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难,难于做科研。
这句话,知乎十年新知答主@子乾,可谓深有体会。
多年前,他去文昌观看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时,打车路上和司机聊天,司机是本地人,却从没去看过发射现场。
子乾很诧异,但司机接下来的说法也颇令人震惊,因为当地很多人都相信,火箭会有辐射,会危害健康。
子乾和司机做了解释,但司机的脸上依然挂着怀疑的神情……
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的子乾,在大众眼里,是一位标准的科学家,不过如他所说,就是个「科研民工」。
他日常除了专注研究「和大众生活并没有密切关系」的高能物理外,还会抽出时间想选题、拍视频,力图将专业知识「翻译」成人们更容易理解的内容。
正是有赖于子乾这样的形形色色的科普人,在大众面对许多伪科学骗局时,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比如这些年冒出的石墨烯内裤能抑菌、量子阅读 5 分钟读完 10 万字、路由器开启孕妇模式、熟鸡蛋能返生等等,许多原本专有的科学名词也纷纷「躺枪」。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科学是将高深的问题讲的直白,为了让你听懂;骗局是将各种名词讲的晦涩,为了让你听不懂」。
然而,「讲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受众门槛,需要面对众口难调。
但就像子乾在知乎主页上写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从小就有一种分享欲,那些从科学中获得的知识,会让他激动、快乐,并且巴不得迅速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兴趣使然走上科研之路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个初中生,你好不容易找到一间 吧,恰巧老板对未成年人限制得不严,你拉着你的同学们一起过来联机打 cs ,结果你身边的「某位同学」,对游戏丝毫提不起兴趣,反而用电脑研究起了飞机发动机原理。
知识有点超纲不说,你见过谁来 吧自学物理的?
这里的「某位同学」,就是未来的知乎答主子乾。
子乾是 94 年生人,老家在山东日照,父母都在家乡务农。从小也没有受什么家庭影响,之所以走上科研道路,可能就是因为天赋。
天赋的初次展现,是在初中有了物理课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门学科,物理课的成绩自然在班里是名列前茅。
但他不满足于课堂知识的获取,别的同学课余会去打游戏,子乾却更喜欢泡在新华书店里,寻找电子爱好者入门、电子 DIY 之类的物理科普书籍,去看那些「超纲」的知识。
虽然那些知识,对当时的子乾来说,还存在一定障碍,纵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阻挡不了他的好奇心。
子乾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自己对物理的热爱。
在初中物理课上,有一个关于内燃机的实验制作,是用易拉罐做成一个小水箱,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当水蒸气从喷嘴中喷出的时候,带动了叶轮旋转。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实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但当时的子乾仿佛发现了新世界,觉得特别有意思,激动不已。
现在回想当时那种心情,可能是感受到「有一种人对机械的操控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能够为你所用。
那会,子乾还喜欢跑到附近工地上看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车。
据说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挖掘机的梦,不过子乾对这些工程车辆感兴趣,是因为想弄懂它们的液压结构、机械组成,有时候真的会爬到车里面去一点一点摸索查看。
后来他和工地看门的老大爷混熟了,老大爷差点拿出钥匙让他试开一下……
就是在这种对物理的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子乾在高中的时候参加了高中生物理竞赛的学习,基本把大学物理的课程学完了,高考结束后,子乾没有什么夸张的撕书仪式,也没有什么激动的心情,很自然地 了物理专业。
后来考进中南大学,有了学校图书馆,在物理方面的知识探索进一步得到了满足。
子乾说:「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曲折,也没有什么戏剧性,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科研之路也就水到渠成了。」
没有无趣的知识,只有无趣的人
子乾近期还参加了知乎举办的「向科学要答案」活动。
他在「现代人能将粒子加速到什么数量级」这一问题下贡献了专业回答。
他的回答中除了援引数据、图表,以及文字解说,还配上了重离子对撞模拟示意图。
这也引来不少专业人士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不过,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门槛着实有点高,而且这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不大,属于扫一眼完全不感兴趣就会划过,或者留下一句「不明觉厉」的评论。
