两个鼻孔都被堵死了”,一夜没有睡好觉。看着脸色苍白的他,组织考核的领导劝他补考。
怎样才能为团队争光?飞行员刘舜的理解是:团队荣誉,人人有责。只要有舍我其谁的闯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就一定能够为杜凤瑞旗帜增光添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金头盔”飞行员们最大的追求是决胜未来战场
“他不仅打弹是专家,对弹的理解深度都可以参加研制了!”现场观摩的某导弹厂家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说道。“不尽快熟悉新装备,就会耽误改装进程,就是给英雄旗帜抹黑。早一天让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刘舜这样理解每次训练。
那年执行驻训任务,该部克服自然条件恶劣等不良因素影响,遵循规律稳妥施训,缓设台阶逐级加码,圆满完成了某类机场开展夜航、超低空山谷飞行、自由空战、实弹打靶等训练任务;改装新机,一茬茬飞行员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深学细研,一遍又一遍地计算飞行数据、默画座舱图、背记操作要领,有的连走路吃饭都在琢磨问题,实现改装当年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实战化训练,让官兵实力越来越强
去年底,军械员、中士沈金龙满脸骄傲站上了该部“强军先锋”大会舞台。在空军“机务尖兵”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他的左手无名指指甲盖被打翻,仍旧忍痛坚持,夺得该项目第二名。那场比武中,参赛官兵们为了荣誉勇往直前:电子师蒯建春一路高歌猛进,技压群雄;飞发主任邹磊在笔试发挥不佳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以两轮第一的成绩夺得决定性分值;特设师何振华克服体力消耗大的劣势,凭借过硬的素质拿下特设专业第一……他们一举夺得某型战机一线作业团体第一名,斩获3项单项第一和2项单项第二,实现该项赛事的霸气三连冠。
和沈金龙一同登台领奖的,还有该部导航连四级军士长黄旭盛。去年3月,他综合高度、速度和航迹等因素冷静判断一起鸟情,并迅速 告塔台,成功避免一起鸟撞飞机的安全隐患。“既要在战场、赛场上为杜凤瑞旗帜争光,平时工作中也不能给团队抹黑!”黄旭盛把每次遇到的装备问题和特情都一一记录下来,事后反复研究学习,勇夺空军某岗位练兵比武第一。
官兵们深深知道:比荣誉更重要的,是续写新的荣誉!
忠诚无畏压倒一切困难
奇招狠招绝招,招招制敌
“用导弹打下来都不够,我们要用航炮把他们打下来!”那年,某演训场,即将参加空中对抗的飞行员王威智攥紧拳头,愤愤地对前舱飞行员、时任中队长沈一说道。
刚刚结束的空战对抗中,该部飞行员由于过分注重防御,一直在躲对方的进攻,不仅没有击落对方,反而导致长机被“击落”一次,还险些被逼出了空战空域。
“我们再把战术过一遍!”对沈一而言,说“压力山大”一点也不过分:比分大幅落后对手,按照演训规则,他们必须打败对手两架飞机,同时确保自己零战损,才能扭转战局。
准备会上,沈一机组汇 了战术后,所有飞行员立即投入技战术研究,分析“敌”我态势,探讨破“敌”之策。“有点像‘强迫症’,每一个细节都要论证、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分析。”沈一笑着说。
其间,曾有人建议采用稳妥、保险战法,被沈一机组否定了。“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以动作迅猛出名的沈一坦言,和战友稳妥得分理念不一样,他们更青睐于把对手直接击败。
战术通过了。或许是担心失去理智,研究探讨结束后,飞行教导员还专门找来带队领导、老飞行员了解沈一机组的状态。
“按照研究确定的节点,放开手脚打!”开战之前,部队长的支持鼓励,更加坚定了沈一机组的信心。在这之前,该部组织的一场岗位练兵比武,沈一机组曾以3战3胜的好成绩,获评“空战优胜机组”。
英雄传人们秉承先辈风范,争做打赢尖兵
对抗准时开始。两架战机按照预定的队形布阵。果不出所料,对手采取“二换一”策略,直奔僚机而去,意图逐个击破,让我方无力翻盘。然而,一番斗智斗勇,对方被迫进行机动规避,沈一机组抓住有利机动,及时发射导弹。导弹“命中”以后,他们又用航炮“补了一枪”。
动作泼辣而精准,战术实用而刁钻……面对纷至沓来的褒奖,沈一一脸平静:“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打赢。只有眼中盯着敌人,不断追求极致,才能在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
秉承先辈风范,争做打赢尖兵。在该部,杜凤瑞“忠诚无畏,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全体飞行员。
心中有底气,空中“拼刺刀”。一次特殊的任务中,邱麟辉驾驶战机,实施连续机动。“XXX 航向180!”“明白!”他立即调整飞机状态,做好战斗准备,与原本同向而飞的战机,进入对峙状态。在有力的回应下,对方改变了航向。
每一次胜利都是官兵们珍惜荣誉争当英雄传人的结果。
“距离仅数百米,能清楚看到对方的头盔!”邱麟辉激动地说,“飞行员就是尖刀,就是利剑。只要上级一声令下,我愿像杜凤瑞那样,做那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先锋利剑!”
