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月24日这个日子亦有了新的意义。今天,是第7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逐梦长空之旅,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前仆后继,作为其中的一颗“螺丝钉”,西安交通大学师生校友们始终在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开拓奋进,他们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用英雄浪漫主义,定格下了中国航天的无数个光辉时刻!
(图源中国航天)
钱学森归国效力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懈努力,交通大学校友钱学森在回国被拦5年后,得以携全家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洛杉矶。
人们都说,由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在新华社对外公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钱学森的11项“第一”:
(图源央视)
(图源央视)
(图源央视)
景海鹏三巡苍穹
景海鹏,201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获工程博士学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航天员。
此外,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也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除了景海鹏、陈冬,还有许多交大人承担着各项重要工作:
陈冬
“长征五号”首飞
2016年11月3日20点43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迈进了大火箭时代。“长五”的总指挥,正是西安交通大学1978级涡轮机专业校友王珏。
此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一院测控公司董事长史红卫是西安交通大学1982级机械工程系机制专业校友,他所在单位为该型号火箭配套了多种地面设备,为首飞保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五院510所电推进事业部副总经理耿海,为西安交通大学1999级电子专业校友;在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研究中心工作的2004级电信校友杨鑫、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工作的2009级航天航空学院校友翁汝兵、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的多位国防生校友等,都为“长五”及其有效荷载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奉献了心血与汗水。
“北斗”问天
202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问天的背后,有许许多多交大人的参与:
(图源新华视点)
“嫦娥”奔月
罗沛霖
1958年,两院院士、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罗沛霖提出了“门波积累”的思想并用于试验雷达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地观测到了月球回波的国家。
苗建印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级工程博士苗建印的博士论文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重大科技专项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工程任务,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李大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室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2009届校友李大伟先后参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火星探测等有关任务,担任主管设计师、总体主任设计师等职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多次立功受奖。他参与创造和亲身经历了中国第一次登陆月球、第一个空间实验室运行、第一次从月球轨道返回地面、第一次月球背面巡视、第一次发射货运飞船、第一次控制探测器飞出太阳系、第一次建立空间站、第一次登陆火星。
“嫦五”升天(图源央视)
2020年11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探月史上的多个“首次”。而“嫦娥五号”直接影响自主采样任务成败的表取采样视觉信息处理系统,正是由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郑南宁院士指导下的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间视觉团队完成,项目负责人是王飞教授。
空间视觉团队
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首次透露,我国正在进一步拓展探月工程项目,预计在2030年将正式建立无人月球科研站,这项任务将由“嫦娥”系列的6-8号来完成,这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以及航天技术领域将实现再次超越和领跑。目前,西安交大已开始承担嫦娥六号的相关研制任务。
“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图源央视)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在这次被称为“继‘两弹一星’后中国最重大的科研探索任务”中,必不可少的,有着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力量。
王飞教授项目团队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来自西安交大的这支科研团队,就是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自2007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
“祝融访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成功
4亿公里外“长途接线”,实验室里埋头造土,作为天问一号探测器轻装上天背后的“瘦身教练”,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柴东朗教授便是“天问探火”背后的功臣之一。“探测器多一克重量,增加的发射成本远超一克黄金。”奔向火星,要克服地球强大的引力,这要求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但远途旅行,天问一号要带不少“行李”,光推进剂就至少2500公斤。为了上天,天问一号不得不使自己“瘦”下来,它的结构部件应用了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新型镁锂合金。“密度低、抗电磁干扰、抗辐射……”作为这一材料的研发者,柴东朗教授谈起镁锂合金的优点,如数家珍。
柴东朗教授(图源央视)
“交大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不仅仅是交大西迁的地理位置迁移,更是交大人时刻准备冲到国家发展最需要领域去的决心与毅力。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归国效力,到“英雄航天员”景海鹏三巡苍穹;从“长征五号”首飞,到“北斗”问天、“嫦娥”奔月;从“天和核心舱”,到“祝融访火星”……一批又一批交大人投身祖国航天事业,把国之重任扛鼎在肩,奏响探索浩瀚宇宙的强音,在航天领域做出了交大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