「如果你仅仅是把科普作为玩的话,那无所谓。但是如果你想正经地科普点东西,就会很难。
一个在你专业里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面对大众的时候,就要考虑每个人的基础知识是不一样的,你很难用一种办法满足所有人。
因为,总有人能理解,总有人理解不了。有的人喜欢干货满满,有的人就喜欢段子。」
所以,子乾日常除了回答问题,也会拍一些科普视频,比如「大型粒子对撞机会毁灭地球吗?」「反物质消失之谜」「偏振片与光的偏振性」「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尽量在不影响专业性的前提下,能让大众感兴趣、看明白。
这些视频都是由自己出镜,并且负责全部的工作,包括文案策划、拍摄、剪辑、加工,「一人团队」解决全部流程。
而在知乎做直播科普时,他还会做个计划表,罗列好说什么内容,怎么开场,如何引出主题,每个部分该讲多少,如何收尾等等。
积累了不少粉丝之后,子乾也做过一次大胆尝试:立女装 flag 。
起因是他自己有一个粉丝群,有一天他在群里表示群内粉丝破了多少之后,就直播女装出镜。
结果……
是的,在知乎 友的努力下,子乾吸粉的小目标达成,大家迅速众筹了一套女装寄给子乾。
于是……
当天直播,子乾自然不能放过这么好的科普机会,现场给大家分享了穿女装的心得体会,啊,不是,应该是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与科普之路,比如如何走上物理之路、如何学习物理、为什么做科普、科普中的开心与难过等等……
不过,子乾平常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能穿女装主要是底子好——知乎 友如是说)
子乾表示:「没有无趣的知识,只有无趣的人,没有人喜欢听说教,大家更喜欢你像朋友一样,用聊天的方式科普,在保证科学内核的前提下,形式上我们一定要创新。」
科学家的快乐就是分享知识
通过子乾,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有趣、专业的青年科学家的样子。
这不光是他对外的展现,现实中,他还喜欢做饭,尤其擅长炖排骨,偶尔还会写一些英文诗,只不过很少发出来,仅仅作为自娱自乐。
因为之前参加知乎的活动,知道了五条人这个乐队组合,有时候工作中还会一边听五条人一遍推演算式,研究微观世界。
「我们这种做理论物理的,不怎么需要做实验,基本上像程序员一样,天天就是对着电脑,看文献做推导、写程序做计算,哪怕给一张纸、一支笔,也能工作。」
在和子乾的采访中,我们也「难为」了他一把,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解释什么是「高能物理」。
子乾说:「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研究能量很高的物理。进一步举例就是,比原子核还小的这些物质是什么样的,又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什么规律,广义上来说,就是宇宙是如何诞生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他又分享了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
「比如说,你把一大堆水分子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宏观上的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而我们研究的就是把一大堆原子核放在一起,它可能呈现的状态。
当然严谨地说,这是微观粒子的状态,不是宏观上的液态气态。但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状态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等等。」
子乾表示,有些知识对于大众而言,确实「无用」。他也曾疑惑过,自己研究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直到后来,有次看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一台电视节目上,也被问到了研究这些理论物理有什么用的时候,王所长回答「没用」。
这给了子乾很多启发和信心。
子乾进一步解释说:「敢于承认无用,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虽然跟日常生活没有密切关系,但是你说一点关系没有,也不对。
术业有专攻,我们搞理论物理,不关心怎么应用,但其实会有另一拨人关心是怎么应用的。比如高能物理,它切实的应用就有放射性治疗,中科院高能所里就有专门的学科,在尝试把一些原理和技术转化成应用。」
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论子乾的研究是否为大众所理解,也无论他的科普是否有多少人看,都影响不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热爱与钻研,在科普之路上的脑洞与分享。
每次做科普时,他都会想起这样一段往事,自己初中时,看到哥哥上的大学印刷的校 ,里面有篇文章是科普弦理论的,说我们的宇宙是在高维度的一张「膜」上,他一下就钻研起来,然后分享给自己的同学,虽然那时候自己也不是很懂,同学就更不懂了,但那种分享的快乐,那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所以,在知乎做科普,答主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同时,还有快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