最好的传承就是想英雄那样去战斗
“目标,纵队××公里,前高后低!”“截获双机,态势好!”那年的一次对抗空战,该部副参谋长、长机董巍带着僚机组飞到指定空域后,迅速打开机载雷达搜索目标,确定对手位置后,快速研判分析并将情况进行了通 。长机组迅速判断态势,达成默契,用×号方案应对。
好戏开始了。空中高速状态下四机对飞,双方进攻意图显而易见,此时距离的把握至关重要。在即将进入对手导弹最远发射包线时,董巍做了一个机动,以佯攻发射导弹进行诱敌。
“‘敌机’中计了!”对手迅即发射一枚红外干扰弹并试图规避。此刻,我方僚机利用有利态势果断出击,成功地将其锁定并“击中”。
二对一!胜利的天平一下子向董巍机组倾斜。随后,他们迅速调整战术,不断逼近对手压迫其机动空间,发起致命一击!
官兵们努力锻造一流制空尖刀突击劲旅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数年前,董巍观摩一次飞行表演,让通过层层筛选的他看到“天外有天”:复杂编队对抗、实战背景筹划、实时评估研判……差距带来的忧患让他彻夜难眠。从那以后,他用尽一切办法寻求制胜之道,潜心学习研究各类战术战法,并带领团队利用演习演练等时机进行验证完善。
因为“脑子里有一万种击败对手的战法!”董巍被飞行员誉为“最强大脑”。“90后”飞行员顾晨煜解释说:“未来空战场,信息处理、态势研判、空中发射……对于飞行员而言,哪一项都不能有短板!”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顾晨煜把“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再战胜对手”作为座右铭,在一步一步的淬火蜕变中,逐步成为董巍的最佳搭档。
“是队形问题还是操纵问题,或者是沟通问题?怎样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一心钻研打仗的战友们,不管飞行还是不飞行,每一天聚在一块,不断对战术进行打磨、细化、完善、升级!正是这种意志与技能的磨砺,为杜凤瑞传人增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闯劲。
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官兵随时准备升空作战
用某新方法发射某型导弹是前人没闯过的“禁区”。面对难题,杜凤瑞大队主动请缨,把试验任务揽了过来。在研究分析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他们把不同射击距离、不同射击位置、不同进入角度的模拟目标图形挂在宿舍墙上,每次飞行训练结束,就“猫”在屋子里练习站位、瞄准、射击,直到掌握进入攻击的最佳角度和发射距离。随后的实弹射击中,他们取得了十发十中的好成绩。
传承胜战基因,对官兵而言,最直面的考验就是胜任岗位。四级军士长曹智先后维护保障过4种机型,5次获得优秀士官,是士官队伍的杰出代表。靠着一股子锐意进取的拼劲,他晚上加班学理论、白天外场勤实践,不断夯实胜任机械技师的技能基础。
机械师贾俊哲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看似机械的重复检查中,抓住可能影响飞行的那只“黑天鹅”。一次保障跨昼夜飞行,战机缓缓滑出机棚。突然,前机轮轮胎上一点微弱的亮光一闪而过,但这没能逃过机械师贾俊哲的目光。他迅即检查道面,发现地上有油迹,立刻用手指沾点仔细闻。“不好,液压漏油。”他心里咯噔一下,立即汇 ,请示飞机滑回。他仔细检查后,最终发现了一个破损的密封胶圈。
英雄传人们用行动践行着强军使命
更多 道,详见2019年第三期《中国空军》杂志。为答谢广大粉丝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抽取本条微信入选精选评论的前10名读者,为您送上本期杂志!
图 文:余红春 林文贵
视频拍摄:刘清林 王一杰 覃柏霖 胡鸿宾
视频剪辑:裴少华
编 辑:余红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